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柱局部解剖精编版

脊柱局部解剖精编版

(二)胸腰筋膜:在胸背区较薄弱,在腰 区增厚分为前、中、后 ①后层覆于竖脊肌后面,与三背层阔。肌和下后 锯肌腱膜愈着,向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 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竖脊肌外缘 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 ②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测附 于腰椎横突尖与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 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形成腰方肌鞘,并 作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上附于第12肋下 缘,向下附于髂嵴。上部张于第12肋与第1 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 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动 度,便于显露肾。 ③前层又称腰方肌筋膜,位于腰方肌前面, 内附于腰椎横突尖,向下附于髂腰韧带和 髂嵴后份,上部增厚形成内外侧弓状韧带。
颈部松弛易于脱位,胸部较紧张,腰部紧而厚。前有黄韧带,后有棘间韧带。参 与构成椎间孔后壁,前方与脊神经相邻,颈段还有椎动脉穿行。关节突关节受脊 神经后之分支支配,神经受压或被牵拉,均可引起腰腿痛。
3.腰骶连结:髂腰韧带和腰骶韧带
4.骶尾关节:骶尾背侧浅韧带(骶管麻醉刺
针通过时有落空感)
5.寰枢关节:
(2)棘间韧带 (3)棘上韧带和项韧带:
项韧带人类已退化;棘上韧带在腰部最厚,当脊椎过度前屈时,可损伤两韧带, 以腰部为多见,引起腰痛。
(4)横突间韧带:
颈部常缺如,胸部呈索状,腰部发达,呈膜状。韧带的内下方腰神经,该韧带增 生肥厚时,可压迫神经,是引起腰腿疼椎管外因素中常见的病因之一。
(5)关节突关节:
脊柱的局部解剖
马光斌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境界
上界:枕外隆突和上项线 下界:尾骨尖
两侧界:自斜方肌前缘、三角肌
后缘上份、腋后襞与胸壁交界处、 腋后线、髂棘后份、髂后上棘至 尾骨尖的连线。
分区
项区 胸背区 腰区 骶尾区
二、体表标志
1.棘突:颈7、腰4 2.骶管裂孔和骶角:
骶管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
★由于腰部活动度大,在剧烈运动 中腰部胸腰筋膜易被扭伤,是腰腿 痛常见原因之一。
三、肌层
由背肌和部分腹肌组成较厚。 由浅入深分为四层:
⑴斜方肌、背阔肌和腹外斜肌后部; ⑵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下后 锯肌和腹内斜肌后部; ⑶竖脊肌和腹横肌后部; ⑷枕下肌、横突棘肌和横突间肌等。
①斜方肌:临床上可供作肌瓣或肌皮瓣移植。
多裂肌
骶骨背面、第4 ~7颈椎关 全部胸椎棘突
同上
节突、胸、腰椎横突
回旋肌
下位椎骨横突
上1 ~2位椎骨棘突
同上
脊神经后支 (C3 ~ S6)
胸神经后支 (T1 ~ 10)
棘间肌 横突间肌
下位椎骨棘突 下位椎骨横突
上位椎骨棘突 上位椎骨横突
脊柱后伸 使脊柱向同侧屈
脊神经后支 脊神经后支
②半棘肌在颈椎棘突两侧,夹肌在半棘肌
临床意义:当颈椎骨质增生而致横突孔变
小时,椎动脉可受压迫而致颅内供血不足, 即椎动脉型颈椎病。
(二)静脉:略
(三)神经(脊柱区的N来自31对脊N后支、副N、胸背N和肩胛背N)
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由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向后行,至相邻横 突间分为内侧支(后内侧支)和外侧支(后外侧支)。
腰神经后支分出后向后行,经骨纤维孔至横突间肌内侧缘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①内侧支在下位椎骨上关节突根部的外侧斜向后下,经骨纤维管至椎弓板后面转 向下行,分布至背深肌和脊柱。第5腰神经内侧支经腰椎下关节突的下方,向内下 行;②外侧支在下位横突背面进入竖脊肌,然后在肌的不同部位穿胸腰筋膜浅出, 斜向外下行。第1~3腰神经外侧支参与组成臀上皮神经。跨越髂嵴后部达臀区上部, 有时由于外伤等因素,致臀上皮神经炎,引起腰腿痛。 A.骨纤维孔:又称脊神经后支骨纤维孔。该孔位于椎间孔的后外方,开口向后, 与椎间孔的方向垂直。其上外侧界为横突间韧带的内侧缘,下界为下位椎骨横突的 上缘,内侧界为下位椎骨上关节突的外侧缘。骨纤维孔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同序数腰 椎棘突外侧的下述两点连线上。上位点在第1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2.3cm,下位点 在第5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3.2cm。骨纤维孔有腰神经后支通过。 B.骨纤维管:又称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该管位于腰椎乳突与副突间的骨沟 处,自外上斜向内下,由前、后、上、下四壁构成。前壁为乳突副突间沟,后壁为 上关节突副突韧带,上壁为乳突,下壁为副突,管的前、上、下壁为骨质,后壁为 韧带,但有时后壁韧带骨化,形成完全的骨管。骨纤维管的体表投影在同序数腰椎 棘突下外方的两点连线上,上位点在第1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约2.1cm,下位点 在第5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约2.5cm。管内有腰神经内侧支通过。
