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院系:工学院班级:土木1001姓名.....:.阮文浩中国国家安全翻开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仔细分析一下,就能看出,目前我们反华势力对中国的干扰犹如一张大网,从四面八方撒过来,构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
台湾,犹如一张渔网的撒手,时时刻刻被拽在手中,时紧时松,高兴了松一下,紧张了拽一下,让你知道抓手的力量。
转一下到南海,我挑拨,我离间你们,你们不是经济贸易红火吗,我卖军火,既让你们斗,我又赚钱,还顺带加强了我的势力存在,很好啊!转一下,到印度,你们有历史领土纠纷和现实的发展竞争,好啊,我挑拨,挑拨是我的拿手强项,让你们猜忌,让你们紧张,让你们花费精力和资金去耗着,我还卖军火赚了钱,印度就是个小朋友,成天在我五指山上欢蹦跳跃,呵呵,你中国头疼吧!转一下,阿富汗,咋的,我反恐,我派兵,我理由多呢,我是世界警察,我说了算,我不好好打,我就高兴让兵在那儿留着,让它乱,反正又不是我家,乱就乱呗,那儿的人那么惨又怎么样,我是在帮他们打击恐怖,(偷偷说:其实我要建立我的军事基地,对付中国好好哦)中间还有个巴基斯坦,你中国不是跟它好吗,我还是借反恐,我渗透,我慢慢控制它,现在不行,我慢慢来!中东嘛,嘿嘿,我消除核武威胁,打伊拉克,打好了,我还要对付伊朗,你不是要石油吗,我控制中东油库,我看你到那儿去买油!特别是你的友好国家伊朗,我还有个小徒弟以色列,这个火爆性子,啥时都能发火再暴跳一下!转,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都没办法照应他们,我再拉拢,离间,我挑拨不成我再让它们内讧,分化你们的上海合作组织,顺便把俄罗斯惹一下。
转,俄罗斯,这个曾经的大哥已不做大哥好多年咯,它只能喘着气瞪我一眼,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这只骆驼只能吃粗饲料,我就告诉它你中国树大了会遮它太阳,影响采光权,我就让你们好也好不深,那哥儿们果然如此,只能做个骠马做不成骆驼,嘿嘿,别忘了,我也有好多招对付它的。
转,朝鲜,这个小弟有点难缠,其它我不怕它,它偏偏要搞个核武器,这玩意可不是闹着玩的,还好,它骨肉同胞兄弟投靠了我,就像你们中国三国时的诸葛瑾,哭着,闹着诸葛亮,顺带我加加柴火,它们不成仇都难!日本,啊呀,太好了,我以前搞两颗核武器炸了它,我还担心它要寻仇呢,没想到,归我所用,天然啊,你们真好有深仇,还怕你们不反目!再往外,我岛链你,我封锁你,我的狗肉朋友多呢,澳大利亚,欧洲,。
再往内,我让你国内不得安宁,西藏,新疆,我有借口啊,比如人权,宗教啊,联合国,联合我们对付你们的台盘,那地都在我家里,我赚钱,我方便,我。
我实在不高兴我还不发那些想找我碴的国家的签证呢。
关于朝韩问题,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在核扩散上,但戴旭先生对此不以为然。
认为应该更加关注南北韩的的统一和朝美建交问题,以及建交后的朝鲜政治走向。
考虑到朝鲜的综合国力,美国真正惧怕的不是核弹,而是东亚力量格局的改变。
核试验只是朝鲜外交战术的虚晃一枪,真正的目的在于提高谈判价码,以为未来国家开放创造和平环境。
缅甸问题的实质是美国想改变其国家政权,换成亲美的,从而威胁中国的马六甲海峡通道,其他的问题都是表象。
现在有些人在设想中美未来开战会怎样,但在戴旭先生看来,中美直接开战只是一种想像。
大国的较量目前都在上兵伐谋的层面上,在很多的地方暗中角力。
例如在中亚。
关于印度,印度对几乎把印度洋当作“印度湖”来控制。
为了印度洋的海上油路,需要加强与巴基斯坦的战略伙伴关系。
关于台湾问题,戴旭先生预料台海不会有大问题。
原因之一在于陈水扁,他从上台之前就喊着要台独,到现在已经要卸任了,还没有胆量真独立。
可见陈水扁实际上是想牺牲自己的政治信用,来为民进党趟路。
民进党的真正意图是把持政权,而不是台湾独立。
原因之二在美国,美国现在主要忙的是伊拉克和伊朗,无暇东顾,因此中美关系在5~10年之内不会破裂。
台湾问题的解决,应当靠多管齐下。
日本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日本对中国的战略思想一直以来就是远交近攻,对华真正友好不太可能。
日本遏制中国的动机是最强的,但这个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是否会酿成真正的不安定,取决于其他不安定因素的发展。
戴旭先生认为,中国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战略。
“韬光养晦”的指导思想公开之后,不仅大国放手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连一些撮尔小国也敢打上门来。
孙子兵法说的是“先胜而后战”,“谋定而后动”,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英国和日本,在崛起之前就有了明确的国家战略,对国家的陆权海权有了详细地分析和明确的定位,并且集合全国人民之力来有计划地稳步地实现。
反观印度,其国家战略长期以来就是国际投机,因此难有大的发展。
国家战略确定后,是军事战略的制定。
戴旭先生认为,中国应树立“蓝色国防观”,向海洋和天空迈进。
戏说戴旭:空军上校.河南民权诞生,山西运城入伍.历地空导弹\航校等部,导航台长\新闻干事\秘书等职,毕业于空军通信学校\空军政治学院.事理工从政工,好文学终军事,不务正业,修成正果.习古代兵法,研现代军事.惜二十余年未经一战,深以为憾.和平为国家大幸,军人之大不幸.此情耿耿!少年壮志,骑鲸东海,剑吼西风;雄心未泯,廉颇已老.壁上龙泉长啸,几回醉里挑灯.不得已,以握枪之手秉笔,纸上谈兵.计有<以血祭天><20世纪世界空战><读史随想>书数部,另政论军评百余,聊以自慰.其生性不拘,快意恩仇.时纵论天下,指点江山;偶登山临海,发古思幽.诗兴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以往,云可赠人.不坠青云之志,长怀赤子之心.自勉男人当如的卢,一马当先;军人应是坦克,所向披靡.不负国不负人不负己.务求卓越勇于担承.斯文其外,刚烈其中.表里不一,独一无二.不敢妄称学者,无愧真正军人.再说说还海上安全,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
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
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海上压力将常态化。
2010年,围绕南海争端主要有两件大事:其一,一些国家利用所谓“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下文简称“核心利益说”)指责中国“日趋明显的扩张性军事行动和强硬外交政策”。
