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技术引进现状及应对方案

中国技术引进现状及应对方案

中国技术引进现状及应对方案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科技革命不断推进,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引进的重要性非常显著,改进技术引进的方法途径,提高技术引进的成效,对于进一步加快中国科技、经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在技术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

介绍了中国技术引进的现状,并对我国技术引进效果进行了评价。

在评价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我国技术引进的实际提出解决我国技术引进现状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技术技术引进经济增长技术引进的现状一、技术引进的定义技术引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的行为。

是一种跨国行为。

人们常将“技术”广义化,把技术分为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

软件技术就是前面提到的技术知识、经验和技艺,属纯技术;硬件技术是指机器设备之类的物化技术。

只从国外购入机器设备而不买入软件技术,一般称之为设备进口。

若只从国外购入软件技术或与此同时又附带购进一些设备,这种行为才能称为技术引进。

二、技术引进的作用1.技术引进是为提高引进国或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要达到目的只有引进软件技术,通过自我消化吸收,才能做到。

2.可避免漫长的摸索过程,加快技术发展的速度。

3.可减少研制经费,节省建设资金。

4.有利于培养和壮大科学技术队伍,提高科研和管理水平。

5.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对于国外技术引进的现状综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作为一种无形商品,进入市场,通过不同渠道在国家之间转移,形成了国际技术市场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为国际技术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

日本学者出水宏一在《日本与西德比较》中提出了“技术引进是日本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原动力。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进口国,其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装备几乎全靠吸收各国的新技术装配而成。

由于日本大力引进软件技术并加以吸收、消化和提高,加快了企业和技术进步。

另外韩国学者朴京文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提出了“开展国际技术贸易是促进本国技术发展和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手段,而要想本国经济得到发展,根本在于提高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加强本国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水平。

”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韩国还加强了对自己的科研文教事业的投资,培养科技力量。

随着国家对技术进口的各项扶植政策和措施的落实,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利地促进了技术引进工作。

我国学者舒扬在《2007:中国广州科技发展报告》中提出了,“目前我国不少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

参照日本和韩国等过的技术发展经验,我国宜采用‘引进先进技术,改良性创新和原始创新相结合,快速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的战略。

”根据我国发展的需要,尽可能高起点地引进先进技术,以节省时间和减小风险。

不过,一般来说,所引进的技术不太可能是最先进的,特别是处于研发阶段的技术。

然后对所引进的技术进行改良性创新,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适用技术。

改良性创新具有耗时少、费用投入小、失败率低,以及经济效果好等特点,其成果同样可以获得知识产权。

最后,适时地选择突破口,进行原始性创新。

改良性创新的技术寿命周期较短,因此,必须在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后,适时地转入原始性创新,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比重也越来越高。

但是技术贸易自90 年代以来一直是逆差,且有逆差不由上升的趋势,由1991 年的21.81 亿美元上升到2000 年的181.75 亿美元。

这说明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符合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技术引进是必要的,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有利于缩短同这些国家的差距,还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开放市场,接触到最新的技术,从技术引进的“技术外滋”中受益,以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再向其他国家出口。

五、现阶段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特点1.技术引进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引进保持了较快增长,技术引进增速加大。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1991-1995 年我国从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签订技术和设备进口合同5429 项,合同总金额333 亿美元,相当于“七五”的2.2 倍,“六五”的6.4 倍。

与上世纪90 年代相比,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6 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8605 份,超过1991 年到1995 年五年间技术进口合同数量的总和,合同总金额达138.56 亿美元;2007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9902 份,同比增长15.1%,合同总金额190.5 亿美元,同比增长37.5%,技术引进合同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2.技术引进方式灵活多样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方式似乎有所改进,重“硬”偏“软”的局面也似乎有所改变。

据商务部统计,从1950 年到1995 年,我国成套设备的引进额均达到73%以上。

1996 年以后硬件技术引进额逐年下降。

2007 年专有技术,成套设备/关键设备/生产线,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占26.1%,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引进比例大幅上升。

