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赏识教育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谈赏识教育摘要:赏识就是一种激励、赞美。

我们的学生是新生的花朵和树苗,他们渴望得到赏识。

因此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适时采用激励性、赞美性的语言,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赏识;赞美;激励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29-02赏识就是一种激励、赞美。

研究发现,一个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激励、赞美。

”赞美是照在人心灵的阳光。

我们的学生是新生的花朵和树苗,他们渴望“阳光”。

当赞美的阳光撒入孩子的心田,就能催生出真善美,激发出他们的潜能。

因此,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适时采用激励性、赞美性的语言,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在赏识教育中,要注意赏识学困生。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只赏识优等生,忽视了中等生和学困生。

学困生不但得不到老师的赏识,而且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惩罚,甚至连说到他们时也常带着火气。

长此下去,学困生就越来越落后了,甚至厌学,辍学。

在这里,我想就如何赏识学困生作一些探讨。

1、调查分析,多多交流学困生并不就是笨孩子、坏孩子,他们是可以改变的。

例如我班上的平就是如此。

刚开学的几个星期,他上课不是讲废话就是做小动作,天天不完成作业,真是让人生气。

开学第一天,我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批评了他一顿。

可是第二天,他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我再三批评他,教育他,都以失败而告终。

难道他真的是无药可救了?我真想放弃,从此对他不理不睬。

可是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学困生作为学生的一部分,他们有权利得到教育,得到关心,得到温暖。

于是我下定决心,要使这“铁树”开花。

我先通过家访,调查他的家庭,他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因为爷爷奶奶过分溺爱,所以才那样肆无忌惮。

摸清底细后,我没有再批评他。

我问他:“你爸爸、妈妈多久回来一次?”“一年一次。

”“你想他们吗?”“想。

”他开始有点哽咽。

“你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肯定很辛苦,你一定不希望他们整天担心你吧?”“是……”“老师看得出来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你一定能该掉坏习惯,努力学习,迎头赶上。

”第二天上课,他非常专心听讲。

我连忙真诚地赏识他。

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非常兴奋。

课后,我有找到他:“你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觉得明天、后天,同样能表现很好对吗?”他不假思索地点点头。

现在的他真的变了。

试想:如果我当初没认真调查分析,吝啬自己对学生赏识和赞美的语言,那他现在会怎么样呢?由此可见,我们应该赏识每一个学生,调查分析,多多交流,做到决不放弃。

2、捕捉亮点,多多鼓励.我曾经教过一位同学发,每次批改他的作业我就头疼,特别是作文。

我总要如猜字谜般一个字一个字地“嗅”,如视天书,字迹异常潦草马虎。

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努力找出他每次作业中写得最好的两个字,并用红笔圈起来。

在批语中写道:红圆圈里的这两个字写得很好!渐渐的,他的字写得越来越工整,每次作业的红圆圈也越来越多。

两年后的一个星期天,发突然来到我家。

他眉飞色舞地从口袋中拿出一张奖状。

我定睛一看,啊!全县书法比赛二等奖!我捧着奖状,欣慰地笑了。

3、遵循规律,因材施教当然,并不是赏识教育就一定能让学困生突飞猛进。

就算我们对学困生付出的所有努力也换不回他成绩的点滴进步,我们也不必悲哀,因为我们的付出可以让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我们的工作不是雕刻木偶,我们的工作也不只是培养优等生,而是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遵循规律,因材施教。

对于学困生,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我曾经教过一个反应不怎么灵敏的学生。

读到四年级了,连拼音都不会读、不会写。

如果要他跟其他孩子完成同样的作业,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不但他没办法完成,而且还会让他丧失信心,产生自卑心理,破罐子破摔,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我就天天单独给他布置作业。

我要求他一天学一个拼音、一个词语,《指导丛书》只做简单的题目,试卷也只选做适合他水平的题目,作文可以只写几句通顺的话……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的,他开始挺直腰杆,不再担心老师会批评他,同学会看不起他。

他逐渐学会拼音、写句子,作业本上的“优”也多了,自信多了。

这些变化真让我感到兴奋不已。

这正像《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每个孩子在语文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4、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

学困生身上总是交织着自尊心和自卑感,他们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

对学习一般缺乏热情,认为学习是一种苦差事,总是默默地忍受自己认为是负担的作业和体罚,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阴暗的,没有人会理解自己。

因此老师对于他们应先调查分析,多多交流;捕捉亮点,多多鼓励;遵循规律,因材施教。

关心爱护他们,以坦诚真挚,尊重信任的感情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呕心沥血,开启学生的心扉。

学生必然为情所动,产生愉快、尊重的内心体会,从而乐意接近老师.“亲其师,信其道。

”而这一转化的过程则需要我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

二、在赏识教育中,要注意赏识的语言。

1、巧引导,幽默风趣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把利刃。

用得当会事半功倍;用得不当则会适得其反,非但起不到点石成金的作用,还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话置若罔闻,不屑一顾。

