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_城市快速路

第4章_城市快速路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1. 车行道宽度
表5.3.1 一条机动车车道宽度
级别
设计速度 (km/h)
车道宽度(m) 大型客、货车或混行车 3.75 3.5 小汽车 3.5 3.5,3.25
主路 100,80,60 辅路 40,30
二、车行道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 以行驶小车为主的4车道 快速路,设2条3.5m小车 道,2条3.75m混行车道, 设紧急停车带 • 6车道快速路,设2条3.5m 小车道,4条3.75m混行车 道 • 8车道快速路,设4条3.5m 小车道,4条3.75m混行车 道
• 高架分离式
一、一般要求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2、红线宽度 影响因素:交通发展要求的通行能力、地形条件、城市其它设 施布置、远期发展等 最小值:40米 • 城市中心区:50-60米 • 城市外围:50-100米 • 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 离,宜大于5-10米 • 高架路桥梁边缘与建筑物的距离宜 大于4.5米
400 3000
400
250
300
150
2000 1000
一、平面线形设计 3. 缓和曲线 快速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km/h) 100 80 70
第三节 平面设计
60 5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85 4. 圆曲线超高与合成坡度
快速路圆曲线最大超高 设计速度(km/h) 100 80 5 7 60 4 7
最大超高横坡值(%) 6 7 最大合成坡度(%)
一、平面线形设计 5.平曲线 快速路平曲线与圆曲线长度 设计速度(km/h) 100 80
第三节 平面设计
60
平曲线最小长度(m) 圆曲线最小长度(m)
6. 停车视距
170 85
140 70
100 50
最小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停车视距(m) 100 160 80 110 60 75
第四章 城市快速路 第一节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第三节 平面设计
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
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
南京城市快速内环东线
南京城市快速内环
北京西外大街
城市快速路----在城市内修建的由主路、辅路、 匝道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统。 修建城市快速路是解决大城市机动车辆交通问 题的措施之一。
一、一般要求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高架桥边与建筑物间保持最小侧向净距的作用:
• 维修高架桥与建筑物时所需要的空间。
• 房子高架桥受撒盐、洒水损害所需空间。
• 预防火灾所需防护区及消防救火所需空间。 • 减少噪声及汽车尾气对两侧污染所需空间。
• 弯道处为保证驾驶人员有足够视距看到标志所需空间。
二、车行道
一、纵坡 快速路最大纵坡 设计速度(km/h) 一般最大纵坡(%) 100 3 80 4
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
60 5
极限最大纵坡(%)
4
5
6
积雪、冰冻地区≤3.5% 高原城市减1% 大、中桥梁及引桥不宜大于4% 隧道不宜大于3%
二、坡长 快速路坡长 设计速度(km/h) 最小坡长(m) 4% 最 大 4.5% 坡 5% 长 5.5% (m) 6% 6.5% 7% 100 250 700 600 500 80 200 600 500 400 -
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
60 150 400 350 300
三、竖曲线 快速路竖曲线半径及长度 100 设计速度(km/h) 凸形竖曲线 一般最小半径(m) 10000 极限最小半径(m) 6500 凹形竖曲线 一般最小半径(m) 4500 极限最小半径(m) 3000 85 竖曲线最小长度(m)
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
三、分车带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 在市郊区由于用地较宽余, 可结合远期发展,适当放 宽,以备交通量增长后拓 宽车道或今后建轻轨交通, 可考虑中央分隔带按6m, 两则各0.5m路缘带。 • 为方便重大交通事故时疏 散,对于出入口间距大于 2km的路段,中央隔离带 可按每2km设一个紧急出 口,并设活动护栏门封闭。
80 4500 3000 2700 1800 70
60 1800 1200 1500 1000 50
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 设置出入口的作用: 保证快速路与城市干道的联系,以及相交道路间的交通 转换。 出入口合理布局的重要性: • 出入口数量不够,间距太大,会减少对快速路主线车流的 供给,导致快速路的经济性降低; • 出入口数量过多,除增加投资外,还干扰快速交通,降低 车速。 • 不受限制的出入口车辆的排队以及出入口布置不合理出现 的交织造成快速路拥挤和事故。
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 ☆在横断面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采用分隔带或标线分隔 • 单向机动车、非机动车物 体分隔时,机动车道宽度不 应小于7.5m; • 单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划 线分隔时,辅路的宽度不应 小于8.5m; • 当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 量均较大时,辅路的宽度可 采用12~13m。
二、车行道 • 高架式断面辅路可采用三、 四幅路形式
二、车行道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5. 辅路 辅路是为了解决快速路沿路两侧单位及街区机动车与快速主路 交通出入联系而设置的道路,同时承担沿线非机动车与行人交 通。 设计速度≤40km/h 平地整体式设在主路两侧带外 侧 高架式设在高架路下地面层