其二,美国适时利用南海事务,多次坚称自身在南海的航行自由权,与中国就此数次展开激烈的交锋,并支持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2010年4月,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军队寻求扩张海军力量》一文,7月该文被日本共同社引述,引起中国和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
文中声称,中国政府于2010年3月首次向访华的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声称,南海是关系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不允许任何人干预南中国海事务。
而在这之前,中国只将台湾问题、西藏和新疆问题等定位为“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说”一经出台,便被国际社会不加分辨地全盘引用,成为佐证中国外交转向扩张的重要论据。
而这一说法并没有官方来源,没有得到官方确认。
长期以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这并不代表放弃主权要求。
只是中国在美国高调介入亚洲事务时彰显主权,会成为将东南亚国家及背后支持的西方国家团结在一起、对中国实施遏制的一个契机。
国际社会对“核心利益说”的强烈反应,表现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中国崛起的严重忧虑。
国外把“核心利益说”解读为崛起后的中国在划分东亚的势力范围,中国今后的外交政策会日益咄咄逼人。
国外还普遍将“核心利益说”与钓鱼岛“撞船事件”相提并论,据此判定中国将采取日趋强硬的外交政策,中国崛起会对世界秩序产生重大的不确定性。
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争端,一直以来就是中日之间的领海领土主权之争,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的爆发,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外交的新举措,以及中国突破美国海军的传统势力范围之后对旧地区秩序造成的冲击。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周边国家对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的疑虑。
“撞船事件”后中国的反应速度与力度,让日本外交界感到中国的反应“超出了迄今为止的底线”,与以往发生冲突时中国尽量防止事态发展成全面冲突不同,此次日本人认为中国的反应似乎已顶掉了“安全阀”。
甚至有日本学者呼吁,为阻止中国一意孤行,各国将从经济、资源和安全保障领域构筑对华包围圈,日美两国应肩负起主导构筑对华包围圈的重任。
“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的对日措施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一些国外媒体和学者、官员将中国的反应“升级化”看待,将中国描绘为“粗暴大国”,甚至给中国的反应与举措戴上“中国威胁论”的帽子。
随着美国高调介入亚洲事务引发的连锁性反应,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趋于恶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互动进程,正在告别过去十年的稳定态势,进入了一个战略摩擦期。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将减弱,周边国家对我海洋经济资源的争夺将加剧,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角逐将越来越决定亚太地区的秩序,为此中国应该调整周边外交战略。
中美关系的调控空间缩短、缩小,战略性摩擦在所难免。
今年以来,美国在中国周边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强调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权、加强美越安全合作、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美日韩三边合作的强化等都释放出明确的信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加深,美国要把中国的崛起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绝不允许中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为防止中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美国加强了对亚洲外交的力度,在中国周边步棋设子、巧妙经营。
美国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见缝插针式地介入到亚洲地区秩序中,相互联动制造和利用摩擦与争端。
《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将成为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代表的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之争的焦点,有可能导致中国投入颇多的“10+3”机制名存实亡。
在后危机时代,美国如要振兴其经济,就必须深度参与区域贸易。
美国在TPP中将处于绝对优势,在跨太平洋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强势推动TPP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
由于TPP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各异,特别是包括越南、马来西亚等与西方“另类”的国家,可以预见,民主、人权等问题不可避免会成为各方争议所在。
目前中国尚不是TPP成员,日本、韩国加入TPP,有可能导致中国投入颇多的“10+3”机制名存实亡。
印度2011年的动向值得分外关注,将成为检验大国关系的试金石。
除了美国拉拢印度之外,日本与印度迅速走近,将影响中国在地区内的经济竞争力以及对东盟的影响力。
2010年9月日本与印度就签署“经济伙伴协议”(EPA)基本达成一致。
10月,印度总理辛格借出访越南之机出席东盟与印度领导人会议。
1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双方一致认为“中印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