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材总体介绍
• 做好教材内容的转化
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实际生活和实际需求,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扩充 和改造,由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2.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 • 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教材这一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文本,但是,教学却是不断生成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反应,适时地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三年级上册第10课“父母对爱我”中使用了陈远松的《妈妈喜欢吃鱼头》一文
3.教学以教材指向的核心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节课的出发点,也是一节课的归宿,更是一 节课的灵魂和方向。它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和难点。
鲁洁教授 亲自赴一线 参与教材试
教听课、研
讨
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教授和教材编写团队
2.课程转型
课程 体系
建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启发的立体
化课程体系。
道德与法治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道德与法治在本质上一
致的,道德是内德,是存在于内心的法律;法律是外德,是外在 的强制性道德。将两者结合,让学生更清晰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事做人做事的底线。这才是课 程价值所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周自兴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 义务教育三科教材统一使用
• 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全国近400万义务学校教师、亿万学生) • 教育部整体规划,系统设计,严格审查,试教试用。 • 兼顾理念
三、整体架构
四、实施建议
一、编写背景
二、基本理念
1.理论基础
2.创新体现
1.理论基础
如何学
如何教
“内容选择”与“方法选择”都重要,二者相辅相成。 归根结底,教材要关注如何学、如何教的问题。内容的正确、科学 是一个底线性要求,解决好如何学、如何教的问题才是教材更高的要 求,也是教材专业性的体现。
• 学科专家 学科逻辑
•
论证说理(正文观点 图片证明)
教学性 适合学生 适合学
“学材”
激活思维
引导活动
总结及情感共鸣
6.留白给儿童提供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共31处留白)
留白设计体现了新的教材观, 过去人们认为教科书就是权威, 教师和学生要记住并践行这些权 威的知识和规范。而今留白设计, 体现了把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经验 放在与教材经验平等的地位,形 成一种互动关系。
7.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学习探索活动的注意事项,尤其是方法和安全方面的提示。三上26页小组活 动提示、30页画平面图提示、57页关于安全游泳的提示、59页打火警电话的提 示。 新闻事件。56页“一天内16名学生溺亡”。
过渡语
此类提示为了向学生和教师明确这里活动形式。
5.主持人线索引导活动,激活思考
三上的主持人共吐了56个泡 33个是激发学生思考的 16个是引导学生活动的 7个是进行总结和表达情感共鸣的
• 教材注重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调查的基本范 式:调查对象、调查路径和方法、调查中注意的礼仪,如何填写 调查报告等。
三上教材共设计了5个调查活动
一、编写背景
二、基本理念
三、教材架构
四、实施建议
1.合理划分课时并确定每一课的课时目标。 基本按每课两课时的量设计的 注意课时合理划分,课时目标恰当确定。
三单元 安全护我成长
珍爱生命 健康成长
四单元 家是温暖的地方
爱父母 爱家庭
价值观在教材中并没有用概念直接表达, 而是引导学生经过探究后获得感悟并内化于心。
2.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教材
将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 教材以源于学生生活的范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交流得到提升。
教材观
目的观
道德观
德育观
(1)教材观
教师“好教” 学生“好学”
可教性(知晓思想、意图 “某某版本的教材不好教”) 易学性(不同于没难度,“支架搭建”) 增效性(教与学的增效) 合宜性(时代、地域、对象……)
教材归根结底要符合教育逻辑,教材归根结底是“学材”,德育 归根结底是“学德”。
学什么
教什么
两者 关系
在教材编写上如何落实法治课程的? 系统设计法治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以宪法为主线,以增强国家观念、规则意识、 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为重点。
1年级
2年级
3年级
4年级
5年级
6年级
6、8年级集中学习,其他册分散融入
专册+分散
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 如义务教育法保障失学儿童上学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 老年人精神需求等。
显性呈现-隐性融入 享受“法治”赋予自己的权利,如果这种权利被 侵犯,应勇敢捍卫。
• 研发编写一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
分吸收十年德育课程改革成果,满足少年儿 童思想道德成长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法治 素质的养成,反映人类文化成果,有中国气 派的教材。
4
2
1
3
5
3.统编实施
