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

精选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列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乡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描写了在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江面,上扬帆乘船顺风疾行的景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的象征意义。

C.颈联描绘出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的景象,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据此,“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的理解是错误的。

2.阅读北宋诗人贺铸①的《青玉案》,回答问题。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⑤。

(注)①贺铸:为人正直,才兼文武,可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美人步履轻盈;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沼泽地;④江南地区旧历四、五月间多雨,正值梅子成熟,俗称梅雨。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2)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或者答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

真切地表现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

【解析】【详解】(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

上片写情深不断,相思难寄;下片写由情生愁,愁思纷纷。

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

这里的好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因为词中的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表现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

这锦绣华年可与谁共度?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花窗朱门大户?这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居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城郊日色将暮,我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

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几许?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丹阳送韦参军①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②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①丹阳:地名。

唐天宝年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属江苏镇江)。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参军:古代官名。

②心知:犹知心。

指好友。

1.作者本次送别友人从________________(出发地)前往________________(目的地)。

2.简析“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丹阳(郭)江北2.“秋”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更烘托了人的离情别绪。

此外,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道明愁绪。

3.全诗表达作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伤感孤寂之情。

【解析】1.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日晚”指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寒鸦”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悠悠的思念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颔联一句表示诗人要跟朋友分手,自己同样在宦海中沉浮。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D.尾联两句诗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2.王勃诗文俱佳,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1.D2.与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不同。

本诗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是全诗的核心。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没有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据此作答。

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5.阅读《望岳》,完成后面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

2.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岳所见之景。

你对哪句诗最有感受?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它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与“山”相关的诗句。

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__”和“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1.勇于攀登(不畏困难、傲视一切)2.齐鲁青未了画面:齐鲁大地上,青翠的山色,无边无际3.山重水复疑无路孤山寺北贾亭西【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主旨分析。

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主旨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指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抒发了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有“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齐鲁(齐鲁大地)” “阴阳(泰山的北面和南面)”“云”“鸟”,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青”“神秀”“昏晓”“曾”“归”,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

注意任选一句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抓住主题内容“山”,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孤山寺北贾亭西”“山岛竦峙”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6.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1.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前两句的句意分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使人联想到孤独难眠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久久地望月苦思: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诗人表达心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

该诗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借景抒情,“地白”“栖鸦”“冷露”烘托出诗人一种凄凉的心境,结合后两句的苦思: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可见诗人心境的凄凉。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根据题意,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托物言志、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侧面烘托、忽然宕开、对比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是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二是抒发情感含蓄,委婉,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7.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_____)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初闻涕.泪满衣裳C.却看妻子..愁何在 D.便下.襄阳向洛阳【答案】回头D【解析】【详解】(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