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49—1978年中国技术引进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1949—1978年中国技术引进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总第157期 

文章编号:1003—6636(2012】02—0073—05;中图分类号:F091;文献标识码:A 

1 949—1 97 8年中国技术引 

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林 柏 

(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进 

摘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中国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动力、能力和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各阶 段宏观经济工作质量、技术创新体系的变动使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成效呈现阶段性差异;计划经济体制对技术 引进和技术创新产生了双刃剑的作用;这些与国际关系等非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使1949--1978年中国工业技术 引进和技术创新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 关键词: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成效;影响 

Contributing Factors Research on China’S Technology Import Effects from 1949 t0 1978 LIN Bo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n—Merchants Studies,Shanxi University,Taiyuan,Shanxi 030006,China) Abstract:The strategy to put heavy industry development as the first priority has had far—reaching impacts on the aims 1 ways of China’S technology impo ̄,motivation,capability and model to digest and absorb imposed technology.Changes in different phases’macroeconomic working quality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system have made effects of technology impoa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vary from phases.Planned economy system had a double—edged sword impact on technology impo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Hence,China’S industrial technology impo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were unusual from 1949 to 1978 due to factors listed above and non—economic factors lik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Key words:Technology impo ̄;technical innovation;effect;impact 

1949--1978年,技术引进作为中国技术进步的主导方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建立独立完 整的工业体系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如果从引进技术是否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和再次创新这个角度看,这三 

十年的技术引进成效并不如意。因为直到1980年代初,中国企业的技术装备大部分还是1950--1960年代的水 

平,l J14 ,173国内需要的复杂设备仍然大多依靠进口,[2j 。中国试图利用引进技术实现进口替代的许多工业品,其 

进口替代的任务远未完成(见表1),中国并没有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实现再次创新和高水平的技术扩散。对此,已 

有文献(主要包括对当时技术引进实况的描述(陈慧琴,1997)、宏微观经济成效分析(陈慧琴,1981)、引进项目的 

投资建设(董志凯、吴江,2003)、技术引进和工业化的关系的研究(丸山中郎,1992)等)透露出一些隐约、间接的 

解释,笔者试图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给出一个完整、专门、清晰的历史分析。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多重影响 

1949—1978年,技术引进没有对中国的技术创新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是与当时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战略密切相关的。 j第一,正是为了尽快改变建国初期重工业的薄弱状况,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采取 

了大规模产业移植的方式,在技术上就是大量引进成套设备,并通过新建和扩建企业使其尽快产生生产能力。在 

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虽然也附带了一些软件技术,但数量很少,1950--1979年四次大的引进中软件技术平均只占 

收稿日期:2011一l1一O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历程及经验研究”(10CJL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柏(1972一),女,博士,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经济史。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o12年第2期 总第157期 

表1 1984年中国进口最大的几种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情况 

崽品笔称| 。 蔷桀露霹 万霉E蠢耘一 _|| 嚣l盘 量 i 产 | ?i进口依存度(%) 钢材 4Ol286 1230万吨 3372万吨 26.7 化肥 16660o 923万吨 1460万吨 38.7 汽车 88172 l4.87万辆 31.64万辆 32 成套设备及材料 76O96 原形聚乙烯 55654 69-55 吨 64.8万吨 51.8 合成纤维长毖和纱 4O264 173856万吨 纺织用合成纤维 38828 27万吨 57.58万吨 31.9 船舶 2663l 449艘 农药 24764 5.92万吨 原形聚丙烯 22691 26.57万吨 汽车和拖拉机配件 16652 ‘ 原形聚苯乙烯 60o1 6.09万吨 机床 5663 0.94万台 13.35万台 6.7 

注:进1:3依存度=进1:3量/(进El量+国产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299--302、565、572—573页数据计算整理。 到引进总额的1%左右,_4 Jl93而且多为操作技术(在技术层次中,这是较低层次的技术)。’引进成套设备而不是引 

进软件技术最多只能达到技术上的等距离追赶,不利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次创新。第二,以重工业为中 

心的引进项目资金大、建设周期长,又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因此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光建设这些引 

