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专业与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一)

关于专业与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一)

关于专业与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一)督导办公室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新学习教育部号文件,对重要的关键论述做到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办学指导方针与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办学根本任务: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案质量的核心,也是教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案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案质量。

改革教案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案内容和教案方法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案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案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哪些“观念”:“服务为宗旨”——广义、狭义、广义狭义兼而有之:为广义的社会培养接班人、为行业、区域培养职业人才、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社区服务(培训、咨询等),个人理解偏重于地区和行业企业。

另外,为社会公益活动、为项目服务,既可以发挥学校的社会效益,增加学校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又应到师生参加了社会的、专业的实践,增加学校的知名度。

“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中的一切工作(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案方法和手段等一切培养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为了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出发点的。

换言之,以就业为指挥棒。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忽视“高素质”,它包含职业素质,但绝不仅仅如此,人文素质、科学文化、身心素质是促使学生一生获得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的教育决不能忽视素质培养。

过去流行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就此废止。

“技能型”更具体、更有利于与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是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职前教育的共同属性,职业教育如此、普通高等教育如此、基础教育也如此。

之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强调提出是基于两点:不能突出技能、突出职业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职业发展,德育为先的指导,立德树人的宗旨;另外,任何企业在招收员工时绝不会或忽视了招聘对象的基本的或职业的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道德的、素养的等等层面的东西。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案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关于课程开发,在近年来出现了“模块课程”、“任务引领课程”、“任务本位课程”、“项目课程”、“工学结合课程”、“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等多种课程观,(暂且不论这些名称哪一种更为本质地揭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该具有的本质属性),出现了诸多高职高专新课程论的专家学者(姜大源、雷正光、赵志群,余祖光、徐国庆、戴士弘等)诸多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被评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课程的,无一不是校企合作开发,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技能为主线进行重新开发的课程(商务写作可能评为精品,但大学语文则不可能)。

这些课程的描述起来有这样那样的区别,究其本质的共同点都是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实际工作过程(岗位、任务、项目)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进行知识点的重新解读和选择,进行知识的重新排序——解构和重构。

这样新型课程的名称中即表现出明确的指向性:一般都是名词加动词的被动语态的动宾结构,例如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我院幼儿园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礼宾系“房屋建筑结构识图”新规划的艺术设计专业中“装饰与设计”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这样的课程不仅打乱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而且将原有意义上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中涉及的诸多知识按照工作过程(或项目、或岗位、或任务)的实际需要进行了重新整合。

这必然给原有的学科体系框架下的学校课程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就是许多专家所说的“以行动领域引导构建学习领域”。

在这场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本科院校被尊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科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抨击,“学科体系”被认为是“更多地关注陈述性知识”是在讲“是什么、为什么”以知识的堆积或储备,不能形成职业能力;而职业教育应该关心的是行动领域,是“过程性”知识,关注的是“怎么做,怎么做更好”,是经验和策略。

课程的重新组建——开发了新型课程,改革了课程体系,实际上不等于完全解决了所有问题,最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毕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毕业生所具备的技能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在我看到的部分侧重研究课程设置的专家著述中,这是一个被忽略或者被轻视或者认为是水到渠成的问题。

号文件中强调了“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要使持有职业资格证的毕业生达到,等等,这是号文件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量化要求;改革了课程体系、开发了新课程,还要保证课程目标标准化的落实,整体培养目标的落实。

新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还有赖于教案手段和教案方法。

文件中的用语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汉语的一个字往往能有许多内涵,因为一个字可以和其他不同的许多字组成含义不同的许多词。

“工学结合”的“工”字指什么?怎样结合?我理解的结果是“工作”,是社会实践,包含生产的、建设的、管理的、服务的各个职业领域的工作。

“模式”是什么?是事物的规范性的标准形式或参照性的标准样式。

号文件中用到“模式”二字的仅仅在第五条出现了四次,涉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案模式”。

从用语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看,“学习模式与教案模式的总和是否就是人才培养模式”这里对人才培养模式用了不容置疑的“改革”二字,不改不行!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积极推行,不推不行!对“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案模式’”用“探索”,具有根据行业、岗位、工作任务不同的差别实事求是、区别开来参照实行。

但是“积极推行”和“积极探索”都属于行动体系,都必须立即付之于行动,并没有给予延缓的时间。

再谈“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就业靠哪些条件支撑?如何提高就业率,如何提高就业质量?是高等院校(应该包含所有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教育本身内部的因素,但同时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否则就不会引起两会代表如此高度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高度的重视。

作为高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认清宏观形势,充分理解好宣传好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能够被人力资源市场所乐于接纳的人才。

个人认为,当前,没有一个行业不重视招聘对象的人格修养、道德品行、敬业精神、职业道德。

具有一定规模的国企民营或外企,招聘新员工的第一道关口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把守的,而通过这第一道关口的敲门砖往往还轮不上考察被试者的专业技能,而最重要的是被试者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低下往往过不了这第一道关口。

我院以培养服务管理行业人才为主,更是如此。

当前的另外一个现象是:研究生在抢夺本科生的饭碗,本科生在抢高职生的饭碗,高职生就只能抢中职生的饭碗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远超过)的今天,在国际金融危机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且发展趋势和最终影响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的毕业生抢了过去中职生的饭碗,尚且还可以解决“率”的问题,但从“以人为本”的层面上讲,无论学生走出校门步入了怎样的工作岗位,其职业生涯都应该获得合理的发展。

更何况世界不会永远陷于“危机”危难中孕育的永远是机会。

要是学生适应岗位需求,要能做到寻机而动,获得发展,支撑这种发展的有职业能力,更有人的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

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可见这里并没有忽视科学文化的学习。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许多虚位以待的岗位所需要的不是学徒工,不是见习者,他们希望起码是基本具备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能力或技能,“能够顶岗、来之能用”的人员。

招聘条件中往往有“年实践经验”的条件,说明了企业的用人观。

这种人才依赖于我们加快改革、合理构架前面所述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高效的教案手段和方法,加倍努力来培养,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行动。

综上所述,学生就业能力是靠那些要素支撑的?结论是:高尚的人文素养、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典型的职业技能,缺一不可。

⏹职业教育的综合课程观: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

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支撑要素来分析,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发挥三大功能——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提升人文素养。

以上三种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以下三类课程:一是文化类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与职业专门知识:二是技能类课程,包括某项职业所需技能的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些课程,目前往往放在实习、实验、实训中实施;三是人文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指导等等。

这些课程基本符合目前我院课程结构的实际,要做的是对这样三种功能、三种类型的课程需要根据其功能的侧重不同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对教案手段和方法进行精心的设计,进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文化类、技能类、人文类课程的共同点在于它的职业性,同一门课程在培养目标行业不同的专业讲授的可能是同一的原理,不同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