我班上有一位学生昌,他思维敏捷,非常喜欢看课外书。

有一次,我正在上新课,大部分同学正在积极地学习。

只见昌把语文课本竖在课桌上,头埋在桌子底下,津津有味地看着课外书。

他聚精会神地看着,连我走到他身边也丝毫没有察觉到。

我风趣地问:“昌,你在看什么好书?”他仿佛是从睡梦中惊醒了,愣了一会儿,才忐忑不安地回答:“是《科学与探索》……”“这书一定很精彩吧?我也要看,就现在。

”同学一听,哈哈大笑起来。

昌不好意思地笑笑,低下了头。

我又问同学:“大家说我现在能看课外书吗?”“不能。

”“为什么不能啊?课外书太吸引人了,我也是非常想看呀!”有的说:“现在是上课时间。

”有的说:“下课选个时间看嘛!”我语重深长地告诉昌:“聪明人会知道接下来要怎样做的!”2、要生动,富有启发性优美生动的语言,犹如一杯香甜的干醇,使人喝了回味无穷。

因此,老师赏识学生时,要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形象具体的描绘来扣动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在赞赏一位为班级修理椅子的同学,我说:“放学了,老师从教室门前走过,突然一幅画面映入老师的眼帘:在静悄悄的教室里,一个孩子按住椅子,一手拿着铁锤为我们的椅子安上‘脚’,当椅子反‘站’起来的时候,他擦了擦汗水笑了。

这时,老师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和高兴,也一起笑了。

你们猜,这位乐于助人的同学会是谁呢?他就是毅。

”就是这样一次生动的赞美,恰似一场春雨,洗开了朵朵含苞待放的鲜花,使所有的同学被打动,从而有更多人去做好事。

所以集体中赞美的好人好事,目的不仅是赞美个人,而且是启发全班同学。

因此在赞美的同时要提一些问题,同学去分析、思考,比如上面讲到的赞美,后面再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你们听后是怎么想的?”等等的小问题,让学生去体会,从而使赏识的余波荡得更深更远,大大加强了赞美的感染力。

3、要准确,避免随意性赏识的人或事越准确,就越有说服力。

这就要求老师时时做教育学生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切实掌握教育的第一手材料。

一方面赞美的事实要准确。

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夸大其词。

比如:一个学生有了一点进步,就不能说有非常大的进步,否则就贬低了赞美价值,失去意义。

还有一方面,赞美当人和事要选择正确。

赞美谁,赞美什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看到一点说一点,这样则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赞美要避免随意性,尽可能纳入思想工作计划中。

轻率的赞美有时常会助长许多坏习气。

因此,盲目和廉价的赏识是不可取的。

4、要及时,具有深刻性当一件好人好事出现时,老师应马上做出积极的,给予先进者肯定和赞美,从而维护先进者的热情。

反之,则会使先进者心灵受到伤害。

久而久之,整个班集体就会失去应有的凝集力,而且渐渐松散,因此赞美要及时。

赞美后,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老师赞扬一个学生拾金不昧,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这样做。

有的甚至为了得到赞扬,将自己的东西也拿去交公。

这种情况是由于小学生模仿性强造成的。

所以老师在赞美学生的时候,要深刻地让学生明白,赞美什么,就是提倡什么,着重从一定的思想高度去分析受赞扬者做好事时的思想本质,让全体学生认识到,即使没有老师的赞美,也应该那样做,把学生的模仿性转变为自觉性,使学生对赞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在赏识教育中,还要注意批评的艺术。

在赏识教育中,还应注意不要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不能过分强调赏识教育而忽略了批评在教育中的作用。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人不可能不犯错,学生更是如此。

因此,在赏识学生的同时,运用适当的批评是应该的。

只不过是教师要注意讲究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

1、批评学生要合理公正,因人而异当发现学生做错事,或者存在一些不妥之处,教师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认真研究分析,然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合理公正的批评。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防止模糊笼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不良倾向,要因人而异。

如: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了,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回答很精彩,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那就更棒了。

”学生读课文没有感情时,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嗓音真好听,但是如果你能用情去读,加上表情就更感人了。

”这样的评价能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如何改进有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乐于接受。

2、批评学生要选准时机,注意场合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孩子,我们在批评前要选准时机,注意场合。

我们可以采用“点到为止”的处理方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让他们在众目暌暌之下挨训。

我班的李小鹏同学个性好强,上课喜欢说悄悄话,做小动作。

我再三用严肃的眼神盯着他。

可他还是没办法彻底改变。

下课后,我请他到走廊,避开其他人,进行个别谈话。

“你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老师一看你,你就知道是在批评你,然后就专心学习。

如果你能自己控制住自己,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把跟学习无关的话留到下课再说,把好玩的玩具留到下课再玩,那么你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学生。

不信,你就试一试吧!”过后,他的表现和以前判若两人。

3、批评学生要先扬后抑,留有余地我们的学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教师要注意呵护孩子的自尊,树立孩子的自信。

因此批评学生前要先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先赞扬再批评。

教师要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含蓄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婉转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赏识是一门艺术,它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赏识教育应用得当,一定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惘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卑琐的孩子带来自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