进项目就力不从心,引进项目一旦建成后,国家着重关注的就是让这些“骨干企业”尽可能多地生产产品,新的投 

资随即转向其他企业或部门的引进和建设中。所以技术设备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问题往往无暇顾及,这从 

前三十年国家在科研、教育、企业折旧和设备更新改造方面投入过低就可以看出。第三,围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化建设而引进的技术设备要想充分发挥效力,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去消化和吸收,为了克服资金、人才极度 

短缺的困难,中国在引进项目建设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上不得不采用一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行 

政力量,以少量的资金整合全国的技术力量重点攻关,同时辅之以政治动员、宣传、加强组织和管理、加强思想教 

育、开展技术竞赛、树立典型等规避资金投入的办法。对于一般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问题则多以群众性技术 革新运动来解决。这种模式适应了中国资本、技术、人才极度稀缺的特点,使中国在一些重大技术的国产化上,特 

别是国防工业尖端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的研制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般工业的技术水平却十分落后。 

二、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成效的阶段性差异及其原因 

前三十年,中国虽然一直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但各个阶段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成效相差明 

显,这与各阶段宏观经济工作质量、技术创新体系的变动密切相关。一五时期,中国注意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提供了时间和物质上的保证。例如在制定“一五”计划时,中央削减了177个非急需项 

目,保证了苏联帮助建设的156项重点项目和694个限额以上重点工程所需的人、财、物力,使这一阶段引进项目 

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适应经济技术基础薄弱条件下开展大规模建设所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科技创新 体系,也显示出新生组织和制度特有的活力和效率,特别是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和使用科技资源,正确对待人才 

和奖励发明,以及为建设新中国所作的振奋人心的宣传和鼓励,都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跃进” 时期过分发展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带动各方面建设规模全面扩张,资金、外汇异常紧张,由此,许多重要的引进 

项目也只能在仓促中简易投产,不能真正形成综合的生产能力;并且,为实现生产建设的高指标而实行的中央、地 

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中国有限的经济和技术资源分散使用,引进技术不仅没有成功扩散到自身技术接受能 

力差的地方中、小企业,而且还影响了作为技术传播者的引进单位和企业在引进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技术创新体 

系混乱不堪,尽管群众革新的积极性被调动出来,但在这样的技术创新体系下,对引进技术“革新”的成果很多只 

是“样品”,甚至是“次品”。经济调整时期,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被放慢,一度被忽视的农业、轻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①调整时期虽然放慢了重工业发展的速度,但这也是为将来新的跃进作准备。如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在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 教训的同时,仍然完全肯定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可见在最高决策者的思想中,实行调整方针是暂时的,是为以后进行新的跃进,从而实 现重工业的继续大发展作准备。1966年当经济形势好转时,李先念就说:“在国民经济已全面恢复并有所发展的情况下,第三个五年计划期 间,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应当大体上保持并争取略高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水平”,“否则,就无法保证国家建设以适当的规模向前 发展。”(见《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86_-287页)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总第157期 

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协调,企业开始关注品种、质量,改进“大跃进”时期的技术“革新”成果,国家则总结经验教训, 扭转“大跃进”时期人才政策、人才培养、科研开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混乱局面,技术创新体系得到正常性恢复, 

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的作用得到正向发挥,于是,不仅国家重视的高、精、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而且一般工业领 

域引进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也有了成效,工业技术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但在技术引进工作方面,由于经济在调 

整,国内对技术设备的需求总量下降,技术引进工作也随之步入低谷。三线建设和“文革”时期,以军工为中心的 

重工业又成为优先发展部门,其规模和发展速度比大跃进时期有增无减,基本建设战线再次拉长,布点繁多,中国 有限的经济技术资源几乎全部用在新建、扩建和增加产量之中,因此无论是新建三线企业还是支援三线建设的企 

业,其技术水平都在经济、技术资源分散使用中停滞不前,引进技术大多以照搬、复制的水平扩散到三线;同时在 “文革”中,与推动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科技文教界受到严重冲击,人才培养、企业管理、标准化等对技术进步十分 