二、车行道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平地整体式快速路的辅路一般宜采用单向交通,出入口采用
苏州独墅湖隧道长3.46公里, 当时国内最长的湖底隧道。
五、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五、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路堑式断面 • 堑式快速路主路设置在地面以下双向行驶,辅路(地面道 路)应设置在主路两侧单向行驶或一侧双向行驶。
五、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五、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南京城西干道
• 快速机动车道、变速车道、紧急停车带、 中间带、两侧带、辅路(慢速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肩等
一、一般要求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高架(地道)分离式 由高架式或地道式快速机动车道和地面辅路系统组成 快速机动车道由行车道、中间带、两侧防撞墙、紧急停车带、 集散车道组成 地面辅路系统由机动车道、中间带、两侧带、非机动车道及 人行道、路肩组成 两者依靠匝道上、下联系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3. 变速车道 变速车道(加、减速车道)设在快速路 出、入口(高架路上、下匝道)衔接路段, 与辅路或匝道相接。
☆宜为单车道 ☆宽度与直行方向主路车道宽度相同 ☆长度满足设计车辆加、减速行程要求
二、车行道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二、车行道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4. 紧急停车带 ☆为保证快速路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四车道的快速路应设 2.5m宽连续或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 ☆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500m设一处
第三节 平面设计
60 1200 360 120
1600 480 160
一、平面线形设计 2. 圆曲线半径 设计速度 (km/h) 不设超高最 小半径(m) 100 1600 80 60
第三节 平面设计
1000 600
设超高推荐 半径(m)
设超高最小 半径(m) 不设缓和曲 线最小半径 (m)
650
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 分类 匝道出入口(A型)
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 辅道出入口(B型)
一、出入口位置
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
出入口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出入口应明显易于识别 要点: • 出入口处平、竖曲线采用大半径 • 出口尽量设在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前,如设在跨线桥后,距 桥的距离应大于150m
一、出入口位置
地面与高架(隧道)主路通过匝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道联系
三、分车带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1. 中间带
整体平地式 • 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与两 左侧路缘带组成。 • 快速路的中间带宜为3m, 即中央分隔带为2m,两侧 路缘带各为0.5m。 • 市中心区用地受限,可使 用分隔墩或隔离栅分隔对 向车流, 两侧各设0.5m路 缘带。
二、平面布置设计 注意的问题 主路与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车道数平衡 公交停靠站与行人的衔接 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与机动车交通组织 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
第三节 平面设计
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
1.设计原则 • 符合城市竖向规划控制标高
• 与城市设计协调与环境协调
• 考虑地上、地下构筑物、管线、水文、地质条件 • 纵坡均匀、缓顺
主线分流时
一、出入口位置
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
分流处偏置值与端部半径
分流方式 主线偏置值 匝道偏置值 鼻端半径
驶离主线
≥3.0
0.6-1.0
0.6-1.0
0.6-1.0
主线相互分叉 1.80 分流点处楔形端的渐变率 设计速度(km/h)120 100 80 60
≤40
四、路肩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 郊区型地面整体式横断面,在不设辅路的情况下, 机动车道路面边缘宜设硬路肩与土路肩。 • 硬路肩宽度不小于2.5m,土路肩宽度不小于 0.75m。
四、横断面布置 五、横断面布置 1. 整体平地式横断面 主路与辅路以及两侧建筑物基本处 于同一高程 适用场合 ☆地势平坦和平原城市中规划红线较宽 ☆横向交叉道路间距较大的城市外围 ☆高等级公路相接的地段 ☆新建城区用地富余地段
二、车行道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2. 集散车道 • 当快速路出入口(上、下匝道)端部间距无法满足车辆交 织以及减速的规定时,应增设至少2个车道的集散车道。
• 设计速度与主路出入口(之间设分隔带双车道7m上、下匝道口) 设计速度一致 • 与主路行车道宽 • 平地式断面不设集散车道,以辅路代替
二、车行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