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_展宁宁

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_展宁宁

第 16 卷 第 3 期 2014 年 5 月
石家庄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Vol.16,No.3 May 2014
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展宁宁,阮文静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 采用调查问卷法对 97 名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及社会适应行为进行了研究,在
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认知重建和替代活动与其攻击-破坏行为均成显著负相关,替代活 动与害羞—退缩行为有显著负相关;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替代活动对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 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这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论[13,14],即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对外界事物的理解 往往较为感性和肤浅,积极的情绪体验相对较少,故而体验到了更多社会交往中的消极因素,比如来自于他 人的敌意或否定等, 因此表现出较多的攻击—破坏行为. 在社交情境中, 学前儿童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和考 验,当面临与同伴的冲突和矛盾时,如果儿童能够重新评估,从一个更为乐观和积极的角度去看待,或者注意 力能够转移出来,较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其他的活动中,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境本身引起的不良情绪, 从而表现出较少的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 研究并未发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和亲社会行为 之间的关系,这是与以往研究有矛盾的地方. 以往研究表明[13],具有较强情绪调节能力的儿童,会感受到更 多来自他人的友善和肯定,进而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研 究中所选取的问卷是针对具体的调节策略的,虽然并未发现单一的情绪调节策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明显 关系,但不同调节策略的累加效果所构成的情绪调节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或许就很明确了. 当然, 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0 前言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情绪及其行为发展最为关键 . [1,2] 在近 20 年来有关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中,情 绪调节能力被认为是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核心部分,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日益被发展心理学家所 重视[3]. 然而,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状况反映了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1]. 回顾以往文献,发现虽然关于 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关于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情况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此方面的 研究成果比较匮乏 . [4-6] 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以往更多地集中于情绪理解 角度的分析[5]. 因而,有必要对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问题解决 18.64±3.80 18.72±3.58 -0.11 18.63±3.64 19.41±3.17 17.97±4.11
替代活动 20.09±4.10 20.62±3.84 -0.66 22.03±3.29 20.26±4.16 18.94±3.84
自我安慰 8.66±3.32 8.74±2.57 -0.13 7.83±3.02 9.12±3.14 9.06±2.55
表 5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会适应行为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预测变量RR2源自R2 改变量FB
β
t
攻击破坏行为 替代活动 0.34 0.12
0.11
12.57** -0.42 -0.34 -3.55**
害羞退缩行为 替代活动 0.22 0.05
0.04
7.76* -0.15 -0.22 -2.18*
3 讨论
异,具体表现为小班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
表 3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性别、年级差异(M±SD)
项目
性别


