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昆虫学
第一节一般形态结构
1.口器的类型:咀嚼式,刺吸式,刮舐式,刮吸式
2.分类与描述
●昆虫纲
双翅目
体表寄生蝇类:牛皮蝇,马胃蝇,羊鼻蝇等
非吸血蝇类:绿蝇,丽蝇,家蝇,污蝇等
吸血蝇类:角蝇,虱蝇
其他吸血昆虫:虻、蚊蠓,
蚤目
虱目:吸血虱,食毛虱,羽虱等
3.蝇蛆病
●双翅目昆虫的一些幼虫寄生于动物引起的疾病。
蝇蛆病在广大牧区流行严
重,主要包括牛皮蝇蛆病、马胃蝇蛆病和羊狂蝇蛆病,兽医工作者常称之为草原三蝇病。
另外,由于感染了蝇蛆的动物多恨消瘦,也称其为瘦虫。
●种类
双翅目
狂蝇科:羊狂蝇皮蝇科:牛皮蝇,纹皮蝇
胃蝇科:肠胃蝇,红尾胃蝇,兽胃蝇,鼻胃蝇
●一般形态:三个科蝇类的成蝇外观似蜜蜂,一般体有绒毛,口器退化,不能
采食。
幼虫蛆样,粗壮,身体分节明显,节上可能有刺,前方有的有一对口前钩。
第二节牛皮蝇病
●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导致患牛消瘦、发育不全和皮草质量下降。
一、生活史
●蝇属完全变态
●成年蝇不采食,自由生活,雌雄蝇交配后,雄蝇死去,雌蝇围绕动物飞翔,
产卵于动物体表
●产卵部位:牛皮蝇产卵与牛的四肢上部、腹部、乳房和体侧,每根毛上一枚
卵:纹皮蝇的卵只产在后肢球节附近,前胸及前腿部。
●幼虫经毛囊部钻入皮下,进入动物体内发育并移行,在动物体内发育需要经
过3个期,即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
●牛皮蝇幼虫沿外周神经的外膜组织移行到椎管硬膜外的脂肪组织中,最后从
椎间孔爬出到背部皮下发育为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一般于次年春季从动物体内排出到土壤中化为蛹,蛹期约为1~2个月,羽化为苍蝇。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蝇蛆的发育周期为一年,即一年完场一次生活史。
纹皮蝇与牛皮蝇有相似的发育过程。
但其第二期幼虫寄生于食道壁。
●牛皮蝇成虫出现于6~8月分,纹皮蝇出现于4~6月份。
●在我国牧区成蝇在春季至秋季内活动,以夏季为盛
二、危害与症状
●成蝇:飞翔产卵还造成牛只不按,影响采食和休息,进而影响生产性能。
●幼虫移行:造成组织损伤
●寄生于背部幼虫: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和皮下炎症,虫体由背部皮下钻出,破
坏被皮的完整,影响皮革价值
●代谢毒素:导致机体中毒,表现贫血或出现过敏反应
三、防治
●药物治疗:掌握好用药时间,消灭体内寄生虫,防止虫体发育为成虫,一般
在流行区4~11月,12~3月份不用药,以免将其杀死在食道和脊椎处引起局部反应
●药物:有机磷,菊酯类,伊维菌素类等多种药物
●生物防治技术
●环境控制:防治成蝇在牛体上产卵,体外产卵
第三节羊狂蝇
一、病原特性
寄生部位:鼻腔和附近的鼻腔窦宿主:山羊,偶见绵羊分布:牧区
二、生活史
●成蝇不采食,交配后雄蝇死亡,雌蝇直接将幼虫产于羊鼻,一次向羊鼻中产
幼虫20~40只,每只雌蝇可产500~600只,幼虫爬入鼻腔,在其中蜕化两次,发育为第三期幼虫,成熟的地三期幼虫落地化为蛹,在发育为成虫。
●在我国北方,每年繁殖一代,南方每年两代
三、危害
●成虫:产幼虫时,骚扰羊群,引起羊只不安,影响其采食和休息
●狂蝇的幼虫进入鼻腔和窦内,少数到颅腔中,到第三期时返回鼻孔,排除外
界。
在其寄生和排出过程中,幼虫的口部和体表小钩机械刺激和损伤黏膜,引起黏膜发炎和肿胀,有浆液性和粘液性鼻液流出,若结痂则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病羊甩头、喷鼻等,逐渐消瘦。
●若幼虫不能返回鼻腔,则造成鼻窦及其周围组织发炎,严重者出现神经症状,
出现假回旋症,甚至死亡。
四、诊断与防治
●诊断: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
●阿维菌素氯氰柳胺
●每年在蝇类活动季节结束后马上用药,成蝇活动季节,动物体表用除虫菊酯
类药物,防止成蝇在动物体表或鼻部产虫卵或幼虫。
第四节马胃蝇
一、病原特性
宿主:马属动物寄生部位:胃分布:全国各地,主要是牧区
二、生活史和流行特点
●不完全变态,每年一个生活周期
●成虫不采食,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将卵产于马的被毛上,每根毛上附着一
枚卵
●成蝇活动季节:5~9月份
●卵经5~9天→第一期幼虫→进入马的口腔黏膜下经过3~4周→发育为第二期
幼虫→进入胃→5周后蜕化为第三期幼虫,到第二年春季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出,落地化蛹,经1~月羽化为蝇。
●各种胃蝇产卵位置不同
肠胃蝇——前肢球节及上部,肩部等鼻胃蝇——下颌间隙
红尾胃蝇——口唇周围和颊部兽胃蝇——地面
三、危害和症状
●成虫产卵:骚扰马匹,影响采食和休息
●寄生于口腔的幼虫:局部水肿,炎症或溃疡,表现出咳嗽、流涎、咀嚼和吞
咽困难。
●寄生于胃的幼虫:由于虫体机械性和代谢性毒素的刺激,造成局部水肿、贫
血、炎症或溃疡,表现为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疝痛等。
●附着于直肠:直肠发炎,排粪频繁,病马常摩擦尾根部。
四、诊断和防治
●难以诊断,预防性驱虫
第十四章实验动物寄生虫病
书第377和3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