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识字8 人之初 优秀教案

识字8 人之初 优秀教案

8《人之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熟字加减等办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

会写“远、近”等7个字,重点写好“之、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运用熟字加减等办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

会“远、近”等7个字,重点写好“之、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千古一奇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字经》,看看自己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中的一样?
2.相关链接:《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
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练一练,巩固学生字音的识记情况;
3.认识多音字,掌握不同读音所对应的不同含义;
4.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
5.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
6.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7.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之:主笔是平捺,要写得舒展。

横撇的角度要小,平捺紧接着横撇写。

近: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

远: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

义: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

点在撇、捺交叉点偏左的位置。

8.练一练,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能够正确书写。

四、指导朗读
1.自由读一读课文;
2.朗读指导:三字经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我们在读正确、流
利的基础上,试着拍手读,读出节奏。

文中出现了7个“不”字,在朗读时要注意变调读:后面的字是第四声时,读第二声;后面的字是其他声调时,都读第四声。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初读课文后,我感受到了从小要用功学习、刻苦磨炼。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复习导入:用摘苹果的方法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二、品读释疑
1.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环境不一样,性情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想一想:从第一小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示例:这一小节告诉我们,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我们成为有用之材。

(4)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①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②这句话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的意思相近,告诉我们从小就应该努
力学习。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不打磨玉,它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6)选一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 A )的重要性。

A.学习
B.游戏
C.运动
(7)练一练,掌握课文内容。

2.主题延伸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产,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试着背一背。

示例: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三、本课小结
1.课文主旨
《人之初》一文通过琅琅上口的三字经,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从小用功学习、刻苦磨炼,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本课小结:本文识字内容选自《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

通过体会其含义,使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三字经》(节选)。

五、作业布置
把今天学到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

并说一说,你收获了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