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

开展“榕树计划”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榕树计划”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以来,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校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特色,结合实际和师范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榕树计划”,把大学生当作一棵幼小的榕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浇灌,并努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成长为成材之树,惠及社会。

这种让大学生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教育者与传授者于一身的宣传教育模式,在当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用社会主义价值观雨露浇灌幼小“榕苗”。

XX党委深深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否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能否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十八大以来,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林北平任组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让“榕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雨露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一是营造宣传教育浓厚氛围。

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平台,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

近年来,共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宣传橱窗6期,专题黑板报2期,在校园内主干道悬挂横幅56条,向师生诠释“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让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组织培训。

邀请校外知名专家省委党校副校长包亚宁教授、王和平教授等到校做专题报告12场,组织学生参加专题培训班学习30余次,发放学习资料200余份,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发挥课堂教育作用。

我校自2012年起,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开课,对其他年级的学生每年新增设公选课,真正做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四是典型引路。

通过国家先进教师郭力华、道德模范陈新、优秀学生张九精、无偿献血模范郑媛等先进典型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

此外,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校园十大感动人物”评选活动,以此激励学生学习模范典型。

五是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组织“中国梦·海师梦·我的梦”大学生演讲比赛、“中国梦·海师梦·我的梦”征文、高雅艺术进校园、“我认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论会等专题活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

二、以社会主义价值观沃土培植成才之树
在全面深入的武装大学生头脑之后,经过长期调研和反复实践,学校决定推出“榕树计划”。

所谓“榕树计划”就是把弘扬榕树所特有的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独木成荫、爱满天涯的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使学生用所学专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在广泛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增长知识,传播文明,增强爱国意识、敬业意
识、诚信意识和友善意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榕树计划”创立了一个新理念。

这个崭新的理念就是: 学校引导大学生通过专业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学有所用,紧密依托专业设计志愿服务项目,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更深层次的需求。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公民意识、文明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使大学生成为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教育者与传授者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

“榕树计划”执行了一套严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确保“榕树计划”顺利实施,学校制定了“五化”志愿服务建设标准和“五定”志愿服务规范。

“五化”,即结构立体化、管理项目化、建设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经营品牌化。

“五定”,即定岗、定责、定班、定人、定标。

实践证明,通过推行“五化”志愿服务建设标准和“五定”志愿服务规范,有效提升了学校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体管理水平,确保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榕树计划”重在实践。

2011年,在党委副书记张诚一教授的倡导下,我校启动了“榕树计划”大学生专业志愿服务行动。

该行动包含阳光海口志愿服务行动和大学生志愿者科普行动两个主题内容。

“阳光海口”行动是一项以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主题,以项目设计专业化为特点,由17个专业志愿服务项目组成的长期性大型志愿服务行动。

“阳光海口”志愿服务行动从启动至今,
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00余次,参与的人数达8000人次,服务时数累计50000小时,服务对象500000余人次。

“榕树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科普行动是我校2012年启动的一项大型长期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活动利用高校的学术科技资源,围绕我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内容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科普宣讲”的形式,深入我省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公共活动场所开展宣传和宣讲活动,服务我省经济文化事业。

三、榕树成荫,惠及社会。

学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通过“榕树计划”为学生搭建服务社会的平台,大学生志愿者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海口乃至海南省内的各个社区、养老院、博物馆、路边、车站、田间地头……在需要他们的地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予当地群众帮助。

截至2014年6月,我校注册青年志愿者已达16520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7.2%。

经过不断的历练,这些志愿者逐渐走向成熟,积极为海南国际旅游建设添砖加瓦,他们的志愿服务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开创了海南省专业性、常态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先河。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默默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服务。

我校历史专业学生组成的“朝阳”爱心服务小分队,为海南省博物馆提供义务讲解服务;国画和油画专业学生组织的海口市社会福利院模拟家庭彩绘活动,为福利院儿童的健康成长送去一份关爱;运动训练与保健专业学生组织的指导海口公园群众科学健身活动,让群众深刻认识了科学养生的重要性;对外汉语
专业学生在校内外组织推广普通话,以身作则,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音乐专业学生组织离退休教师组建合唱团,传唱社会主义新风尚;自动化专业学生组织的电脑维修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和校园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维修电脑服务;生物专业学生组织的义务园林修剪活动,为改善校园环境贡献了一份力量。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校“阳光海口”志愿服务行动自启动以来,大学生志愿者们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众挥洒着汗水,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赞扬。

2012年,“阳光海口”志愿服务行动被团中央授予“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生动的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大学生志愿者们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敬业精神,有着一份传承社会文明的责任心,为传递社会文明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事情,向社会生动的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2011年暑假至2013年暑假,我校“榕树计划”大学生科普行动队5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连续两年到黎族聚居地调研,最终获取了35份访问资料,共计十几万字,形成的课题研究报告《黎锦文化处境田野调查报告》,并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决赛的二等奖。

他们在保护和传承黎锦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深入黎族聚居地调查过程中,通过历史
与现实的对比,感受到了山区少数民族生活巨大的改善,侧面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增强了爱国情感,坚定了为祖国和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2013年12月,秉着“为普及科普知识尽自己的一份力”的信念,“榕树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科普宣讲团从海口出发,先后到达文昌、万宁、安定等市县开展科普宣讲“校园行”活动,活动覆盖文昌中学、文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万宁民族中学、定安仙沟思源学校等6所中小学近3000名师生。

志愿者们把一些如环境保护、用电安全、疾病预防与保健等实用知识带到海南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让青少年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并能够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以自己平凡的行动诠释了劳动与奉献的价值。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群众的内心深处。

大学生志愿者们从群众的生活点滴和实际需求出发,为群众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让核心价值观走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走进了群众的心灵深处。

如:很多市民看到我校大学生志愿者顶着烈日,在街头红绿灯处坚持义务值勤,帮助维持交通秩序,深受感染,都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我校大学生志愿者在公园、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义务清扫卫生,捡垃圾,积极倡导“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市民和游客们受到感染,很多群众都主动参与保护环境,从刻意为之,到习以为常。

在海南省“文明大行动”中,我校志愿者在公交车站、
高铁站、医院、商场、公园、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引导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群众切身感受并认同“每天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文明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