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
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儿童的皮肤大片紫癜
患沃-弗综合征的病人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和明显的紫癜
暴发性脑膜脑炎
脑组织 脑水肿 颅内压升高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 性传染病。病理特点是脑实质神经细胞变性、 坏死为主的炎症。
★多在夏秋季流行,儿童发病率高,尤以10岁以
镜 下
2.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元肿胀,Nissl小体消
失,核偏位、空泡变;神经元核固缩、溶解、 消失。
神经元变性、坏死
卫星现象:少突胶质细胞(5个以上)围绕变性 坏死的神经元。
神经元变性、坏死
噬神经细胞现象:小胶质细胞增生侵入变性坏死的 神经细胞内,形成吞噬现象。
镜 下
3. 软化灶形成:脑实质液化坏死形成境界较清楚的
下儿童为多。 ★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小脑和脑干。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嗜睡、抽搐昏迷等。 本病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嗜神经性乙型脑炎病毒(RNA病毒) 传播媒介:库蚊、伊蚊、按蚊
感染途径:蚊虫叮人,病毒入血后在内皮细胞和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繁殖,引发病毒血症,当
免疫力低下、血-脑屏障不健全时,侵及中枢神
5、神经原纤维变性或缠结
病因:常见于Alzheimer病 特点:神经原纤维变粗,
在核周围凝结卷曲呈缠结状。
意义:是神经元趋向死亡的 一 种标志
(二)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
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 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其总数是神经元 的10-50倍,其基本病变有:
反应性胶质化与胶质瘢痕
红色神经细胞
鬼影细胞
2、单纯性神经元萎缩
单纯性神经元萎缩又称神经元的慢性病变,指 神经元慢性渐进性变性以致坏死的过程。 特点:神经元胞体缩小,核固缩,无明显尼氏 小体溶解,一般不伴炎症反应。晚期有明显胶 质细胞增生。
3、中央性尼氏小体溶解
病因: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维生素B缺乏、神经元与轴突断离。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
易感人群
6月-10岁 (6月前少,母体抗体)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侵入鼻咽部 咽痛,充血,分泌物 增加 ,呼吸道传播 菌血症 寒战、发热
败血症
内皮损伤,血栓形成,DIC 脑水肿,肾上腺出血,心肌损害
定位于脑膜 脑脊膜化脓性炎症 →波及颅神经
(二)病理变化★
根据病情的发展,其病变部位和病变特 点也各不相同。 上呼吸道感染期:上呼吸道症状及炎症反应 败血症期:表现为皮肤、粘膜的病变和全身 中毒症状。 脑膜炎症期★ :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
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 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 目前欧美国家50岁以上人群的帕金森病患病率为 1%。在我国,5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70多 万帕金森病患者,患病率与欧美国家接近。 其症状表现为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 ,肌肉僵直、运动缓慢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导致 生活不能自理。最早系统描述这种疾病的是英国内 科医生詹姆斯· 帕金森博士。
死。
(三`)临床病理联系
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屈髋伸膝征(Kernig sign)、角 弓反张(婴幼儿多见) 颅内压升高症状:头痛、喷射性呕吐、囟门饱满、视神 经乳头水肿等 脑脊液改变:压力高、浑浊、蛋白含量增高、糖量减少, 涂片与菌培养阳性。 败血症 ;高热、寒战及皮肤淤点 颅神经麻痹:耳聋、视力下降、斜视、面瘫
噬神经细胞现象、卫星现象
格子细胞、胶质结节
1、噬神经细胞现象
坏死神经元 被增生的小 胶质或巨噬 细胞吞噬的 现象。
2、卫星现象
神经元胞体被5个 以上少突胶质细 胞围绕的现象, 与神经元损害的 程度和时间并无 明显的关系,其 意义尚不清楚, 可能与神经营养 有关。
3、格子细胞
多见于急性病变
中,如外伤、出血 及软化等。小胶质 细胞或巨噬细胞吞 噬坏死的神经元后, 胞体增大,胞浆中 常出现大量小脂滴, 常规HE染色呈空泡 状,苏丹染色呈阳 性反应。
一、概 述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疾 病,包括Alzheimer、Parkinson’s disease、Pick等。 病变特点有:以神经元变性、萎缩、脱失为主; 选择性地累及1~2个功能系统的神经细胞而出现 相应特定的临床症状。如大脑皮质-痴呆、基底
核椎体外系-运动障碍、小脑-共济失调。
坏死灶(筛状软化灶),圆形或卵圆形,分布广泛
镜 下
4. 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细胞弥漫或灶性增生聚集
成群形成胶质结节
临床病理联系
→嗜睡、昏迷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 →脑水肿,颅内压升高 脑疝 颅神经损害 →痴呆、失语、瘫痪
结
局
多数病人可痊愈 重症病人可出现语言障碍、痴呆、肢 体瘫痪等
Nissl小体
(一)神经元的基本病变
