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转移和中国的技术引进 加拿大约克大学 南开大学国经系 A.Bhanich Su pa pc
张 珞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外的技术来发展 自己的经济。要赶上世界的先进国家,必须加强自身的科技力量,建立振兴经济必备的技术 基础。至于如何走自力更生、改革开放的道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需要 认真探讨的大问题,本文对此不拟作具体论述,仅就国外技术引进方面的问题略抒己见。
(一) 获取技术一般有两种途径——自行研究开发和从别国购买。具有竞争性的技术需要长期 酝酿、大量投资才能得到发展,且经挤收益不确定。因此,为了加快技术发展进程,发展中 国家不能只依靠国内的技术开发,而必须尽快地吸收和采用国外构商业技术。发展中国家所 需要的大量技术,特别是前缘技术(Leadingedge technology),在国外早已发展起来, 并为跨国公司所拥有。有效地将这些技术转移到有关的产业部门,已成为一国战略计划的重 点。为了有效地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技术,还必须同时积极发展本国的技术能力,增加基 础结构设施的投资,制定狲调国内外技术发展的政策,以雯 国外技术中获取最大的收益, 加速产业进化的过程。 目前,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尚处于落后状态,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使用机器设备的总 水平比先进国家落后l5—2o年,某些领域甚至更加落后。同美国相比,汽车制造落后4o年, 些钢铁和机器制造落后25年,飞机发动机的设计和生产落后2o年,电力工业落后20年}而 中国引进和使用的技术还不足世界科技革新发明成果的1 (V.P.Khardanda and M.A. QureshiI。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1987).]。 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尽快缩小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过去,中国一度单纯强调自力更生,.企望通过封闭式的研究与开发来发展技术,忽视引 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这无疑会放慢自己前进的步伐。今天,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构蓬勃 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经济技术贸易迅速发展,对于当代技术上的后来者中国而 言,尽快地引进 消化和吸收国外已经发展起来并应用于生产的商业技术,是发展科学技术 的重要途径,它具有风随小,开发时间短、收效快、付出代价小等多方面的优越性。
(=) 和J用引进技术来改进、发展本国的技术,关键问题是要有所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中国 过去曾经走了两个极端——一是孤立地单靠自身的力量来研究和发展,一是不考虑国情,盲 目地引进国外的成套设备。前者只强调自力更生,未能积极有效地和J用现成的世界科蔷成
九九一年第三期 一4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粜,翻而事倍功半 后者则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花大量外诅二购进的设备不能与自己的技 术水平和吸收、消化能力相适应,结果造成巨大的浪费。实际上,进口先进设备不一定就引 进了先进技术,在技术密集性和综合系统性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技术往往独立于设备之外, 需要另外通过殴计、图表、公式、配方或某些关键性数据等才能体现出来。 在上述两个极端之间,其实还有不少中间的选择,其中外国直接投资和许可证贸易是技 术引进的两种重要方式。 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另一国的厂矿、企业等进行全部或部分投资, 并取得对该厂矿或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经营管理杈。这是长期投资的一种形式,在资金转移的 同时,进行生产经营所需物质、技术的转移。在当今的外国直接投资中,跨国公司由于在科 学研究、生产和管理技术上拥有的优势,己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来源。 第一,东遭国的一些重要经济部门,由于缺少资金和专门技术,难予自我投资和发展。 跨国公司以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可以向这些部门投资,弥补其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和 技术缺口,并对相关产业起连带作用,从而促进这些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 第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是简单的资本转移或建立工厂,它不仅提供先进的科学技 术机器设备,而且还能带来先进的管理技术。这样就可帮助这些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由 现有的低级水平迅速地向现代化水平发展 第三,畴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但为东道国提供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培训 项目相当于在当地建立了大型的高级技术学校,可为东道国培训生产操作人员、技术专家 甚至总经理等一大批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些人将来一旦有机会,还可将所获得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播到其它经济部门,带动其它部门的技术发展。 第四,技术是一种无形资产,有些技术甚至无法用文字或公式表达清楚,而其能采取面 对面的传授形式。特别是对于知识和资本高蛮密集的产业,接受直接投资可以认为是引进技 术的最佳途径之一。这样,通过直接的技术转移和交流,可使该国大大缩短培训技术人才, 改进工艺、发展生产的时间。 第五,为了避免模仿和竞争,发达国家一般不愿意向东道国提供最先进的技术 而如果 采取直接投资的形式,即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 进行的是内部交易.这样就可能将较先进和有特色的技术转移给予公司。