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造假帐的根源及治理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重视会计制度建设、号召“诚实守信,不做假账”,本文针对事业单位研
究如何杜绝假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假账对国家、社会、各单位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决策失误、腐蚀人心危害社会,致使国家财产损失,损害市场公平竞争。
文章从事业单位造
假账的现状出发,探讨假账出现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假账会计信息会计制度
一、事业单位会计造假的危害
假账是指相关单位或部门的财务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变更、伪造有关会计事项,故意做出虚假记录、核算、报告和披露,以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的虚假账目,而造假账行为则会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
1.致使决策失误
假账提供的虚假信息,将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尤其是该部门的上级主管单位,可能会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出现决策失误,这是严重违反会计的基本原则。
站在宏观的角度,假账带来的虚假信息将会导致政府调控决策的失误,使国家的各项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2.致使国家财产损失
当前,事业单位的多项收入或者支出都与国库相关联,造假账行为将会导致大量的国家财产被侵吞。
并且,许多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都是以做假账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做假账导致了经济犯罪的出现,从而致使国家财产的损失。
3.损害公平
市场经济以信用为基石,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也需要以信任为基础的正常秩序,某些事业单位的造假行为将会打破这种秩序。
事业单位会计担负着向上级部门以及公共财政提供客观信息的重大职责,会计报表所体现的信息质量将直接影响公平环境。
二、事业单位会计造假的现状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各项改革正逐步推进,面临的假账问题也较为突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弄虚作假,内外两本账。
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为了方便地谋取小集体的利益,便在财务上设置两本账目:一本内账,是为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而服务的;一本外账,是为了应付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检查的。
两本账的目的便是要隐匿单位财务的真实信息,避开外界的监督,去实现自己的利益。
2.领导指示,会计人员参与。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导致会计工作人员的隶属性较为严重,会计人员通常会受到领导的压力,违背会计准则和自己的意愿,给单位财务做假账。
3.迎接考核,蓄意造假。
当前我国的干部选拔以及政绩考核机制存在着不合理性,这就会有一些利欲熏心的干部,通过造假账来美化自己的政绩成绩单,以
此来争取政治资本,以求得提拔升迁;有的干部甚至随意变更会计账目上的数字,变亏为盈。
4.虚假票据充当原始凭证。
现实生活中的假发票随处可见,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位原始凭证的造假提供便利,这也就促使虚假发票成为会计假账制作的重要构成。
三.事业单位会计造假的根源
1.为了追逐非法利益
做假账在当今社会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了,这些单位敢于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冒相当大的风险操作假账,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极为可观的非法利益的追求。
2.受人指使
许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往往为了实现某种利益会向下属的会计人员做出指示,命令会计工作人员违背会计法规,制作假账。
许多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只是出于一线,他们无法保持独立即对于真实会计数据信息的忠诚,从而被卷入假账制作中来,会计人员所处的不利工作环境是由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对于多数会计人员而言,他们属于被动参与。
3.虚假票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销售发票的广告,这些广告无孔不入,在公交车、电线杆等最容易进入人们视线的地方出现,发票可谓门类齐全,涵盖了销售业、餐饮业等人们可以涉足的行业领域,甚至是造假难度较大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海关代征凭证也被成功复制,这些发票都可以成为原始凭证,这些应有尽有的假发票为假账的出现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会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虚假的票据已经成为主要报销依据,从而一定程度上也是了会计假账操作的重要构成。
4.财务管理混乱无序
个别单位财务管理失控、无序、混乱、内部控制制度弱化,造成会计假账的有机可乘。
在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单位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导致机构的内部控制几乎无效,随意更换会计工作人员,财务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模糊,重要经济业务进行过程的人员交接和相关库存品的出入都缺少必要的手续或者记录,资金的使用也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财务核算过程经常会缺少标准借鉴,会计操作过程中经常以主观上的凭据来取代客观凭证,领导经常采用口头授意的方式来完成重要的经济业务,根本不会留下可供查考的凭证,从而很难对有关业务进行追溯查证,导致了很多经济业务的无账面记载。
四,事业单位会计造假治理的对策
1.依法打假
依法打假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并且新的《会计法》已经为打击制作假账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新《会计法》对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单位领导、会计工作人员以及本单位做出处罚规定,更是对这种处罚进行具体化。
要求造假单位的领导人以及相关财务会计人员处以行政处分、并实施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对于单位要向社会通报并处以经济处罚。
这些量化的具体措
施将极大地保证新《会计法》的法律效力,推动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准确化。
2.堵住源头
首先要辨别发票和收据的真伪,其次是要检查发票和收据的重要信息(比如抬头、日期、总额等)有无涂改情况,是否有必要的印章加盖,再就是避免发票正联和副联的重复上报,第四是要坚决按照有关手续的要求办,对于不该缺少的手续要缺一不可,第五是要严格控制对自制凭证的核实。
3.完善制度
完善制度固然是完善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即各单位以规范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工作为目的所制定的,以国家的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与本机构的正常运营相结合的制度与措施。
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确岗位职责;二是要规范财务处理程序;三是要保证合理的会计分析制度。
4.强化监督
强化监督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健全内部的监督机制,创新内部责任制度,重新审视和定位单位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独立工作环境,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从而防止被动造假情况的出现,真正实现单位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对该单位日常经济活动以及业务事项的客观监督。
二是完善政府的财务监管,要加强财政、银行、工商、审计以及税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合理,独立而又合作地完成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也可以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整体监督体系。
三是要加快发展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增强社会审计监督,最大限度地规避会计造假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一个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将直接影响该单位会计职能的体现。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依靠会计工作人员自我教育,另一方而还要依靠组织的力量得以强化,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每一名会计人员内心,培养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第二要鼓励实现自我教育,让会计工作人员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来把职业道德原则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客观公正扎实工作,用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行为,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三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只有社会各行各业都提高了职业道德意识,才能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保证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五、结论
文章简单讨论了假账的定义,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研究假账行为的危害、现状、以及根源,最后针对这些根源提出若干具有针对性的意见,旨在规避做假账行为的出现。
总之,杜绝会计做假账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经过综合治理,才能卓有成效。
笔者认为,当前绝对杜绝会计假账几乎不可能,我们只能利用制度给财务会计管理等相关工作人员带来约束,提高相关人员的造假成本,让造假者觉得无利可图,再加上政府部门、会计人员以及社会机构的协同管理,造假账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吴良海.会计造假的制度成因及其治理对策[J].上海会计,2002(2)
[2]阎达五李勇.也谈美国会计造假事件[J].财务会计2003(1)
[3]肖薇.浅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危害[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4]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3)
[5]董仁周.会计假账法律治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6]李朝晖.浅析会计不诚信行为的治理对策[D].财贸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