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单位,对缺氧、中毒和感染最为敏感。 1. 神经元急性坏死 2、单纯性神经元萎缩 3、中央性尼氏小体溶解 4、神经细胞胞浆中包含体形成 5、神经原纤维变性或缠结
1.神经元急性坏死
原因:缺血缺氧、严重急性中毒或感染
红色神经元:核固缩,胞体缩小变形,胞浆 尼氏小体消失,呈深伊红色。 鬼影细胞:受酶性分解,坏死后的细胞溶解 和消失,但细胞轮廓隐约可见。
学习要求
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特点(重点)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病变(重点)
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病变(重点)
了解流脑、乙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病变
(一)神经元的基本病变
细胞核
胞体 核周质
神经元 突起
尼氏体
(粗面内质网)
神经原纤维
(神经丝、微管)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
4、胶质结节
胶质结节形成: 常见于病毒性脑炎,小胶质细胞常呈局灶 性增生,聚集成团称胶质结节。
神经元的基本病变
总结
1.神经元急性坏死 2、单纯性神经元萎缩 3、中央性尼氏小体溶解 4、神经细胞胞浆中包含体形成 5、神经原纤维变性或缠结
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
1.噬神经细胞现象 2、卫星现象 3、格子细胞 4、胶质结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
球菌经呼吸道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 炎。
★流脑多散发,但在冬春季可流行,患者多为 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或淤 斑,脑膜刺激症,甚至中毒性休克。
review
传染过程
病 人 传 染 源 带菌者 呼吸道传染(咳嗽、喷嚏) 脑膜炎双球菌
角 弓 反 张
(四)结局和并发症
大多数经磺胺类药治疗可以痊愈;
少数出现后遗症:脑积水、颅神经受损、动 脉炎引发相应部位的脑梗死; 暴发性流脑: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 暴发性脑膜脑炎(以颅内高压为主要症状)
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
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是暴发型流 脑中的一种类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 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休克,皮肤大片紫癜, 并双侧肾上腺广泛出血及急性肾上腺功能衰 竭(华-佛综合征),相反脑膜变化轻微。
特点:神经细胞肿胀,丧失典型的多极 形状而变为圆形,胞核偏位,中央尼氏小 体崩溃,进而完全溶解消失或仅在细胞周 边部有少量残余。
4、神经元胞浆内包含体
原因:常见于感染、变性疾病
特点:Parkinson病人的黑质神经元中的Lewy 小体(圆形、嗜酸性),狂犬病人脑皮质锥 体细胞胞浆内的Negri小体(嗜酸性、圆 形),Alzheimer病(阿尔茨海默病)中Hirano 小体(嗜酸性、棒状),老年人神经元内的 脂褐素等。
经系统致病。
(二)病理变化
★变质性炎 ★累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灰质,以大脑皮质、基
底核、视丘最重,小脑皮质、脑桥及延髓 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大
体
充血、水肿(脑回变宽、脑沟变浅)
镜 下
1.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
间隙增宽,脑组织水肿 淋巴细胞袖套反应:炎症细胞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 成血管套
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人脑 的中脑部位的黑质神经元,原发 帕金森病的病因一般认为与年龄 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 关。而对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 方法,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如 不及时治疗,患者生存期明显缩 短,晚期因长期卧床易出现肺炎 、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约有四分 之一的帕金森病人因过分担心疾 病而伴有抑郁症状。
LEWY小体:帕金森病时,残存的神经黑色素细胞的胞 浆中有圆形,中央嗜酸性折光强,边缘着色浅的小体。 电镜下由 细丝构成。
Negri小体:是诊断狂犬病的特征性病变,多位于海马的大锥 体细胞和小脑的Purkinje细胞。HE染色呈嗜酸性,约红细胞大 小,圆形或卵圆形。电镜观察由病毒及破坏的细胞器组成。
流脑与乙脑的区别
病原体 传染途径 传染源 流行特点 临床特点 病理特点 脑脊液
流脑 脑膜炎双球菌 呼吸道 病人、带菌者 冬春、幼儿、散发 颅内高压和脑膜刺 激征为主 脑、脊髓膜急性化 脓性炎 混浊, Pro↑,糖、氯↓ 细菌阳性
乙脑 流行性乙脑病毒 虫媒、蚊类为媒介 家畜、家禽、人 夏秋、儿童、亚热、热 嗜睡、抽搐、昏迷等脑 实质损害为主 脑实质NC变性坏死为 主的炎症 透明, Pro、糖、氯正常, 无细菌
肉眼:脑脊髓膜血管扩张充血,病变严重区域,蛛网膜下腔充 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覆盖脑沟脑回,致结构模糊不清。当炎 症阻塞时,可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脑室出现不同程度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