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三九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九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九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氏是含义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某一历史时期这一方法却戛然而止,它应是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2.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3.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4.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中被称为“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的是

A.确立皇帝制度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

5.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推断,宋朝

A.君权进一步制约相权 B.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C.集体宰相制正式确立 D.政事堂与枢密院共享最高行政权

6.中国古代监察区向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的变化是一个经常性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朝的“道”等均是如此,这说明

A.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 B.监察制度名存实亡

C.监察官员独立性过强容易形成割据 D.中央对地方的监管遭到削弱

7.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8.“(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9.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的最大比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

C.国家疆域辽阔和社会相对稳定 D.对外贸易顺差和商品经济发展

10.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使用③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杜甫有“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锦官,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故成都又别称“锦官城”。下列关于古代锦官和蜀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蜀锦主要用于宫廷和皇室用品 B.蜀锦主要是面向市场生产

C.锦官主要是监督蜀锦的生产 D.蜀锦代表了当时四川手工业生产最高水平

12.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1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C.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D.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

1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15.“牙行”是清代寄生于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居间经纪行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向买卖双方抽取牙佣(佣金), 牙行种类很多,如米行、豆行、布行、丝行等约有三百余种。“牙行”的出现

A.是手工业分工的细化 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避免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16.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店铺的中国店员手中有一个小本本,上写一些词汇,并作了标注。如“尺寸”标作“土开了士”,“一月”标作“叶那里了”,“一、二、三”标作“温、吐、特里”。该现象

A.说明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 B.表明海禁政策已受到冲击

C.显示广东人崇洋风气盛行 D.反映对外贸易的客观需要

17.中国人去过印度洋上的30多个港口,每到达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的宗主权。由此可见,这种航海活动的目的是

A.宣扬中国的国威 B.拓展中国的海外市场

C.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D.加强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18.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长安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19.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开拍记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哪一思想学派最能回应此议题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20.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A.有教无类 B.诲人不倦 C.仁者爱人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1.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后代统治者的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这一理论的反映的是

A.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世袭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在诏书中常用“奉天承运”

2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3.王阳明认为:“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阳明意在强调

A.万物皆有天理 B.天人感应思想 C.人与自然的和谐 D.“灵明”是良知

24.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西方、东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2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对于这种早期民主启蒙思潮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是儒家思想在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新发展②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③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影响④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27. 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你将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哪些场景:①1916年,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失败后抑郁而终 ②1918年,胡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白话文的优点③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上街游行④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8.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C.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29.在清朝末年的一次科举考试中,考试题目为。项羽和拿破仑”。一位十年寒窗苦读的考生写到:“项羽者,千古英雄也,有拔山盖世之伟力,岂不能拿一破仑哉?”这不能说明:

A.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 B.中西文化的碰撞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兴起 D.八股取士受冲击 30.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批判教会的蒙昧主义,破除迷信思想,对封建社会中最“神圣”的事物进行揭露和批判。当时启蒙思想家们使用的最有力的武器是

A.人文主义思想 B.自然科学成果 C.民主和自由 D.人权与法制

高三历史月考试卷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注意: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一一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 唐朝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为官。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材料三 清廷为了甄拔寒俊、遴选真才,采取了严禁营私舞弊、严格科场纪律、裁抑大臣子弟、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唐宋时期,科场案少且处罚轻,不过革职、降秩而已。清代迭兴科场案,对违法者往往处以极刑,且殃及亲属。如顺治丁酉乡试一案,斩考官7人,流放100余人。唯其如此,才基本上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原则。所以.魏源称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公”。梁启超说,“科举,法之最善者也”“科举为升平世之政”。 ——宋元强《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3分)

(2)结合材料二从唐朝吏部选官的标准这一方面,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6分)

(3)魏源和梁启超的看法是否有道理?据材料三说明理由。(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