东道国的相关部门 和企业可以通过观察及与外国生产者的合作,尽快掌握这一套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获得 潜在的技术外溢(Spillover)收益。 据对外经贸部的资料,中国自1 979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截止到1988年9月己吸引了 将近250亿美元的外国(地区)直接投资,数量之大是空前的,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 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许可证贸易是中国引进国外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许可证贸易是指技术拥有方通过签 订许可证台同(或协议),将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或商标使用权有偿转让给技术受方。当今 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大多集中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 据统计,I 980--一1982年,美、日、西德、 法、英五国的技术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额的他 (见《当代世界经济实用大全》1990年版)。 中国现有的一些生产部门,已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只要购买外罔有关技术资料、图纸、 公式、数据 配方和操作方法等专利或专有技术,就能自行生产。这样,不仅可以填补中国 在有关技术和能力上的空白,而且避免了外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及
44一 南开经济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利润分成等方面的控制, 而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近几年,中国技术引进项目来自近30个围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1、美、西德、意、英、 法等工业发达国家。其中,技术费用在合同金额中所占比例不足20 ,成套设备引进却几乎 占合同的一半(参见《中国经济年鉴》1986—1989年)。这说明,中国引进技术的绝大多数 是设备和生产线.即硬件,虽然具有省时、省事、较快形成生产能力的优点,但所花代价却 比购买专利昂贵得多,最主要的是学不到技术,这是一种 交钥匙 的引进方式。同时,以 许可证贸易、合作生产、技术服务、顾问咨询等方式引进的。软件 项目却只占很少比重 致使引进的先进 戒套设备同落后的设汁、工艺、基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之间产生矛盾,相 互不配套,一些在国外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设备,一到中国就发挥不了原育的效率和 效益,使自己长期摆脱不了。引进国 的地位,这无疑是一种失策。因此,在今后的技术引 进中, 软件 项目的比例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无论采取何种技术转移形式,如果外国公司仅仅把中国作为它境外生产和出口的基地, 对雇用的当地嚓价劳动力不进行技术培训,限制当地管理人员进入重要的决策部门.或者向 中国索取巨额专利或专有技术费用等,那么,中国就无法从中获得技术外溢效益 所以,为 了使国外的先进技术真正应用于经济建设,有效地促进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政府应进 步采取补贴或其他财政手段,鼓励畴围公司堵 当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提高其技术 和技能水平,并尽可能将他们安排在决策和关键的职能管理岗位上。
(三)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是推动国内技术进步的捷径,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对引进技术的消 化、吸收,并有所提高、有所伽新,这是衡量一国技术引进政策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只 强调引进,对引进的技术设备仅停留在生产使用上,不下功夫钻研其技术原理和设计思想, 掌握其技术诀窍,就很堆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开发创新的能力,结果形成跟在别人屁 驶后面不断购买设备的局面,陷入 引进——落后——再;【进——再落后 的恶性循环之 中。所以,在引进冒外技术的同时,应加强本国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其二者并非对立,而是 互为补充的。 1.国外的先进技术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作简单的转让。中国只 有具备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才能将囿外的整套技术进行分解,作有选择的引进。使国外 技术真正傲到与中国的生产实际相适应,才算啦功地使用进口技术。 2.只有具备较强的研究与发展能力,才能通过研究所取得的资料,数据米加强自己在价 格谈判中的地位,降低技术引进的成本。尤其是某些技术为外国独家或步数几家拥有时,买 方本身技术能力的离低对谈判的成败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3.只有自己具备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才能从所购进的图纸,设备中掌握技术要领, 应用于生产过程,使其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也才能对外国技术进行再研究和 改进,促进自身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广传播到其他企业或部门,带动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 可见,一个国家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是决定该国能否将国外技术有效地引进、吸收、消 化、改进、创新的重要因素。日本经撩技术哮飞的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对引进的技术 设备进行研究,翻版,提炼、创新,然后作为新产品,新技术反向出口,这样,不但节约了 引进技术的资金.而且还通过技术、产品输出,换取大量外汇,获得高额利润。
九九一年第三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