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材料

依托“星期日英语班”义务支教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星期日英语班”,坚持义务支教,志愿服务33年,携手社区市民学校倾力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深受各界好评
薪火相传,33年风雨无阻。

“星期日英语班”创办于1981年,由重庆市地勘局二〇八地质队退休工程师陈岭峰老先生及其爱人易启贵女士发起。

创立之初师资缺乏,原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现)得知此事后,积极抽调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支教。

学院每年选派学院优秀学生到英语班义务任教,并邀请专家教授和优秀青年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教学。

江家骏教授、阎童、何文安等教授、美籍华人茅以森先生,外籍女教师坦蒂·泰勒等,都曾经是义务授课教师。

“星期日英语班”辗转教学没有场地时,在教学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院专门为其提供一间专用教室,每学期,志愿者们都会请易启贵老人来班上看望和慰问志愿者和孩子们。

这份坚守,三十三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三十三年来,外国语学院累计共有200多名师生为英语班义务上课,共培养学员3000余名,其中有的已成长为博士、硕士、企业家、教师、干部,有的考取了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有的已成长为学校外国语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

现在学院任教的左嘉、唐明志老师就是从“星期日英语班”走出的学员,他们仍然坚守在培训班的岗位上。

点滴感动,化作拳拳爱心。

“星期日英语班”在发展的过程中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志愿服务典型和感人的志愿服务故事,
其中以陈道政老师的事迹最为感动。

80年代初,“星期日英语班”缺乏师资力量,原西南师范大学外语系陈道政老师勇于担当,尽心尽责,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率先垂范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星期日英语班”的教学工作中去。

因为长年的辛劳,在一次上课过程中,陈老师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去世。

学院给予了陈老师的女儿陈晓琴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晓琴也成了学员中的一名。

经过志愿者辛勤的指导和晓琴刻苦的学习,她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原西南师范大学外语系。

1983年3月,为响应党中央学雷峰、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号召,当时作为外语系团总支书记的向雪琴老师(现党委书记)带着学生们每个周末在北碚街上设点为爱好外语学习的人们义务辅导。

如今,作为党委书记的向雪琴老师特别关心和支持“星期日英语班”的成长和发展。

“星期日英语班”经过一代代师生的努力和传承,以这种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浇灌出了这朵美丽的志愿服务之花。

勤奋进取,不断开拓创新。

2013年“星期日英语班”教学模式成功走进居民社区,学院组织师生走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扩大英语班受众范围,建立“重庆市北碚区大明社区学府小区市民学校”。

在学校成立之前,志愿者们多次深入社区调研论证,在党委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的指导下,在社区的支持下创办了市民学校。

根据社区需求等实际情况开展了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四点半”学业辅导课堂,旨在为社区小朋友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使他们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也能学到新知识、交到新朋友,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解决了小学4点钟放学,社区居民子女无人辅导、看管的难题。

随着市民学校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日益密切,根据社区居民的反馈和建议,市民学校开展了具有芭蕾、爵士、拉丁、民族舞和葫芦丝课程的“音乐兴趣班”、“绘画班”等一系列促进社区儿童全面发展的技能培训课堂,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志愿者队伍的精心准备下,学院正努力将其打造成学生向往、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一流社区学习课堂。

此外,学院在培养儿童、服务社区的同时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志愿者已组织社区文体活动10余次,开展了包括“庆元旦·迎新春”、“喜庆重阳·情暖学府”、“向上吧,宝贝——庆祝六一儿童节”等社区活动,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从生疏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增强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希望,为形成文敏、和谐的社区氛围做出了贡献。

建章立制,力求长效建设。

“星期日英语班”已逐渐成为学院大学生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回馈社会的社会实践平台。

学院已建立完整的志愿服务制度和教师招募制度,形成了学期初有计划,学期中有反思,学期末有总结,定期开展培训交流的工作机制。

目前,市民学校现有固定志愿者50余人,学院同时积极组织团学成员共计100余人到市民学校进行实践服务。

市民学校建校以来已有300名流动志愿者进入社区提供服务志愿,服务记录达到1200余人次。

充足的志愿服务人员为“星期日英语班”、市民学校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同时也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开拓了新的渠道
和途径,“星期日英语班”正成为联系在校大学生和周边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地。

成绩斐然,荣誉转为动力。

“星期日英语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获得了多项荣誉。

2012年3月16日,《光明日报》以“义务授课31年——师生心系北碚星期日英语班”为题,对外国语学院组织师生义务支教三十一年的典型事迹给予了专题报道。

中央电视台、教育部网站、《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凤凰网、中工网等二十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提升了正能量。

2014年5月20日,教育部网站一线采风栏目对“星期日英语班”和市民学校进行了专门报道,对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扎根基层,服务社区,积极打造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基地给予了报道。

经过多年努力和积淀,以“星期日英语班”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先后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百优社团、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全国和省市级荣誉称号。

成绩和辉煌终究属于过去,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们将继续勤奋进取,开拓创新,为“星期日英语班”越办越好而不懈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