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学习药理总结

对学习药理总结

对学习药理总结篇一:药理学教学总结药理学教学总结------李达药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内容具有系统性不强、知识点零碎、复杂抽象、理论性强、涉及学科面广等特点;再加上开设这门课程时学生还没有接触临床的专业课知识,理论与实际脱节;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且易混淆,是公认的最难学科目之一。

本人从事药理学教学工作多年,深受学生好评。

现就自己在药理学教学实践中几点心得进行浅述,以与同行共勉。

1 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药理学是一门桥梁性学科,既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课有着广泛的联系,还与内科学、外科学、精神病学密切相关。

所以就要求药理学教师既要多翻阅基础医学资料,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有临床工作经验者为最佳。

2 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激情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本条件。

如果教师讲课时缺乏激情,如同老和尚念经,学生对药理学也不会有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3.1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可以将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相对系统化,便于牢固掌握、记忆。

本人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对每个系统进行总结,即将该系统的主要内容罗列,并将重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药物列在主要内容之后,这样就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该系统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此方法在历届学生教学评价中均得到好评。

归纳总结也可以在其他知识层面应用,比如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

3.2 比较法在药理学教学实践中,运用比较法能系统地理清概念的脉络,便于记忆。

不同章节,但有一定共同点的药物,例如: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可以从概念,镇痛的部位和性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等方面横向比较学习。

同样可以把解热镇痛药和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的解热机制、特点做一比较。

同一系统的药物,例如:吗啡、甲基吗啡(可待因),和哌替啶,可以根据各药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特性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纵向比较,由主到次,由浅入深,对比学习记忆。

3.3 理论联系实际《药理学》不同于《临床药理学》 ,是以基础理论为主的一门课,教材中基本没有临床病例,是大家公认的枯燥难学的课程。

本人曾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个人的临床经历讲给学生,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

比如在讲到“有机磷酸酯类药物中毒”时,本人把在临床工作中抢救经验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有机磷酸酯类药物中毒”的多发性、抢救要领都有了深刻了解。

3.4 贯通式授课法传统的药理学授课方式是分步骤进行,即按照体内过程→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顺序进行讲解。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内容打破这种顺序,采用贯通式方法,即把与某一个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全部讲完,比如在讲到硝酸甘油扩张血管作用时,按照下列顺序讲解: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药理作用)→治疗高血压(临床应用)→引起低血压(不良反应),这样就是零碎的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学生听起来也比较轻松。

当后面有重复时就可以一带而过。

3.5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

利用网络上的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把吗啡成瘾的实验视频和癫痫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视频放给学生看,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课情绪。

其他资源比如动画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6 板书图解法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普及,板书也离我们渐行渐远。

其实板书具有多媒体不可取代的优点,板书直观、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过程中,适当板书会取得良好效果,比如在总论部分,学生对于“药物经过5个半衰期基本消除”和“恒量给药,经过5个半衰期药物达到稳态浓度”这两句话很难理解,这时如果老师在黑板上给予计算和画图,则显得浅显易通,非常直观。

再如抗帕金森病药,学生对于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和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难以理解,如果利用板书画图,就比较直观,讲解比较轻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 适当转换课堂教学语言由于药理学涉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较多,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一是有畏难情绪,二是觉得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尽可能用通俗简洁、生动趣味的语言替换原本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和逻辑关系,增强学生的情感,驱除疲劳,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默契和友谊。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把课讲得生动有趣,条理清楚。

同时,药理学是一门前沿学科,知识更新换代比较快,所以教师要不懈努力,在教学手段和内容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

XX年1月11日星期日李达篇二:药理学总结(整理版)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2.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3.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药物作用的类型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⑴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⑵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2.按药物作用的部位来分▲⑴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如局麻药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滴眼药水的扩瞳作用,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及某些外用药的作用▲⑵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3、按药物的作用产生的先后来分▲⑴原发作用:又称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最先产生的作用,如洋地黄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⑵继发作用:又称间接作用,是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如:洋地黄强心后使心输出量↑→肾血流量↑→尿量↑,有利于消除心性水肿。

洋地黄的利尿作用就为间接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1.调节功能: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兴奋;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抑制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3.补充不足:补充机体代谢所需的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效应的专一性称为选择性。

选择性决定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特点:⑴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

如咖啡因在小剂量时主要兴奋大脑皮层,剂量加大可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⑵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作用单纯;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广泛,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剂量:药物每天所的用量。

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剂量与其在血液中的浓度(血药浓度)的高低和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

无效量→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致死量量效曲线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用连续增减的数量来表示。

如心率、血压、血糖浓度、尿量、平滑肌的舒缩等(或用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2.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只能以阴性或阳性表示。

故又称全或无反应。

如死亡、睡眠、惊厥、麻醉等,必需使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效能:指药物可产生的最大效应,在量效曲线上指曲线的最高点,也就是药理效应的极限。

★效价:指的是产生一定效应时药物所需剂量。

效能与强度的区别:强度高的药用量小,效能高的药效应强。

一般说来,效能高比强度高更有实际意义。

3.量效变化速度:常用直线化后的斜率表示。

斜率较陡,提示药效较剧烈;斜率较平坦,提示药效较温和。

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此处斜率最大,对于剂量变化的反应最灵敏,称之ED50,可以代表药物的效价强度。

量效曲线反应以下规律①药物必须达到一定剂量才能产生效应;②在一定范围内,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③效应的增加有一定极限,此极限称为药物的最大效应或效能,超过此极限,剂量再增加,效应不再增加;④阈剂量与最大效应间的差距反映曲线坡度。

4.质反应量效曲线★半数有效量: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或浓度。

分别用半数有效剂量(ED50 )及半数有效浓度(EC50 )表示。

如果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改为半数中毒剂量(TD50 )、半数中毒浓度(TC50 )或半数致死剂量(LD50 )及半数致死浓度(LC50 )表示。

5.药物安全性的指标★⑴治疗指数(TI): LD50 /ED50 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2)安全指数(SI):对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量效曲线不平行(或曲线斜率交平坦)的药物,可用安全指数,即LD1/ED99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3)安全范围:较好的药物安全性指标是ED95 ~LD5 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其值越大药物越安全。

构效关系: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意义:⑴深入认识药物作用;⑵定向设计药物结构;⑶研制开发新药▲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所产生的不利于机体的作用统称。

▲⑴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是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

副作用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一般较轻微,多为可以自行恢复的功能性变化,但难以避免。

特点:①可知性:是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可预知;②可变性:随着治疗目的不同而改变③可逆性:停药后多可以自行恢复。

▲⑵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以及个体敏感性过高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急性毒性: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慢性毒性: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⑶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特点:①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②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③与剂量无关(青霉素的例子);④过敏反应不易预知。

▲⑷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①服用巴比妥类引起的“宿醉现象”;②大剂量呋塞米(速尿)、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

▲⑸继发反应: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后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继发的葡萄球菌性肠炎。

⑹特异质反应: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

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极敏感或极不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多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如:①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的人对骨骼肌松驰药司可林特别敏感。

②先天性G6-PD缺乏者服用磺胺及伯氨喹啉后可发生溶血。

⑺药物的“三致作用”:①致癌——导致肿瘤发生;②致畸胎——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③致突变——使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⑻药物依赖性①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是由于反复用药造成的身体适应状态,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