《科学教育》作业一、不定项选择1、科学教育学与一般的教育学相比,具有的特征为:()A.描述性和探究性B.实践相关性C.公共性与综合性D.实证性与预测性2、课程目标的主要层次有:()A.课程整体目标B.课程领域目标C.课程科目的目标D.课程的具体目标3、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可以把教学设计划分为()几种水平。
A.直感设计B. 试验设计C.经验设计D. 系统设计4、20世纪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A.公众理解科学阶段B. 科学传播阶段C.公众参与科学阶段D. 传统科普阶段5、科学教育资源按其与教学的关系的属性,可分为:()A.有形资源和网络资源B.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C.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D. 虚拟化资源和书面资源6、SKIF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A.明确学习目标B. 使思维可视化C.提供社会支持D. 鼓励终身学习7、按测验要求,教育测验被分为:()A.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B. 难度测验和速度测验C.预测测验和成就测验D. 普通测验和诊断测验8、1747年,在柏林创办第一所真正的实科学校——“经济、数学实科学校”的是:()A.刘易斯·芒福德B. 约瑟·奥特加·伊加塞特C.赫克D. 赛姆乐9、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技术教育的特点是()A.实践性和综合性B.创造性和非功利性C.职业指导性D.教学成果测量的艰难性10、()在1994年指出,教师是科学史融入科学教学中成功的关键,教师如果充分准备且掌握丰富的科学史教学资源,那么,科学史就能有效地应用于科学教学中。
A.布鲁纳B. 马修斯C.杜威D. 汤姆逊11、劳动技术教育在我国承担着()的功能。
A.劳动教育B.生产技术教育C.品德教育D.职业教育12、“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
A.重要内容B.基础C.关键条件D.核心13、最早明确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誉教授:()A.赫德B.佩拉C.米勒D.杜威14、科学课程中的教学策略由相互联系的()组成。
A.诱发策略B. 教导策略C.学习策略D. 控制策略15、网络是科学普及的重要途径,其特征主要表现为:()A.信息的数字化B. 信息的快速检索性C.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D. 交互性16、美国学者霍德森把科学素养分为三个维度,即()。
A.普及科学B.学习科学知识C.理解科学D.做科学17、常用的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
A.绩效标准B. 过程标准C.目的标准D. 素质标准18、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性态不一样B.任务不一样C.目的和过程不一样D.可预测性不一样19、我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体系中,教师的教育素养包括()。
A.教育学、心理学知识B.科学知识与技能C.一般教学法知识与技能D.教师专业发展知识与技能20、科学课程中的教学策略由相互联系的()组成。
A.诱发策略B.教导策略C.学习策略D.控制策略二、填空题1、新时期我国科学教育的重要出发点是科教兴国和。
2、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素质教育提到新的高度,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明确提出了“”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
3、国家课程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它具有和性。
4、使教学设计提升到新的层次,代表了当今教学设计的最高水平,使教学设计发生质的飞跃。
5、“人才资源开发”与“”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重大战略问题。
6、技术素养的三个维度分别指的是①有关的知识;②特定的思考与行为方式;③。
7、科学教育活动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二是。
8、目前,国内电子数据库中,最具代表性的以收集电子期刊杂志文献为主要内容的是和。
9、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对技术课程性质的描述,使用了“”、“”、“注重创造”等词语,刻画技术教育的性质。
10、、WISE网络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其主要包括两部分:和。
11、信息检索的全过程包括和两个过程。
12、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而综合国力的核心是。
13、科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为主旨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成为21世纪教育的时代特征之一。
14、我国对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和三级课程管理。
15、科学普及内容不再只是知识,而是强调公众对、、的“三个理解”。
三、名词解释1、人类发展2、校本课程开发3、WISE4、教育评价5、科教兴国6、科学观念7、科学教学素养8、EPD教育项目四、辨析题(请在正确的题干后打“√”,错误的打“×”并说明错误的原因)1、科学课程内容中的整合就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间的综合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
2、WebQuest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模式。
3、教育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4、科学知识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
5、现代社会发展中,我们主张与国际接轨,学习世界先进文明,西方是先进文明的代表,所以要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应“全盘西化”。
6、活动课程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逻辑序列结构,重视理论和间接经验。
7、提出“知识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增的。
正是各国在人力资本上的差异导致了各国在收入和经济增长率方面的差异。
”这一观点的是“新增长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
8、教育的本质表现为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
五、简答题1、科学教育的表观功能有哪些?2、在实施科学实践活动时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在科学精神的普及和教育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4、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简要回答教育评价的过程、原则和方法。
6、在科学教师科学素养中,对科学知识提出了哪些要求?7、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简述科学教育目标的演变趋势?9、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哪些问题?10、简述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11、简述科学普及的科学功能。
12、什么是WebQuest?并简述WebQuest的结构。
六、论述题1、结合自身体会,论述传统教学与STS教学的区别。
2、科学教育人力资源的宏观研究,可以通过哪几方面的考察来开展?并结合实际谈谈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的基本途径有哪些?3、当前我国科学教育在试验教学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应该怎样解决?4、结合你的自身体会,谈谈为什么要重视技术素养。
七、材料分析题(联系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
但其增长点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经济。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战略转变。
为此,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
这个方针大大提高了各级干部对科技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兴国中的作用,又要努力培植科技和教育这个兴国的基础。
在当前,更要着重加强和扶持科技与教育,为国家的近期发展和长期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提高生产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尽快地建立起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加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基础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重视创造性的科研工作。
科技和教育具有双重的功能,既能为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手段,又为持续的、长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今天科技和教育能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技术、人才,从而提供效益,是在此之前的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所作的回报。
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4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我国实际谈谈为什么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1分)2、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2002年、2004年、2005年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出低谷,规模增长明显加快,从2002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快速增长,特别是2005、2006两年实现了招生连续比上年增长100万的目标,在校生规模迅速上升,结束了2001年前招生连续下滑的局面。
2006年招生747.82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347.88万人,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3.3%;在校生人数达到1809.89万人,是2001年的1.55倍,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也推动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6年,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招生293万人,比2001年增加203.19万人,年均递增速度达到26.6%,为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795.5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597.63万人,相当于2001年在校生规模的近4倍。
为推动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县(县级市)一所以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过去五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各地和职业院校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学科专业结构得到调整,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得到增强。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4分)2、结合实际谈谈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意义及特点。
(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