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之我见
空想社会主义(utopian socialism)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一、历史背景
首先,14世纪~15世纪,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文化上也开始反映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与要求,但当时天主教仍是封建主义的精神支柱,罗马教廷则是各国反动势力的国际中心,这就是使得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封建的斗争必然与反教会的斗争相结合。
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造成了欧洲古典文化的复兴,于是出现了欧洲历史上伟大文艺复兴运动。
这种新文化对思想的激发作用,加上文艺复兴运动过程中的新大陆和新天体的发现,唤起了人们认为有可能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达到完美境界的遐想。
其次,新教徒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在理论上为资产阶级教会的建立提供了论证。
宗教改革推动了广大农民、平民群众的反封建的斗争,他们积极参加宗教改革运动,并把它扩展成一场政治和社会的革命。
再次,城市平民和破产的农民中产生了近代的无产阶级,还在资产阶级开始反对封建主义的时候,早期的无产阶级者的矛盾就在计划,从而出现了近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独立运动,并且相应的产生了作为其理论表现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最后,16世纪是文艺复兴运动全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这一就其内容来说事反映着近代无产阶级利益的学说,在理论的形式上则表现为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出的理性原则的进一步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第一个思想流派,它开辟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新时代。
二、产生
英国政治家和思想家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1516年他在用拉丁文写的《乌托邦》一书,是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一部杰出的作品。
但“空想社会主义”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法两国。
“社会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32年法国圣西门派主办的
《地球报》上,是圣西门徒乔西叶儿首次使用的。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无产者的出现而产生的,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无产阶级的成长而逐步成熟的。
空想社会主义也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
第四个时期是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空想共产主义。
三、发展
第一阶段——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
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和温斯坦来为代表。
第二阶段——中期平均共产主义
17世纪、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几乎都出现在法国,产生了反映资产阶级革命准备和进行时期无产者的政治、经济要求和社会理想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开始对共产主义进行卢纶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代表人物有梅叶、摩莱里等。
第三阶段——晚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
四、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在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五、进步意义
首先,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竞争、垄断和经济危机等病症带来的严重后果,傅里叶在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指出了这是“生产过剩引起的危机”。
而圣西门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把它比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
其次,空想社会主义也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做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还在社会道德方面抨击了资本主义。
第四,空想社会主义者最终试图找到造成资本主义罪恶的原因。
最后,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社会改革方
案。
虽然这些方案是对新世界的幻想,因而从根本上说是空想性质的。
但我们也不能抹杀它的贡献。
六、缺陷
1、从理论形式上来说,他们都借助于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把它作为自己学说的理论
基础,因此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替代,只是因为前者不合乎理性,并不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结果。
这样他们的学说就脱离了现实的基础,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了解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作用,因而也无法找到社会变革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2、空想社会主义者大部分以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为出发点。
他们都认为,人类存在着一
种始终不变的共同本性,一旦获得了引导,社会理想就可以实现。
他们相信只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就可以使得被剥削者和剥削者联合起来,走和平改造社会的道路。
这些缺陷都是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的原因之一。
七、感想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如上面分析,空想社会主义所依赖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它没有看到广大劳动人民的作用,比起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实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从无产阶级出发,没有脱离群众,实行群众路线,因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者。
其实,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在经济上和分配上都要求公有和平均分配,只不过,空想社会主义建立在一个不是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而共产主义则是在经济高度发展之下形成的。
不过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思考,就现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看,将来有一天能否达到经济高度发达?即便是经济高度发达了,社会能否顺利地进入共产社会?这一切都是待定的,现今社会依然被资本家把持,包括最无政治色彩的文化,也被纳入政治经济中,形成了文化工业,现在经济发达,进入消费社会,一切都被符号化了,人被物化,社会发生内爆,一切都变得毫无界限,混杂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年代里,对于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空想社会主义实在是确实是空想,不过上面也提到,其也有进步意义。
对于“人人平等”还需很多努力,而平等很重要的一点则体现在话语权的问题上,“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
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
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认为“话语”与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实现的。
现在社会还存着着很多不平等的地方,其实也是话
语权的不平等,现在掌握话语权的看似是媒介,实际上是政权,因为媒介是为其服务的,如果媒介真正能做到为老百姓说话,那么群众就真正掌握了话语权,社会也能向前推动,现如今的媒介打着“为群众说话”的幌子,其实是在服务利益集团,它们用把关手段、议程设置的方法将受众玩弄掌中,让受众不觉,丧失了话语权还不知。
不过,随着网络的出现,话语权的平等稍有实现,人人都拥有话语权,比如微博、论坛等,只是话语权的大小而已,不过由于网络发展不充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因此,话语权的争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人人幸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明白地阐述了五个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幸福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就是实现了最高的需求,但在这个社会中,能够实现最高需求的人并不多,一部分人在最底两层,大多数人还游离在中间,毕竟经济发展的程度,还不能使社会完善,社会各方面不完善就不能使大部分人达到最高的需求层次,因此,作为既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主旨,又是共产主义的追求,“人人平等,个个幸福”,这个目标,我们还是离得很远。
此外,笔者还认为并不是经济发达了,社会就一定能过渡到共产主义,这还涉及到人民的精神建设问题,就像科技发达但思想不提高,依然不能做出什么贡献,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何传到国外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工业革命,而在中国只促进了炼丹和航海。
所以,思想精神方面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缺智慧和勤奋,缺的是一种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