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的繁殖和发育1
九、生殖细胞形态和结构
卵
卵子类型 多数均黄卵,少数间黄卵、多黄卵、端 黄卵
母体排出的卵有两种: 1、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扇贝、贻贝、帘蛤科 2、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 牡蛎 卵子的大小:栉孔扇贝68-72微米 海湾扇贝:47-52
微米;鲍 180-220微米 如何判断卵子成熟: 1、卵圆形、卵膜完整 2、卵黄颗粒充实 3、在水中能均匀的散开
壳顶中期幼体 特点:壳顶突出铰合部,面盘发达,足皱褶。
壳顶后期幼体(眼点幼体)
特点:1、足成靴状,足的基部出现一对平衡囊
2、消化盲囊几乎包被整个胃
3、在消化盲囊腹面外套膜中间,足的基 部出现一对眼点,眼点有视觉的作用,幼体幼背 光性。
4、外套膜边缘加厚,外套膜内表皮下陷 形成鳃原基
匍匐幼体
一般通常幼小个体雄性个体所占百分比较大,年 龄较老的个体中,雌性占的百分比大。
每年生殖细胞开始也大都是雄性先熟。
关于性变现象的原因
第一,雄性先熟,持有这种论点者认为幼小贝类 性腺最初是两性的,处于可变状态,,因为精子 形成的快,所以第一次成熟时,雄性占优势。当 繁殖季节过后,又恢复到两性状态,第二年出现 雄性或雌性,由营养条件决定。
第二,营养条件与性变。有人发现在营养条件优 良的情况下,雌体所占的百分数较高。反之,在 营养条件不良的情况下,雄体所占的百分数较高。 这些人认为性变是由营养条件来决定的。
关于性变现象的原因
第三,水温与性变。水温升高,雌性占优势;若 水温降低,雄性占优势。
第四,代谢物质与性变。有的认为性别与代谢有 关,如果蛋白质代谢旺盛,雌体占优势,若是醣 元或其它碳水化合物代谢旺盛,雄性占优势。
早期担轮幼虫:胚体成梨型,顶端膨大,细胞加 厚,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胚体背部 细胞加厚且略下陷形成壳腺;胚孔闭合内陷形成 口凹。在静水中喜欢浮游于水表面或明亮区,但 趋光性不明显。
晚期担轮幼虫:胚体左右略变扁平,背部尖,腹 部宽,其顶端变平,四周细胞隆起,壳腺内腺, 将分泌贝壳。幼虫趋光性不明显,对机械作用很 敏感。
)
100%
②肥满度
软体部干重 贝壳干重(
(g) g)
100%
③肥满度 贝壳软内体腔部容干积重((gc)m3)100%
④肥满度
软体部湿重 (g) 壳长 壳高 壳宽(cm)
100%
八、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一)性腺发育分期 性腺分化后从小到大,再到排放
1.增殖期 2.生长期 3.成熟期 4.生殖期(排放期) 5.休止期
种类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雌性 桔红 桔红
雄性 乳白 乳白
海湾扇贝 泥蚶 青蛤 鲍
桔红 桔红 粉红 墨绿
乳白 乳黄 乳白 土黄
二、性成熟年龄与繁殖季节
生物学最小型:具有繁殖能力的最小个体 大部分贝类:1龄 北方部分种类:2-3龄
繁殖季节:是指每年在此季节中环境条件 (水温)最适于其产卵排精
繁殖盛期:贝类在繁殖季节中的产卵高峰, 又叫繁殖汛期。
卵胎生型:极大多数腹足纲,往往有交尾活动, 母体排出卵块、卵袋,其中有的几个、几十 个受精卵,受精卵在卵袋、卵块乃孵化发育 变态形成个体后在离开。
五、繁殖活动
大多数腹足类行体内受精,进行交尾活动。 玉螺、红螺、三角荔枝螺、海兔等受精卵 封藏于奇异的卵囊内受精卵孵化后,幼虫 便脱囊而出。
大多数瓣鳃纲生殖细胞排放在海水中受精。
常见贝类的怀卵量和产卵量
虾夷扇贝:
2龄 9-10cm 1.02亿 催产 400-600万 产卵2000万 3龄 10-13cm 1.20亿 催产 600-800万 产卵2500万
栉孔扇贝:2龄 6-7cm 800-1000万 200-300万
3龄 8-9cm1 000-1500万 400-600万
海湾扇贝:5-6cm 200-300万 50-60万
常见贝类的繁殖季节和繁殖盛期
种类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海湾扇贝 泥蚶
皱纹盘鲍 褶牡蛎 贻贝 文蛤 缢蛏
繁殖季节
山东5月初-6月中 8月中-10月初 辽宁5月中—7月中(16-22ºC)
4月初—5月中 北海道 3月下—4月下 陆澳湾(8-8.5)
山东5月下—6月 9月—10月(20-30) 山东7-9 浙江7-10 福建8-11广东9-12
第三章
贝类的繁殖和发育
第一节 贝类的繁殖
一、性别与性变 二、性成熟年龄与繁殖季节 三、繁殖能力 四、繁殖类型 五、繁殖活动 六、繁殖的适应性 七、贝类繁殖的调查方法 八、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九、生殖细胞形态和结构
