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

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森林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重点城市群

覆盖率达到19%左右,森林蓄积量增加3.3亿立方米,草原生态持续 恶化势头得到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 消耗(不含西藏自治区)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 少,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4.5%,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5% ,氨氮排放量减少6.8%,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3.4%。
●甘肃省、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示范区 ●扩大内陆开放:重庆两江新区;兰州新区;天府新 区。。。。。。 ●加快沿边开放:新疆——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广西—— 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云南——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拓展材料:2000-2010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的推进西部大开发 政策措施
1999年6月,江泽民提出“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 会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0月,国家“十五”计划建议提出“实施西 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按西部、 中部和东部地区次序对各地区发展作出总体安排,扭转“七五”计划中按东、中、西 部梯度推进的思想。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00年10月) ● 《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0年10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2004年3月) ●《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西部开发办, 2006年5月) ●国务院批准重庆、成都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6月) ●《国务院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2009年8月 ) ●《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 2009年1月) ●国务院先后发布支持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省藏区,广西、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发 展的意见. ●国务院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2010年7月)



呼包银榆地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农畜 产品加工基地、新材料和原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 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兰西格地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盐化工、石化 、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区域性新材料 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天山北坡地区: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 放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综合性能 源资源生产及供应基地,现代化农牧业示范基地,西 北地区重要国际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对外合作加工 基地。


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45%。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以 上。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贫困人口显著减 少。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社会管理能力 明显加强,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严格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 点、稳步推进,坚持一手抓重点经济区培育壮大,一手抓老少边穷地 区脱贫致富;一手抓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一手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有序有力有效推进西部大开发。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明显下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 提升。 第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资 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吸纳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 数提高到0.53。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 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九年义务教育 巩固率达到90%以上。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 分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重点经济区



成渝地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 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科 技教育、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南 地区科技创新基地。 关中—天水地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 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中心和综合交 通枢纽,西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全国重要的 历史文化基地。 北部湾地区:我国面向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 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 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 流中心,重要的临海石化、钢铁基地。

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1.西部大开发 2.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3.中部地区崛起 4.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5.扶持四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
国家“十二五 ”规划纲要
(2011-03-14,全 国人大会议) 十六篇六十二章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第一节)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第二节)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第三节)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第四节) ●加大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 持力度(第五节)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一节) ●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第二节) ●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第三节) ●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第四节)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第一节) ●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转为城镇居民(第二节)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第三节)
◆近年制定出台的西部大开发及经济区、经济带规划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 《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
◆近年制定出台的推动西部省区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
《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若干意见》 《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 《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 《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 (2012-11-08)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改革开放的目标 ……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健全国土空间开发、 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 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 全国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 ……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 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 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 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 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滇中地区: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 通枢纽,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 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商贸物流基地和 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黔中地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 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烟草工业基地、绿色食 品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宁夏沿黄地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 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解 读

国务院2012年2月颁布实施。十二章五十八节。
主要目标

,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经济增速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资源有效利用
内基本建成2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铁路 营业里程新增1.5万公里。


1.推进西部大开发
●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 战略,国家能源、战略性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特色农 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科技教育与自我发展能力。 (西电东输、西气东输) ●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西三角”

●重点经济区 / 经济增长极: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 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 沿黄、天山北坡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2012.2)提出西部布局五个新区:重庆两 江新区、甘肃兰州新区、陕西西咸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贵州贵安新区。


陕西西咸新区。战略定位: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 四川天府新区。战略定位:西部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贵州贵安新区。战略定位: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重点沿边开放区
◆近年制定出台的推动西部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举措

组织编制了《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 支持广西桂东、重庆沿江、宁夏银川、晋陕豫黄河金三角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

重庆两江新区(2010-06-18):战略定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 行区;中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 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甘肃兰州新区(2012.8.20)。战略定位:西部的重要的增长极;国家重要的 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规划面积 806平方公里,中心发展区占246平方公里。


藏中南地区:全国重要的农林畜产品生产加工 、藏药产业、旅游、文化和矿产资源基地,水电后备 基地。 陕甘宁革命老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现 代旱作农业示范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 重点红色旅游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