亲社会行为 13.55±3.99 14.50±4.12
攻击破坏行为 4.57±5.52 3.98±4.25
害羞退缩行为 2.19±2.87 2.50±2.57
t
-1.15 0.59
-0.56
大班①
年级 中班②
小班③
F
两两比较
14.07±3.24 14.05±5.28 14.00±3.37 0.00
1.53±2.54 4.74±3.50 6.28±6.46 8.88*** ③>②,①
0.97±2.08 2.53±2.39 3.42±3.64 7.54** ③>②,①
90
石家庄学院学报
t 大班① 中班② 小班③
认知重建 13.74±4.04 13.12±3.47 0.82 15.07±3.98 13.88±3.76 11.45±2.54
发泄 10.34±2.90 9.36±3.15 1.59 9.23±3.25 10.00±3.02 10.21±2.93
被动应付 13.57±4.34 14.02±3.77 -0.54 13.93±4.03 14.26±4.51 13.21±3.55
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有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大班比小班儿童使用了更 多的认知重建和替代活动策略,而男女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没有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认知重建的
第3期
展宁宁,阮文静: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91
策 略 是 学 前 儿 童 面 对 挫 折 时 所 能 达 到 的 最 高 级 的 应 对 方 式 [3], 小 班 儿 童 受 认 知 发 展 水 平 的 限 制 , 当 面 临 着 挫 折情境时,他们并不能够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此外,儿童自控力的发展受到年龄的制约,年长儿童能 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实现自身注意力的有目的转移,进而缓解消极情绪,或许是因为小班儿童对自 身注意力控制的欠缺,他们的替代活动应用较少. 总体而言,研究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果,随着年龄增长,儿 童的情绪运用手段愈加丰富和灵活,他们学会了独立的自我调节,倾向于建设性的调节策略 . [5,9,10] 研究中并 未发现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 . 致[10,11] 这可能是因为学前儿童的性别社会化还处于 前期,社会文化规则对性别角色的情绪调节能力影响是有限的,故这种性别的差异尚未表现出来. 3.2 学龄前儿童社会行为的特点
表 4 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行为的相关分析
情绪调节策略 认知重建 发泄 被动应付 问题解决 替代活动 自我安慰
亲社会行为 -0.05 -0.01 -0.10 0.11 0.03 -0.01
攻击破坏行为 -0.32** 0.11 -0.17 -0.21 -0.34** 0.07
害羞退缩行为 -0.17 -0.10 -0.10 -0.06 -0.22* 0.04
3.1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使用最多的情绪调节方式是替代活动和问题解决,其次是被动应付和认知重
建,再次是发泄和自我安慰.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一致的地方,如已有研究表明,中、大班儿童当面临一种 消极情绪的引发情境时,问题解决的调节策略应用较多[5]. 这说明整体而言,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比较 积极,当儿童面临着一种不良情境时,如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或需要得不到满足,大多数能够转移掉自己的 注意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其他活动中去,这样则能更快地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或者能够更好地直面 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采取一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学前儿童较少使用发泄和自我安慰策略,这说明当面 临挫折情境时,学前儿童很少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很少用语言对自己进行自我安慰,这可能与 儿童的思维及语言的发展水平有关,也可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我们倾向于教育孩子去压抑自己的情 绪,控制发泄型的行为,特别是当问题产生的情境有他人在场时.
最多的调节方式是替代活动,其次是问题解决、被动应付和认知重建,再次是发泄,使用最少的是自我安慰.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如表 2 所示,男女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没有差异,不同年 级的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有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大班比小班儿童使用了更多的认知重建和替代活 动策略.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河北省邯郸市红星幼儿园 120 名学前儿童,总共发问卷 120 份,收回有效问卷 97 份,有效率为
81%. 其中男童 47 人,女童 50 人;大班 30 人,中班 34 人,小班 33 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调查问卷
研究采用陆芳[7]编制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调查问卷(共 36 个题目)来考察幼儿在有负面情绪时对情 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情况. 问卷中包含了 6 种常见的调节策略:替代活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被 动应付、发泄. 问卷采用 5 点计分的方式,从“从来没有”到“总是这样”,要求家长根据客观情况作答. 此次测 验的 α 系数为 0.72,问卷信度较高. 1.2.2 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
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社会行为的 3 个纬度上均没有性别差异,这是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地方 . [12] 以往有研究表明,女孩往往比男孩有更多的积极行为,更少的消极行为. 这可能是由于被试选择的差异所引 起的,笔者的研究中的被试均来自城市,基本为独生子女,儿童的家境相对较好,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 高. 因而,无论对于男孩和女孩,父母都给予很高的期待和要求,鼓励孩子更多地使用积极行为、教导孩子对 自己的消极行为(如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控制.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社 会行为存在年级差异,小班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 童的消极行为在逐渐减少. 这可能与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小班儿童由于自控力相对较差,在其同伴交 往过程中,当发生纠纷或矛盾时,会出现更多的推打等攻击性行为;此外,由于经历的匮乏,年幼的儿童没有 太多的感受,再加上首次离开家庭的小班孩子入园时间较短,幼儿园对他们来讲是个全新的环境,相对于中、 大班儿童,他们会感知到更多的陌生情境,从而显得腼腆和紧张,变得束手无策,因而小班儿童的害羞—退缩 行为也较多. 3.3 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