一、性别与性变
贝类的性别很复杂,有雌雄同体,雌雄异体,也 有性变(性反转)现象。
第四节 贝类的生长
一、生长类型 二、贝类的寿命 三、贝类生长的测定方法 四、影响贝类生长的因素
一、生长类型
终生生长型 指多年生贝类在若干年内连续不断生长,但一般
在1-3龄生长速度较快,3龄以后生长速度减慢;
阶段生长型 指一年生贝类在某一阶段内快速生长,其备课的
生长基本上是在第一年内完成的,以后贝壳几乎 不再继续生长。
面一定部位即开始生出纤毛。此时,胚体便在 卵膜内转动。
原肠胚
贝类的原肠作用是采用外包法和内陷法
实心囊胚:外包法
如:马蹄螺、海兔、鲍等
有腔囊胚:内陷法
如:河蚌、田螺等
多数海产瓣鳃类(牡蛎、贻贝)腹足纲的红螺等 开始为外包法,以后为内陷法,两者结合完成原
肠作用。
三、幼虫发育
担轮幼虫
辽宁7-8月福建3-4月(20-24) 青岛6-10月 浙江6-7月(21-26.6) 辽宁5-6月 山东3-6.10-11月浙江2-3月
山东8-9月 浙江6-9月上旬 辽宁5-6月 浙江10-11月福建9-1月
繁殖盛期
5.20-6.10 (16-20) 4月上-4月下
7月下-8月上
三、繁殖能力
繁殖能力 种类不同,年龄不同,产卵量不同
对贝类养殖而言,要达到增产、高产目的,必须要同时考 虑贝壳与软体的生长两方面。
二、贝类的寿命
贝类的寿命与种类有关,还受到遗传、生理、环境 等因素影响。
贝类生长规律是制定养殖措施的理论根据。
生长就是贝类由于同化作用的结果而使自身体积 和重量在增加。通过外壳与软体两方面的观测可 以判断贝类生长速度。
贝类的生长与软体的生长并不是等速的,有时外壳生长, 而软体并未生长。
例如牡蛎夏、秋主要生长贝壳,冬春主要是软体增长。虽 然外壳与软体的增长不是等速的和同时进行的,但从长远 来看,要获得大的软体,必须要有大壳,即使大壳内不一 定有大的软体。
精子 鞭毛型 判断精子成熟: 1、活泼(跳跃) 2、活动(在原地颤动) 3、不动
如果精子在活动期加几滴氨水即成活泼状态
第二节 个体发育
一、受精过程 二、胚胎发育 三、幼虫发育 四、稚贝 五、影响贝类个体发育的因素
一、受精过程
定义:受精是指雌雄配子相遇,两者质膜相互融合, 随之两个原核互相融合形成一个合子的过程。 受精标志: 1、放出两个极体 2、受精膜举起 贝类是单精入卵的类型,精子过多会出现畸形,但 精子必须达到一定量。
泥蚶
3cm 200-300万
贻贝
6cm 500-1000万
杂色鲍 6-8cm 60-120万
四、繁殖类型
卵生型:极大多数瓣鳃纲贝类及少数原始腹足 纲贝类,在繁殖季节雌雄个体将精卵排放到 海水中,精子和卵子在海水中发育变态形成 一个个体。
幼生型:某些瓣鳃类卵细胞在母体的鳃腔内受 精孵化形成一个个面盘幼虫,然后在海水中 继续发育形成一个个体。如:蚌、密麟牡蛎
面盘幼虫
D型幼虫(直线铰合幼虫) 胚体两侧覆盖2片透明的贝壳,在背部
直线的铰合,有口前纤毛轮形成面盘,形 成前、后闭壳肌,依靠面盘进行浮游生活。
刚形成的D型幼虫消化道没形成,不能 摄食,以卵黄颗粒为营养。形成消化道后 开始摄食。
壳顶初期幼体 特点:足成棒状,壳顶隆起,但没有超过直
线铰合部,胃的四周出现消化盲囊。
在自然海区中,往往由于某一些因子的刺 激,造成了某一种,贝类繁殖的高峰,即 繁殖盛期。
六、繁殖的适应性
第一:尽力避免自体受精 第二:产卵量大 第三:大多数贝类在生物学上的春天和秋
天繁殖。 第四:有活泼的童年—浮游幼虫
七、贝类繁殖的调查方法
根据生殖腺发育所占面积比例或覆盖内脏团程 度来确定繁殖期又叫表面积法
vitellogenic oocytes (thick arrow) - 400X.
2a. Growth stage. 100X. 2b. Detail of the thin follicular wall (large arrow), previtellogenic
oocytes (thin arrow), vitellogenic oocytes (thick arrow) and some mature oocytes (*) 400X.
Figs. Female Gonad Crassostrea rhizophorae: 1a. Early gametogenesis stage -follicles (f) involved by connective
tissue (ct) -100X. 1b. Note the presence of previtellogenic oocytes (thin arrow),
3a. Maturation stage. 100X. 3b. Detail of mature oocytes (*) in lumen, very visible nucleus (n). 4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