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概念英语语法教学案例之There be句型

新概念英语语法教学案例之There be句型

《新概念英语》语法教学案例分享之There be句型——以第一册第25课为例
语法作为英语教学中一个很难规避的主题内容,一直都颇受争议,焦点在于语法要不要教以及如何教。

我们先不考虑要不要教的问题,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法规避的。

对于如何教,争议就多了去了,但是如果把各类主张都大而分之,主要有两类:一是归纳性方法(Inductive approach),一是演绎性方法(Deductive approach)。

此外,我们这里说的语法是广义上的语法,包括各类句型、时态、语态和从句等。

所谓归纳性方法,也有人称之为描述性方法(Descriptive approach),即先给英语学习者即将要学习的语言材料(比如一个对话或是一篇文章),然后让学习者自己观察该语言材料中的语言现象,总结出其规律或特点,然后再由老师加以补充完善。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要是启发引导学生去主动观察和学习;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确保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效果。

所谓演绎性方法,也有人称之为规定性方法(Prescriptive approach),即老师先把学生即将要学习的语言材料的规律或特点进行罗列讲解,然后再对语言材料进行详细解读。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主要是通过先入为主的讲解和罗列直接讲解学习主体内容,学生主要是以听讲和做笔记为主即可;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效率较高,学生无需花费时间去观察思考,只需理解和识记运用即可。

当然,这两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和语言材料的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小编平常主要采用归纳性方法授课,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
教授新概念英语各类语法知识的教学案例。

(一)There be句型
该句型在日常英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也是各类中小学英语考试中经常会考到的内容,所以一直都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25-28课就是有关There be句型的,其中第25-26课主要是有关There is的用法,第27-28课主要是有关There are的用法。

下面小编就以第25课为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进行这个句型的教学的(因为我们主要是跟大家分享语法教学,所以案例中只分享语法内容本身的教学,其他环节就略去了)。

【课文原文】
Mrs. Smith’s kitchen is small.
There is a refrigerator in the kitchen.
The refrigerator is white.
It is on the right.
There is an electric cooker in the kitchen.
The cooker is blue.
It is on the left.
There is a table 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
There is a bottle on the table.
The bottle is empty.
There is a cup on the table, too.
The cup is clean.
【教学资料】
1、课文原文的Cloze——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There is和方位短语——来设空缺。

Mrs. Smith’s kitchen is small.
_________________a refrigerator _________________.
The refrigerator is white.
It is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an electric cooker __________.
The cooker is blue.
It is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a tab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a bottle _________________.
The bottle is empty.
_________________ a cup _________________, too.
The cup is clean.
2、教室里的各类物件——可利用教室里的墙面、前面上的图画等物件、桌子、椅子、学生的书包等等。

【教学步骤】
1、利用已学句型引出新句型:
先以“-What’s this ? - It’s a _____. - Where’s it? - It’s in/under/on the _____.”句型,选择性提问学生,并且将这些句型板书到白板或黑板上。

然后告诉学生,在英语可以用某个句型来表达“在…地方有…”,但先不要告诉学生是什么句型。

2、Cloze练习
把准备好的课文内容的Cloze发给学生,然后开始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填入听到的空缺成分。

对于Cloze练习的听练,小编一般是让学生听三遍,并且会提醒学生在听第一遍时先与听懂大意为主,不要急于写下当时听到的内容,以免影响整体理解;听第二遍时可以开始写下听到的内容,但为了避免时间来不及,每个空缺的成分以写下每个单词的前几个字母为准即可;听第三遍时再边听边补全未完成的内容,并且做最后检查确认。

3、Cloze引导分析
完成Cloze练习后,老师再让学生观察整篇文章的语言内容,尤其是空缺部分内容,找出这些空缺部分内容的规律或特点。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空缺部分主要是两个内容:There is和in the kitchen等方位短语。

老师接着就让学生观察每个There is引导的句子,找出其句子的构成规律,由此可以得出:There is + a +名词+ 方位短语+ 句号(标点符号很重要,很多
学生往往会在标点符号上犯错)。

4、总结运用
得出“There is + a +名词+ 方位短语”结构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刚才板书的“-What’s this ? - It’s a _____. - Where’s it? - It’s in/under/on the _____.”句型,转换为There is句型。

比如:“-What’s this ? - It’s a pencil. - Where’s it? - It’s on the desk.”中的“It’s a pencil.”和“It’s on the desk.”就可以转换为“There is a pencil on the desk.”
之后,老师可以再让学生根据“There is + a +名词+ 方位短语”结构自主造句,确认每个学生是否都已经掌握了该句型。

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再继续完成配套的随堂练习,以进一步巩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