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三个功能系统糖与脂肪代谢特点糖优于脂肪肌肉三种收缩方式人体三个功能系统的特点。
①磷酸原系统功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
②乳酸能系统功能特点: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氧气,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③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试述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运动中糖作为能源物质为什么优于脂肪?答:⑴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糖在满足不同强度运动时,既可以有氧分解功能,也可以无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快、耗氧少、效率高;脂肪只能有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慢、耗氧大、效率低。
⑵由于糖和脂肪上述不同的代谢特点,对于长时间耐力运动主要依靠脂肪氧化供能,而短时间大强度的剧烈运动,脂肪的分解受抑制,糖成为主要供能物质,糖代谢的利用增强,血乳酸水平可显著增高。
总之,运动时脂肪供能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糖的供能则相反。
因此,糖作为能源物质优于脂肪。
糖是肌肉活动时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比较肌肉三种收缩方式特点,指出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答:⑴缩短收缩的特点:①肌肉起止点靠近②肌肉做正功在体育实践中,缩短收缩是实现身体各种环节的主动运动,改变身体姿势,加速跑等原动肌活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⑵拉长收缩的特点:①肌肉起止点远离②肌肉做负功在体育实践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⑶等长收缩的特点:①肌肉长度不变②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在体育实践中,等长收缩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兴奋激素牵张反射兴奋性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化学传递②兴奋传递是节律1对1的③单向传递④时间延搁⑤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是什么?答:①电传导②生理完整性、绝缘性③双向传导④不衰减、快速传导⑤相对不疲劳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征,称兴奋性。
什么是牵张反射?举例说明牵张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答: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拉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①牵张反射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增强肌肉力量,肌肉在收缩前适当受到牵拉亦可以增强其收缩的力量。
②例如投掷时的引臂动作、起跳前的膝屈动作,都是利用牵拉投掷和跳跃动作的主动肌,刺激其中的肌梭,使其收缩更加有力。
③为了能更大的增加肌肉力量,在牵拉与随后的收缩之间的延搁时间越短越好,否则牵拉引起的增力效应就将消失。
何谓激素,简述激素作用的共同特征。
答: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共同特征:①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②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③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血氧饱和度肺活量呼吸血氧饱和度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其主要由氧分压所决定。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为肺活量。
其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答:①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②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总有一部分不能进行交换的气体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空腔为解剖无效腔。
③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其计算公式如下: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分),即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内的气体量却很少。
所以从提高肺泡气体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增加呼吸的深度是运动时呼吸调节的重点。
④适当的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肺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
所以说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要好。
何谓呼吸,有那几个环节构成?答: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呼吸。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试述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其调节机制。
答:⒈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变化规律⑴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出现持续的缓慢的上升,随后达到一个平稳水平;运动结束时,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缓慢地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⑵在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呼吸深度(潮气量)的增加;而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则主要是靠呼吸频率的增多来实现的。
⒉运动式呼吸变化的调节运动中肺通气的快速增长和减少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运动中肺通气的慢速增长和减少期则是体液和温度调节的结果。
心脏动脉血压静脉回流心肌生理特性运动员心脏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常用指标?答:①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②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③心里贮备④心脏做功量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①每搏输出量如果搏出量增多,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明显升高;而由于收缩压升高,又会使血流加速,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相对增多,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液增加并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增加。
反之亦然。
②心率心率加快时,心舒期明显缩短,使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液增加,因而主要使舒张压升高。
故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二者成正比关系。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则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减慢,心舒末期存留在心血管中的血液增多,舒张压升高。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具有很好的弹性,能缓冲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使收缩压不致太高,舒张压不致太低,脉压减小。
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弹性减退,故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只有在人体失血过多或严重脱水时,循环血量大幅度减少,会使动脉血压降低。
简述静脉回流的影响因素答:①心脏收缩力量如果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排空完全,剩余血量少,中心静脉压低,那么,其抽吸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流回心室的力量就越大,静脉回流的量就多,反之少。
心收缩力是静脉回流的原动力。
②体位改变当身体由卧位转为直立位时,由于血液的重力作用,回心血量减少。
如果站立时间过长,会使下肢和腹腔静脉容纳血量增多,回心血量减少。
反之,人由直立位转为卧位时,由于血液失去了重力的作用,静脉回流将加速。
体位对静脉回流的影响,在高温环境和体弱者身上更明显。
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当肌肉收缩时,会挤压肌肉内的静脉血管,使静脉回流加速;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
骨骼肌的这种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犹如对静脉内的血液起着泵的作用,称为“静脉泵”或“肌肉泵”。
④呼吸运动呼吸运动会影响中心静脉压,进而影响静脉回流量。
吸气时胸内压降低即负压增大,有利于静脉回流;呼气时则相反;而在憋气时,由于胸内成正压,使静脉回流受阻,常表现为面红耳赤,如果憋气时间过长,会导致心输出量大幅减少,脑部供血不足,出现晕厥。
心肌有何生理特性?答:①兴奋性②自动节律性③传导性④收缩性运动员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答:运动员心脏由于长期的运动训练,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形态、结构和机能3个方面:⑴运动型心脏肥大:运动员心脏肥大是运动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通常呈中等程度肥大。
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表现为全心扩大,伴有左心室室壁厚度的轻度增加,又称离心肥大。
而力量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主要是心室厚度增加,心腔容积的扩大不明显,称为向心性肥大。
⑵在运动员心脏外部形态改变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良好的适应。
表现为:心肌纤维直径增粗,肌小节长度增加,毛细血管增多变粗,线粒体增多变大,氧弥散距离缩短,线粒体内的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含量与活性提高,心肌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改变,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心肌细胞内的特殊分泌颗粒增多,心肌细胞的上述结构重塑,使心肌肥大的同时,其内部的血液供应和能量的产生能与之匹配,从而大大提高了心脏的泵血功能。
⑶运动员心脏由于其形态、结构方面的良好变化,最终导致其功能能力显著增强。
表现为:安静时,心跳徐缓有力,心率明显慢于一般人;在定量符合运动时,运动员心脏高度节省化,心率较慢;而在极量负荷运动时,运动员心脏则表现出它所特有的高功能,高贮备。
一般人的心理贮备只有20~25L/min,而运动员可达35~40L/min。
由于其心泵功能的大贮备量,使得他们在运动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酸碱平衡体能运动处方肌肉力量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体系、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以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碱性平衡。
何谓体适能?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劳,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包括有氧体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素质。
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
何谓运动处方?其四要素是什么?答:运动处方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
运动处方的四要素为: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时间。
何谓肌肉力量,简述肌肉力量训练的原则答:运动生理学将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力量训练的原则:①超负荷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②专门性原则:在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性质、模式及方法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力量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收缩速度、动作结构以及练习部位应尽量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
③安排顺序原则:在指在一次训练课中,应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因为小肌群在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容易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乃至身体整体的工作能力。
还有多关节肌肉训练在前,单关节肌肉训练在后。
④训练节奏原则:力量训练强度、负荷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与比赛计划的要求。
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的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爆发力。
此外,力量训练频率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下一次力量训练尽可能安排在前一次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长高峰期进行。
氧亏最大摄氧量长跑中出现难受感觉超量恢复运动性疲劳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吸氧量满足不了机体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