★随年龄增长,椎体钩常增生压迫脊神经和血管
Luschka关节
椎体钩作用: 可限制上一椎体向侧方移位, 增加稳定性,防止椎间盘脱 出
椎体钩意义 颈椎病
椎动脉型 脊髓型 神经根型 混合型
Up
2.椎弓间的连接
(1)黄韧带:
厚0.2~0.3cm,腰部最厚,随年龄增长黄韧带可出现增厚,腰段常见,导致腰椎 管狭窄,压迫马尾,引起腰腿痛。
(二)椎骨间的连接
1.椎体间的连结:
①前纵韧带 ②后纵韧带:腰段最窄细,是椎间盘突出好发的原因之一。 ③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上、下软骨板构成。 ④钩椎关节: Luschka关节由3~7颈椎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唇缘所组
成。 重要毗邻: 后方: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 后外侧部:构成椎间孔的前壁,邻接脊神经根 外侧: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
第9~12肋角外面
一侧收缩头转向同侧、 颈神经后支
两侧收缩头后仰
(C2 ~ 5)
提肩胛骨及其下角转 肩胛背神经
向内上
(C2 ~ 5)
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 肩胛背神经
向上
(C2 ~ 5)
上提肋、助呼吸
肋间神经
(T1 ~4)
下降肋、助呼吸
肋间N(T9 ~12)
头后大直肌 第2颈椎棘突 头后小直肌 寰椎后结节
意义:头部过分旋转或枕下肌痉挛可
压迫椎动脉,使颅内供血不足。
③竖脊肌:背肌中最长的肌,在腰区该肌两侧有两个三角。
A.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下方。
内侧界:竖脊肌外侧缘 外下界:腹内斜肌后缘 上 界:第12肋 底: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
腱膜深面由与第12肋平行的肋下N、髂腹下N 和髂腹股沟N;腱膜的前方有肾和腰方肌
(ligamentum denticulatum)
• 终丝(filum ,马尾 terminale)
(caudaequina)
谢谢大家
寰枢外侧关节
寰枢正中关节:寰椎横韧带和寰椎十字韧带
(四)椎骨与颅骨的连结
1.寰枕关节:使头部作屈伸和侧曲运动
2.寰枕前、后膜:寰枕前膜张于寰椎前弓上
缘与枕骨大孔前缘之间;寰枕后膜张于寰椎后弓 与枕骨大孔后缘之间。
3.覆膜:为后纵韧带的延续,覆盖在齿突后方,
向上附于斜坡,防止齿突后移,保护脊髓。
4.齿突尖韧带:位于寰椎横韧带深面,张于
(二)浅筋膜:致密而厚,有较多脂肪
(三)皮神经:来自脊N后支
: 1.项区
①枕大神经:来自颈2后支,在斜方肌起点上项线下 方浅出,伴枕动脉分支上行,分布至枕部皮肤。
②第3枕N:穿斜方肌浅出,分布至项区上部皮肤。
2.胸背区和腰区:
L1~3 后支的外侧支组成臀上皮N穿胸腰
筋膜浅出,越髂嵴分布至臀区上部,在髂嵴上 方浅出处比较集中,范围在竖脊肌外侧缘内、 外侧2㎝内。当腰部急剧扭转时 L1~3 易被拉伤,
头上斜肌 头下斜肌
寰椎横突 第2颈椎棘突
半棘肌
第2 ~7颈椎和第1 ~ 10胸椎横突
下项线 下项线
下项线 寰椎后结节
枕骨上下项线之间骨面、 第2 ~7颈椎和第1 ~4胸 椎棘突
使头旋转、后仰
使头旋转、后仰
一侧收缩脊柱转向对 侧、两侧收缩脊柱后 伸
颈神经后支 (C1 ~ 2) 颈神经后支 (C1 ~ 2) 颈胸神经后支 (C1 ~ T10)
背深肌 背深肌 背深肌
夹肌 肩胛提肌 菱形肌 上后锯肌 下后锯肌
上部胸椎棘突和第7颈 椎棘突、项韧带
上四个颈椎横突后结 节
第6、7颈椎横突 第1~4胸椎棘突 第6、7颈椎横突 第1~4胸椎棘突
第11、12T横突、第1、2L棘突
上项线、第1~3颈椎横 突后结节 肩胛骨内侧角、脊柱缘上 部
肩胛骨脊柱缘
第2 ~5肋角外面
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3.骶尾区: S1~3后支的分支组成臀中皮N
(三)浅血管:
项区浅A主要来自枕A,颈浅A和肩胛背分支;胸背区 来自肋间后A、肩胛背A和胸背A;腰区来自腰A;骶 尾区来自臀上、下动脉的分支。
二、深筋膜
(一)项筋
膜:是项区深筋膜的深层,位于斜方
肌深面,包裹夹肌和半棘肌,内 附向韧带,上附上项线,下移行 为胸腰筋膜后层
听诊三角:又称肩胛旁三角。
是位于斜方肌的外下缘,肩胛骨 下角内侧的肌间隙。内上界为斜 方肌的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 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底 为薄层脂肪、筋膜和第六肋间隙, 表面覆以皮肤和筋膜。
②背阔肌:胸背N (C6~ 8)
层次 名称 起点
Hale Waihona Puke 止点作用神经支配
背浅肌 背浅肌 背浅肌 背浅肌 背浅肌 背深肌 背深肌 背深肌
3.尾骨 4.髂嵴和髂后上棘:
腰4、骶2;菱形区,骶 外侧嵴:经骶后孔(八 髎穴)作骶N阻滞麻醉 的标志。
5.肩胛冈:平胸3棘突 6.第12肋 7.肩胛骨上下角:胸2、7
8.竖脊肌:与第12肋的交角称 脊肋角,为肾囊封 闭常用进针部位。
第二节 软组织
一、浅层结构
(一)皮肤:
较厚,移动性小,毛囊和皮脂腺丰富
齿突尖与枕骨大孔前缘之间。
5.翼状韧带:位于寰椎横韧带的前上方,张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