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数学动点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数学动点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数学动点专题复习教案
1、如图,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 的顶点A 在x 轴正半轴上,将正方形OABC 绕
点O 顺时针旋转30°,使点A 落在抛物线2
ax y =(0<a )图像上。

(1)求
抛物线方程。

(2)正方形OABC 继续顺时针旋转多少度时,点A 再次落在抛
物线2
ax y =的图像上?并求这个点的坐标。

解:(1)设旋转后点A 落在抛物线上点A 1处,OA 1=1,过A 1作A 1M ⊥x 轴
于M ,则OM=23

21
1=
M A ,)21,23(1-A ,由A 1在
2
ax y =上得
2)23(21a =-
,解得
32
-
=a ∴
2
32x y -
=
(2)由抛物线关于y 轴对称,再次旋转后A 落在抛物线上的点A 2处,点A 2与
点A 1关于y 轴对称,易见继续旋转120°,点A 2的坐标为
)21,23(--
2、如图,矩形ABCD 中,AB=8,BC=6,对角线AC 上有一个动点P (不包括A 和C ),设AP=x ,四边形PBCD 的面积为y ,
(1)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并确定自变量x 的范围。

(2)有人提出一个判断“关于动点P ,△PBC 面积与
△PAD 面积之和为常。

” 请说明此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将题目中的矩形改为平行四边形,且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S ,对角线上一动点P ,是否有“△PBC 面积与△PAD 面积之和为常”,并说明理由。

解:(1)过点P 作PE ⊥BC 于点E ,在Rt △ABC 中,AC=10,PC=AC-AP=10-x ,
∵PE ⊥BC,AB ⊥BC ,∴△PEC ∽△ABC ,则AC PC AB PE =,即
10108x
PE -=,PE=8-x 54
,∴△PBC 面积=x BC PE 5122421-=•,又△PCD 面积=△PBC 面积,∴y=
x
524
48-
(0<x<10)
S
(2)这个判断是正确的,S
△PBC +S
△PAD
=24;(3)有,S
△PBC
+S
△PAD
=2
3、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3,0),B(0,3
)
两点,点C 为线段AB 上的一动点,过点C 作CD⊥x 轴于点D 。

(1) 写直线AB 的解析式; (2) 若S 梯形OBCD =
3
3
4,求点C 的坐标;
(3) 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P ,O ,B 为顶点
的三角形与△OBA 相似。

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直线AB 解析式为:y=
3
3-
x+
3
(2)∵
233OB OA 21S AOB
=⨯=∆,OBCD S 梯形=33
4,∴
6
3
S ACD =∆
由OA=
3
OB ,得∠BAO=30°,AD=
3
CD 。

∴ACD S ∆=21
CD×AD=
2
CD 2
3=
6
3
,可得CD =3
3。

∴AD=1,OD =2.∴C(2,
3
3)。

(3)当∠OBP=Rt∠时,如图
①若△BOP∽△OBA,则∠BOP=∠BAO=30°,BP=3
OB=3,
∴1P (3,
3
3)。

② 若△BPO ∽△OBA ,则∠BPO =∠BAO=30°,OP=3
3OB=1,
∴2P (1,3)。

当∠OPB=Rt∠时,
③ 过点P 作OP⊥BC 于点P(如图),此时△PBO∽△OBA, ∠BOP=∠BAO=30°。

过点P 作PM⊥OA 于点M 。

在Rt△PBO 中,BP =2
1OB =
2
3,OP =
3
BP =2
3。

∵ 在Rt△P MO 中,∠OPM=30°, ∴ OM=2
1OP =4
3;PM =
3OM =4
3
3.∴3P (
4
3,4
33).
④ 若△POB∽△OBA(如图),则∠OBP=∠BAO=30°,∠POM=30°。

∴PM=
3
3
OM =
4
3。

∴4P (4
3,
4
3)(由对称性也可得到点4P 的坐标)。

当∠OPB=Rt∠时,点P 在x 轴上,不符合要求。

综合得,符合条件的点有四个,分别是:1P (3,3
3
),2P (1,
3
),3
P (
4
3,4
33),4P (4
3,
4
3)。

4、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C=90°,BC=16,CD=12,DA=21。

动点P 从点D 出发,沿射线DA 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在线段CB 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B 运动。

点P ,Q 分别从点D ,C 同时出发,当Q 运动到点B 时,点P 随之停止运动。

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设△BPQ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t 为何值时,以B ,P ,Q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等腰三角形?
(3)当线段PQ 与线段AB 相交于点O ,且2AO=OB 时, 求∠BQP 的正切值;
(4)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Q ⊥BD ?若存在,求出t 的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首先0≤t ≤16,如图,过点P 作PM ⊥BC ,垂足为M , 则四边形PDCM 为矩形,PM=DC=12。

∵QB=16-t , ∴S=12×(16-t )÷2=96-t ,0≤t ≤16。

(2)设△BPQ 是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①PQ=BQ ,
在Rt △PMQ 中,PQ 2=t 2+122=BQ 2=(16-t )2,解得t=3.5;②BP=BQ ,在Rt △PMB 中,BP 2=(16-2t )2+122=BQ 2=(16-t )2,即3t 2-32t+144=0,无解。

③PB=PQ ,由PB 2=PQ 2,得t 2+122=(16-2t)2+122,整理得3t 2-64t+256=0,解得
16,31621==
t t (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可知,答案为t=3.5或316秒。

(3)如图,由△OAP ∽△OBQ ,得
21
==OB AO BQ AP .
∵AP=2t-21,BQ=16-t, ∴2(2t-21)=16-t,
558=
t ,
过点Q 作QE ⊥AD ,垂足为E 。

∵PD=2t ,ED=QC=t , ∴PE=t 。

在Rt △PEQ 中,
(4)设存在时刻t ,使得PQ ⊥BD ,如图,过点Q 作QE ⊥AD ,
垂足为E ,易见Rt △BDC ∽Rt △QPE, QE PE
BC
DC =
,即 121612t
=
,解得t=9。

所以当t=9秒时,PQ ⊥BD 。

5、如图,在Rt △ABC 和Rt △DEF 中, ∠ABC=90°,AB=4,BC=6,∠DEF=90°, DF=EF=4。

(1)移动△DEF ,使边DE 与AB 重合(如图1),再将△DEF 沿AB 所在的直线向左平移,使点F 落在AC 上(如图2),求BE 的长。

(2)将图2中的△DE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使点F 落在BC 上,连接AF (如图3),请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它们全等的理由(不再添加辅助线和标注其它字母)
解:(1)∵EF ∥BC ∴∠FEA=∠B=90°,∠CAB=∠FAE 。

∴△AEF ∽△ABC ,
BC EF
AB AE =。

∵AB=4,BC=6,DE=EF=4,∴644
=
AE ,AE=38,∴BE=AB-AE=4-38=34
(2)Rt △AEF ≌Rt △FBA ,在Rt △AEF 和Rt △FBA 中,EF=BA ,AF=FA ,∠B=∠E=90°
∴Rt △AEF ≌Rt △FB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