重要的工作再次陷于混乱,由此,除了鹤立鸡群的几项高、精、尖技术外,引进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几近停滞。 

三、传统体制下技术引进运行机制的正负影响 

在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扩散的各个环节都受到政 

府的直接干预和管理。政府作为技术引进工作的主体,对技术引进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政府不仅可以凭借其 

强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动员能力,使重点引进项目的建设、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扩散工作得到全国的支援,而 

且可以对所涉及的各部门、企业和单位进行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这是前三十年许多浩大复杂的引进项目以及技 术革新项目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的主要原因。此外,政府的集中统一管理,使技术资源在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实 

现互动和共享,不仅使有限的技术资源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利用,而且也促进了有关引进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如当 

时规定各部委所属的研究机构和设计院不能只为特定企业服务,必须承担本产业部门全行业技术课题的研究;国 

营企业在政府的指令和安排下可以相互无偿调用技术资源等。这些规定在实践当中得到贯彻,如1950年代末开 

发大庆的时候,除动员了解放军工程兵部队以外,从老油田甘肃省的玉门油田调来大量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 

1960年代中期当大庆油田的开发已经步入轨道以后,又向刚开始开发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派遣了5万多技术人 员和管理人员。 j还有鞍钢包建武钢、包钢、攀钢,一汽援建二汽等,十分普遍。但是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形 

成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机制也有明显缺陷: 

1.这种体制下国家通过“条块”式的组织机构开展技术引进工作往往使引进技术选择不当。在西方国家或市 

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引进的主体是熊彼特意义上的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企业,企业在引进一项技术前,会从各方 

面,特别是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方面对引进技术进行积极而谨慎的可行性研究,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小引进 

技术不当带来的风险。但是在当时的中国,中财委(或后来的国家计委和经委)和贸易部拥有引进技术的决策权, 

它们在国家发展战略和赶超目标要求下往往选择世界尖端技术和能迅速扩大生产能力的大型设备;中国技术进 出口总公司或机械进出口公司具体负责引进技术的对外谈判,他们着重于尽可能便宜地买到引进技术;企业作为 

引进技术的直接使用和再造者,虽然对该引进什么样的技术最有发言权,但不能直接选择,只能通过层层打报告 

的方式向上反映,结果造成引进的技术常常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或者超出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这是当时 

的报纸上经常报道的“进口的机械不能很好地利用而在仓库睡觉”的一个重要原因。 

2.这种体制下技术创新系统的内部运行是低效的。首先,在当时的技术创新系统中,核心主体是政府而不是 

企业,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国家为集中使用科技资源,将大部分的科技人才集中到专 门的科研院所、企业或者没有研发的机构,或者力量十分薄弱、没有足够而稳定的研发和技改资源的机构。另一 

方面,国家考核企业的主要指标是产值,这使大型国有企业虽有一定的研发和技改实力但无相应的动力,他们更 注重引进设备的操作技术和挖掘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而那些在生产活动上相对灵活的国营中小企业和集体企 

业,虽然相对具有技术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但缺少相应的资源保证和能力。其次,各企业、各部门、各地区彼此分 割自成体系使不同部门和地区的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外的研发机构之间,缺乏一种使它们保持经常性的交流 

和协作的机制。除了国家指定的重点项目外,往往是积聚了国家大部分科技资源的科研院所虽然有能力研究出 

新技术、新工艺,但因与企业缺乏联系,研究出的新技术、新工艺常常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即使研究出企业急需的 

新技术、新工艺,但因没有动力和有效的渠道将它们转移到各个有关制造单位,从而无从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 

如据不完全统计,在技术革新较为活跃的1963年到1966年期间,在全部10189项(不包括军工)科技成果中,真 

正得到应用和推广的为数甚微。_6J6 此外,许多引进项目因辅助建设和配套技术配合不力而导致合同执行延 

期或中断等现象也与中国这种技术创新系统的低效有关。最后,中国“条块”分割的行政格局所造成的产业和企 业组织的全能型特征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当时,

企业为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倾向于尽可能自己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