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摘要: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阅读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相关文献,讨论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等情况。
根据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景,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结构调整,规划0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环境、经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得以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与土地资源保护能否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为下一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打基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协调人地矛盾、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
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内容,总结目前的研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与意义1.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土地利用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级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3]。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与持续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组织、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4]。
1.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意义土地评价是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基础。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利用结构与布局、开发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和效益、适宜程度、限制因素等条件的分析,为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5]。
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分用地矛盾,保证国家“一要吃饭、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贯彻;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2.1国外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是随着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土地规划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与规划研究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6]。
(1)20世纪20年代,结合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的评价和规划的[7]。
美国中西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基于土地利用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1961年美国农业部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
(2)20世纪70年代,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8]。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9],大大促进了国家上土地评价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这一阶段以《土地评价纲要》为代表,明确提出了土地利用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的目的。
(3)1993年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土地利用规划指南》初步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和土地利用规划方法[10]。
2.2国内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土地规划的国家,但是对土地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始于建国后。
1951年,为确定农业税率,开展了土地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等评价工作。
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处于起步和尝试阶。
20世纪70年代,土地利用评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方面引入国外土地评价方法和系统进行研究性的评价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筹备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评价系统。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小区域范围评价,我国的土地利用评价注重与实践任务的结合,开展城市土地、旅游用地等非农用地评价。
在规划方面,我国开展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基本农田划定以及土地整理等方面分规划。
3.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的方法技术随着国土资源部1999-2006年相关部署,土地利用评价体系研究成为热点,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引入,土地利用内涵逐渐丰富起来[5]。
近年来,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学者们根据自身研究领域需要,引入了大量的数学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土地利用的评价与规划。
3.1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方法技术3.1.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是目前系统工程处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问题比较简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11]。
用层次分析[16]法识别问题的系统性强,可靠性相对较高。
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许多学者采用了AHP法来确定权重值[12]。
张笑寒运用AHP方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并测算出江苏省某省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16]。
张峰、汪应宏等综合运用AHP方法和协调度模型对徐州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系统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17]。
杨阳等通过建立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对廊坊市固安县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18]。
Rajesh Bahadur Thapa和Yuji Murayama运用AHP法和GIS技术对河内城市周边农业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19]。
3.1.2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目标具有多元性,影响因素众多,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较为常用。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是综合分析影响土地利用价值和质量的多项因素,计算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对每个因素指标运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赋分,根据总分值进行土地等别的综合评价划分[20]。
李晓白等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23]。
黄中华等在湖北省保康县重阳土地整理项目区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进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时取得较好效果[24]。
佟香宁以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为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该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25]。
王海军和张德礼以晋江市为例,验证了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划分征地区片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26]。
3.1.3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师在模糊的环境中,考虑到影响事物的多种因素,基于某种目的对该事物做出的综合判断或决策,是模糊数学中最基本的应用方法之一[27]。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对引起多种因素受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地多因素评价方法[28]。
由于模糊数学方法的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土地利用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9][30]。
宋戈、王兰霞等采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来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31];王玉波等将模糊理论与AHP方法结合起来建立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价[32];臧丽娟、王凤艳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吉林西部宜农地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33]。
T.R.Nisar Ahamed等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模糊隶属模型进行了农田适宜性评价[34]。
在运用模糊评价法时需要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一般有主观的专家打分法和客观的熵权法、回归分析法、因素对比分析法等。
3.1.4灰色系统理论法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创立的[35]。
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36]。
灰色系统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灰色朦胧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系统,以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体系,以灰色模型(GM)为核心的模型体系,以系统分析、评估、建模、预测、决策、控制、优化为主的技术体系[37]。
灰色系统理论在土地利用评价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38][39]。
张晶等在进行江苏省南通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时引入灰色关联度分析,用来判断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因子的重要性[40]。
赵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评价湖南省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认为湖南省的城市土地可利用水平有可提升的空间[41]。
费罗成、程久苗等在以AHP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权重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分析了芜湖市1990-2006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规律[42]。
3.1.5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43]。
在土地利用评价中,许多学者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权重[44],也有一些学者利用主成分法来进行土地评价。
李文梅、陈松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福州开发区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分析各开发区集约利用水平[45]。
曹银贵等构建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GIS技术进行全国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46]。
邓楚雄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农用地集约利用状况[47]。
3.1.6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是通过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或结构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信息处理技术,可用于解决识别和感知、评判和决策等复杂问题[48]。
土地评价本质上属于模式识别和判别,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多层反向传输算法(BP算法)在土地评价中的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49]。
常青利用ANN模型及实证分析法对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50]。
常胜、李江风在进行湖北省鄂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时为避免主观影响,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51]。
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可简化评价过程,减少一些人为误差。
但是,BP神经网络模型对数据要求较高,收敛速度慢。
因此,赵霈生等将BP算法模型与基于规则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相结合[52],可以修正一些BP模型存在的问题。
3.1.7GIS技术与RS技术在进行土地评价时,传统评价过程中的图件绘制、数据分析统计以及面积的量算费时费力,而且准确性较差。
GIS技术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为土地利用评价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53]。
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数据处理以及图件绘制等功能在土地利用评价中得到大量的应用,如用于土地的潜力评价[54],土地质量评价[55][56],农田的分等定级[57],以及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等方面[58]。
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GIS技术更广泛的运用到土地利用评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