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联系
一、东西部经济合作: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
盟、东盟、APEC等)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区域经济合作
3、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为:
(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3)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
(4)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才联系日益密切
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1)东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
线路走向(解决华北缺水的问题):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
一路向北,经隧洞后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黄河以南需梯级提水北送(耗用大量电能,运营成本高),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建设成本低。
东线:优点:有京杭大运河利用,工程量小;水量大;
缺点:水质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抽水
(2)中线:
调水源地: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线路走向(主要解决华北):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经过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京津。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地形较复杂,工程量较大(建设成本高,需要时间长);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运营成本低)。
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以后还可利用三峡水库。
中线:优点:有丹江口水库利用,水量稳定;能自流;水质较好缺点:需要挖水渠,工程量大,水量较小。
(3)西线
调水源地: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引水入黄河
线路走向(解决西北):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黄河与长江之间有巴颜喀拉山阻隔,黄河河床高于长江相应河床80~450m。
调水工程需筑高坝壅水或用泵站提水,并开挖长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差,可利用的设施少
(4)东、中、西三线比较:
①线路:东线:长江下游扬天津、烟台、威海,解决华北地
区缺水
中线:丹江口水库北京、天津,解决华北地区缺水
西线: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解决西北缺水
②有利影响: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③环境问题:东线:调水对长江口地区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北方灌溉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中线: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西线: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
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
④采取对策: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国的治污规划。
规划中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总之:有利影响是主要,不利影响是次要的
2.西气东输:
(1)原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整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陆上天然
气主要集中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鄂尔多斯的长庆油田)四大气区。
(3)主要工程:
一线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经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和江西,最后到达广东。
(4)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对东部地区:
①善能源结构,缓解铁路运输压力
②改善大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③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对西部地区:
①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相关产业发展
③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西电东送:(1)主要线路
北:山西、陕西、内蒙古、黄河中游水电————>京津唐(水电、火电)
中:长江中游水电————>沪宁杭(水电)
西:贵州、珠江上游水电————>珠三角(水电、火电)(2)能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于东部地区而言:A: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
B:改善能源结构
C: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
D: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对于西部地区而言:A: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B: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C: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D: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三、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