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说公开课课件

师说公开课课件

韩 愈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 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 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 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 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 理,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认识师道的基本观点。
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之:指知识和道理。 孰:谁。 其:那些。
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乎:于,在。 固:本来。 师之:以之为师。 师:学习。 “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 里······呢?”
师道 之不 传
正反 对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其子 择师而教
其身
犹耻师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而 耻学 大遗 于师
其智不 能及
唉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世间)人们要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 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来向老 师请教;现在许多人,他们比圣人相差更远了, 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最终成为圣人,愚人最 终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因为这个造成的 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 孩子;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请教老师为耻辱, 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熟悉书 中句子的停顿,不是我说的给人传授道理、解 释疑惑的老师。
《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2.时代背景及写作目的。(10分)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 非学无师 的风气, 重视“ 家传”,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
官可做,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韩愈写这篇文章,目的在于抨击 时弊 ,
抨击那些上层“ 士大夫之族 ”,大力宣扬
从_师__的__必__要__A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
其皆出于此乎( F ) 其可怪也欤( E )
六、课外训练
《课程基础训练》 《师说》第一课时: 1——11题
第二课时
研读第二段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 论证方法?
接着指明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
最后得出结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选择填空(每空3分,共30分)
师:A.老师 B.从师 C.以......为师 D.学习
吾师道也( D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
曰师曰弟子云者( A )吾从而师之( C )
其:A.他 B.他们 C.他们的 D.那些 E.这 F.大概
二、自学指导
1. 播放课文朗读,了解文章大意。 2. 阅读基础训练,完成检测练习。 3. 研读第一段,明确中心论点。
三、当堂检测
1.韩愈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0分)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
著名 文学家 , 哲学家。
的倡导者。苏轼
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唐宋八大家 ” 之首。作品集有《 昌黎先生集 》。
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
总结本段: 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明了老师的职 责,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因此。 所存:……的地方。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古时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 播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 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 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 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理本来比 我早,我跟从他进而拜他为师;出生比我迟的 人,他闻知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同样跟从进 而拜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年 龄比我大还是小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或低 下,不论年长或年少,道理在的地方,也是老 师在的地方。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怎 样的分论点?
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样 的论点,下文是怎样论 述的,请用原文回答。
正反对比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比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其子

比 其身
择师而教 犹耻师

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
不耻相师
比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其智不能 及
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心论点)
3.正音正字(20分)
句读( dòu ) 谀( yú ) 巫( wū )
苌 (chán ) 聃(dān )
郯 (gtán ) 蟠(pá ) 贻 ( yí)
经传(zhuàn) 或不焉n (fǒu )
研读第一段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五、当堂训练
1.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运用 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15分)
顶真(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提出中心论点的? (15分)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 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 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 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 文风。
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 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 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 道
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 道:道理。指儒家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受:授,传授。 惑:疑难问题 业:学业。指儒家的经典。 【四书】《论语》、《中庸》(子思)、 《大学》(曾参)、《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