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决策。
是对区域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关键性决策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区域发展战略属国家和地区最高层次的规划和高层次的宏观决策。
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l0年以上)、系统性(六大要素)、稳定性、政策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层次性(多个层次,整体战略和子战略)的特征。
区域发展战略的特征:全局性、客观性、长远性、系统性(区域是一个巨系统、区域发展战略包括六大战略要素,也是一个系统)、稳定性(不能随意变动)、政策性(带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层次性(区域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整体战略和分地区、分行业、分部门的子战略,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总体发展战略、部门发展战略和地区发展战略。
总体发展战略是指区域整体的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六大战略要素。
部门发展战略是指区域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部门的发展战略。
地区发展战略是指区域的次一级区域的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衔接。
总体发展战略要注意处理好与上一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与平行区域、本区域内发展战略的关系。
部门发展战略具有专业性、从属性、交叉性、同步性。
地区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衔接。
区域发展战略的分类: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和空间开发战略两大部分。
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部门、行业发展战略等内容。
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目标、各产业的比例和发展方向作为谋划重点。
部门发展战略主要是明确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政策。
空间开发战略是对区域发展经济战略目标和重点在具体区域的空间安排,以构建合理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空间开发战略的重点内容是确定开发方式,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出区域开发的策略和措施,制定区域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
区域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六大战略要素):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措施。
、①战略方针(又称为战略思想,区域发展战略的总纲):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的依据,是实现战略目标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定区域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对战略的高度理论概括。
②战略目标(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区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预期达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也是一定时期的总任务和总方向。
按时限可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目标(经济总量. 经济效率. 经济结构指标)、社会效益目标(人口. 科技进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指标)、生态效益目标(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指标)、建设目标(空间结构.空间规模.环境质量指标)③战略重点: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而又有发展优势或需要特别加强的部门、环节、要素或区域。
战略重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战略重点的选择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农业、交通、能源、教育)、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部门、关键产业。
④战略步骤:是区域发展战略分步实施的日程安排,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解,是分阶段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步骤。
⑤战略布局:是从空间上安排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战略布局模式主要包括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
⑥战略措施: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是战略目标、战略方针的进一步具体化过程。
区域发展战略措施通常包括实施战略的组织机构,投资、税收、就业、产业、技术、能源、环境、对外贸易等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
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战略方针是区域发展战略的总纲,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的依据;战略目标是战略方针的具体化和量化,它又决定着战略重点、步骤、布局和措施;战略重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战略步骤是从时间上安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战略布局从空间上安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战略措施是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保证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布局的实施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区域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超前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制定区域发展的步骤:(1)区域发展条件评估:作为制定战略的基本依据。
自然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社会、经济资源的分析及评价。
区域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的分析与评价。
区域环境容量分析与评价。
(2)区域的时空定位:空间定位(根据区域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本区域在高层次区域或同一层次区域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功能以及在地域分工中所能起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
时间定位(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之上确定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经济结构调整和近期战略重点)。
(3)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包括总体环境和产业环境两大方面。
总体环境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区域周边环境。
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发展机遇、包括来自区域外部的竞争和威胁。
(4)确定六大战略要素:战略方针、战略目标体系、战略重点(重点产业、重点地区)、战略步骤(分步走的阶段和目标)、战略布局、战略措施。
(5)选择与确定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包括总体战略模式(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出口替代、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空间战略模式(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梯度推移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方针:又称为战略思想。
它是发展战略的总纲,是实现战略目标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定区域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对战略的高度理论概括。
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的依据。
区域发展战略中战略重点选择的内容:(1)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包括优势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开发、新技术的应用等;(2)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或发展中的先行部门。
农业、能源、教育、交通常被列为区域发展的重点;(3)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指区域发展要解决的制约因素、应突出解决的矛盾;(4)区域发展中的关键部门、关键产业(战略产业)、关键地区、关键环节。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战略是规划的基础和灵魂,规划是战略的延续、细化、发展和落实。
战略是规划的基础,应当先制定战略,再制定规划。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总体规划↓区域专项规划-区域分区规划区域专项规划-人口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工业布局、农业布局、旅游业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区域分区规划-功能子区规划(开发区规划、旅游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城区规划、交通枢纽区规划……….)、行政子区规划区域规划的基本特性:战略性、区域性、综合性。
区域规划的内容: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及重大项目建议。
区域政策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实施区域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和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我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的指导方针,大体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地区协调发展的转变。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的演变的三个阶段[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1949~1978年、1979~1991年和1992年以后1. 1949~1978年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109:这一阶段,基本上受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均衡发展、均衡布局、缩小差距是其基本特征。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当时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主要侧重在国家投资和重点项目的布局方面。
(1)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片面追求区域均衡发展目标,过度强调生产力的均衡布局和缩小地区差别,主张国家投资布局应以落后地区为重点,有时甚至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投入上采取撒胡椒面式的地区平均主义做法。
在这种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和支配下,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曾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向西推进(一五计划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
均衡发展形成并长期存在,有其客观和主观、国际和国内等多方面的原因:①建国初期生产力分布极端不合理。
建国初期,生产力分布畸形,工业偏集于东部沿海,广大的西南、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工业。
因此,国家希望尽快改变生产力分布极端不合理的状况。
同时,从合理配置生产力的角度看,也需要有重点地逐步发展内地工业,推进内地工业化的进程,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
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110。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纠集一些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
在这种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当时我国的工业项目布局和厂址选择较多地考虑国防和安全的需要。
“一五”时期新建工业企业大部分布局在战略后方地区。
1964年,中苏关系极度紧张,我国面临来自北方和南方两方面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对国际形势和战争危险估计严重,提出了加快三线战略后方建设、积极备战。
我国第三和第四两个五年计划生产建设,转向重点建设“三线”地区。
③原苏联生产配置理论影响,加上对均衡发展的机械、教条式理解,导致均衡发展战略在我国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2)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布局政策111-113①生产力布局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开始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建设。
提出了有计划地、均衡地在全国布置工业的指导方针,把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开发提上了重要日程。
②“大跃进”时期的均衡布局和地方经济体系112:“一五”时期,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着忽视沿海工业发展的倾向。
针对这种倾向,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强调要兼顾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发展。
为此,“二五”计划提出要充分利用和适当加强沿海老工业基地。
然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打乱了这一部署。
当时设想,主要依靠地方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生产“大跃进”。
这一时期,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方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期望在全国实现工业的均衡分布。
二是期望各大协作区和各省区均能各自建立比较独立和完整的经济体系。
各地掀起了大办工业的群众运动。
各地区不管有无资源条件和实际可能,都追求本地区工业自成体系,大中小项目遍地开花。
③“三线建设”时期(“三五”、“四五”)的第二次大规模西进:当时,中央根据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
“一线”地处战略前沿,“三线”地区为全国的战略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