表一:2007年技术引进按引进方式统计表2007年技术引进按引进方式统计表单位:万美元技术引进方式数量金额技术费金额占比(%)金额同比(%)总计9773 2541534.5 1940610.4 100 15.6 专利技术385 168332.3 156137.3 6.6 20.4 专有技术2081 859431.5 840101.9 33.8 18.1 技术咨询、技术服务5801 649374 517745.1 25.6 26.5 计算机软件959 87400 87165.7 3.4 31.4 商标许可77 17170.2 17170.2 0.7 87.9 合资生产、合作生产120 85819.8 85766 3.4 -80 成套设备、关键设备、生产线246 663191.8 228777 26.1 131.2 其它方式104 10815.1 7747.2 0.4 -56.4 信息来源:/六、引进技术的行业分布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引进的行业分布近年来有所变化。

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 年技术引进的合同金额主要集中于店里、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分别占合同总金额的18.3%,16.2%,12.2%表二:2007年技术引进前10位行业统计表2007年技术引进前10位行业统计表单位:万美元序号行业数量金额技术费金额占比(%)总计9773 2541534.5 1940610.4 1001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59 465951.6 231993.3 18.3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255 412122.6 411420.1 16.2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897 309672.4 247327.7 12.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30 181232.2 132646.1 7.1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6 157249.5 27398.3 6.26专用设备制造业255 105065.6 79067.2 4.17计算机应用服务业484 78750.3 78655.5 3.18普通机械制造业343 72724.9 72374.5 2.9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18 61404.2 58301.2 2.4信息来源:/七、技术引进的国别与地区分布随着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2007 年我国的技术来源国家和地区增加到62 个。

合同金额排在前10 位的国别地区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东盟、新加坡、中国台湾、英属维尔京、瑞士、中国台湾,合同总金额51.41已美元。

表三:2007年1季度技术引进前10位国别地区(欧盟、东盟)信息来源:/八、技术引进企业的性质国有企业技术引进金额在多年来首次超过外资企业,成为技术引进的重要增长力量。

2007年,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总额为73.79 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近3 成。

外资企业引进技术31.25 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61.04%。

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引进同比都有很大增长,但金额占比仍然很小,仅分别为0.64%和2.51%。

表四:2007年1季度技术引进按企业性质统计表信息来源:/九、中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从上述统计资料显示的数据来看,我国技术引进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技术引进额不断增加、技术引进方式和产业分布有所改变、技术引进来源有所增加,但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在我国当前的技术引进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2.盲目重复引进:在技术引进中,出现了大量盲目重复引进现象。

只管引进,不从自身实际民政部出发,买来的设备长期禁锢仓库,一压几年,甚至十五、六年,先进设备变成了落后设备,有的引进设备长期抛撒露天,任其风吹雨淋,设备锈蚀,零件丢失。

形同一堆废铁。

我国获得的技术的实际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适用性。

这些技术对于精度、规模和复杂程度等方面的要求高,我国的人力资源水平难以达到。

跨国公司的技术从采用到转让到国外的平均时间为:转给发达国家的了公司需要6 年时问,转给发展中国家需要10 年,转给国外合资企业需要13 年。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是在产品技术的成熟阶段,社会需求已达饱和时才把技术转移到国外。

因此,我国引进的技术很多都是夕阳技术,其中有一些是不利于我国环境和安全生产标准的技术。

这些技术的言目引进使我国企业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我国的彩电、洗衣机、电箱、化肥、汽车等行业的引进就存在大量重复引进。

例如大型化肥设备,进口十几套,彩电生产线有100 多条,重复引进,不仅花费了大量宝贵的外汇,而且造成生产供过于求,设备闲置,资源人力的浪费,还妨碍我国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技术供应上造成了长期对国外的依赖。

3.消化创新不足:从技术引进到再创新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操作使用和维护阶段;二是维修和零部件及原料当地化阶段;三是模仿制造阶段;四是局部改进和全新设计阶段,前三个阶段属于消化和吸引阶段,第四个阶段则属于再创新阶段。

我国企业在引进技术之后,往往只停留在操作使用和维修阶段,国产化和模仿制造不力,因此很难进行再创新,我国不重视消化吸收的现象很严重,例如,我国用几十亿美元从国外购买了大批化工设备,但是用在消化、吸收这些资金还不到一亿美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