人教版 北师版 苏教版 粤教版 教科版 上海版 首师版 浙教版
• 本课程以道德和法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融合了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 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不
是朝向某一特定内容的变化,综合的变化)
道德:“软约束”。 法律:“硬约束”。
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
法律是底线道德的保证。
陌生人冒充父母熟人搭讪时--------“避开就好”“警务处求助” 遗失物及小额借款人债权纠纷时-----“老师家长”“法律角度” 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道德力量”“法律力量” 父母抚养责任和儿女赡养义务
包括课外的社会学习活动。
学生的观点交流和思想分享活动,也 包括观点碰撞的辩论活动 。
名人故事。三上21页鲁迅的故事。
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三上25页“小花园中乐趣多”,39页“学生的关 心让我感动”,53页“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76页“爱的味道”。
知识性内容,包括法律条文。三上42页和55页的法律条文。
• (二)教材新理念 • (二)教材新理念
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能单纯
归结为对人类间接知识的认识过
程。而应彰显学习的实践性、体
验性、建构性和交往性。
•
将玩耍作为一种重要的
学习途径和方式
教材6页中的“玩耍”指 向的是会玩,而不是贪玩, “会玩”是指在玩中能创造 和增长知识。
2.体现了新的师生观
(二单元35页)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教材
编写背景及实施建议
一、编写背景
二、基本理念
三、教材特点
四、实施建议
一、编写背景
1.课程更名
2.课程转型 3.统编实施
1.课程更名
思想品德1980
01 02 03
品德与生活(社会) 2001
04
社会
道德与法治 2016
讨论:仅仅是名称改变吗?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3)道德观
促进小学生以品德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教材所 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落差 2.儿童期是基础文明素养形成的关键期 3.良好品德是基础文明素养的核心,与其它各种文明素质又构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4)德育观
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以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作 为建构教材内容的“原材料”。
一般每课两课时(个别课一课时),因此每课要么是两个二级标题,一个标题 就是一课时,要么是四个二级标题,两个二级标题一个课时。这样的课时划分不是凭 空想象,而是通过试讲检验的。
请替换文字内容
应当怎样划分课时? 确定什么教学目标?
本课应该划分成两课时
•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 1.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 2.初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 1. 懂得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包括多种途径。 • 2. 懂得玩耍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 • 3. 要注重在做中学。
• 教材已经为教师从本班的生活实际出发提供了某些指示。 比如,教材中留白设计就是需要教师 • 引导学生填补自己的生活经验,教材中的省略号的设计, 以及主持人的问题设计也都是如此。
2.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
• 教学目标精确化
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其更有 针对性。
2.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
正确认识和对待陌生人
夸大“陌生人危险”的危险 既要引导学生在与陌生人交 往中有自我保护意识,又不夸大 陌生人的危险,帮助学生学会有 效的、智慧的同陌生人打交道。
一、编写背景
二、基本理念
三、教材架构
四、实施建议
1.鲜明的价值导向
单元题
一单元 快乐学习
价值导向
爱学习、会学习
二单元
我们的学校
爱学校、爱老师
生活德育论在教材中的运用:
1、教材不是以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论体系为基本内容 2.单元设计、课文设计着眼于解决儿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是儿童立场的。
3.在引导儿童过好当下生活的过程中将国家与社会的要求贯彻进去
4.选择具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儿童可感可解的生活事件作为教材的“原材料”。
(二)创新体现
1.体现了新的学习观
2.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
教材反映的场景和事件更多只能体现教育的共性,不可能兼顾到 全国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必须要注重开发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课 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对教材的学习活动进行再设计,以提高教 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班本设计”
•
2.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
•
要理解教材的设计
2015年底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品德课程各个版本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