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BV_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HBV_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HCV相关l生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下文简述为《专
antiviral therapy to treat hepatitis B/C Expert Panel
consensus
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应用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进
virus-related hepatocellular阻rcinoma
518例术后予以NAs治疗(平均治疗时间1.45年),对照组 4051例未予NAs。经过随访观察,NAs组HCC复发率为
20.5%,对照组为43.碱妒<0.001);NAs组总体病死率为
10.6%,对照组为28.3%(尸<0.001)。该研究观察NAs组 6年HCC复发率为45.6%,对照组为54.6%护<0.001);
1111)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则为96.似、65.8%和36.戳,
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9%、66.7%和21.7%。提示高病毒载
应用于HBV相关性HCC的抗病毒药物有两类:芊扼7
素。【(IFN 0【)和核苷(酸)类似物(NAs)。 目前抗HBV治疗的NAs有:拉米夫定(LAM)、阿德 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rrv)和替比夫定(LdT)。替 诺福韦酯(TDF)新近已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CFDA)批准上市应用于抗HBV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 究(RCT)表明应用NAs可提高HBV相关性HCC患者的生 存率。Kcx:la等“”的HBV相关HCC小样本RCT研究提示 LAM治疗组平均Child-Pugh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尸= 0.023),累积生存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尸=0.02),但两组 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oda等“训还发现 39.3%的患者应用LAM期间出现耐药变异,因而建议应优 先选择强效高耐药屏障的药物。荟萃分析提示HBV相关性 HCC患者应用NAs可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Wong等例收 集到9个队列研究的551例患者,其中204例应用NAs。结 果发现NAs组HCC复发率(55%)低于对照组(58%)(尸=
DOI:10.3760/cma.j.issn.1007-3418.2014.05.00l
毒治疗将NSV/t忙V的复制抑制至最低水平,旨在减少Hoc
的复发,减少HSV,n-℃V的再激活。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生命 质量。延长生存期(1,A);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肝脏功能,减 少终末期肝病事件的发生,为Hoc的综合治疗创造条件(1,B)。 二、HBV/HCV相关性HCC的二级预防 HBV慢性感染是HCC发生的主要病原之一。台湾大样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4年5月第22卷第5期Chin

Hepatol,May 2014,V01.22,No.5
・32l・
・专家共识・
HBV/H CV相关性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组
【关键词l 肝细胞,
Expert
肝炎病毒,乙型; 治疗
on
肝炎病毒,丙型;
癌,
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交流,经多次修改补充,形成了《HBV/
组为23.妣(尸=0.2292)。Lo等[261RCT研究,将相同TNM
分期的HCC患者在切除术后随机分为IFN c【组和对照组,治 疗方案为IFN 0【一2b,10 MIU/m2,每周3次,疗程16周。5 年随访结束时,治疗组20"/,(8/40)的患者死亡或肝移植,对 照组为33%(13/40)}1、3、5年的生存率IFN c【组分别为 97%、79%和79%,对照组分别为85%、700/o和61%,两组问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但对于TNM分期IⅡ/ⅣA 患者,IFN o【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8%和68%, 对照组分别为68%、47%和24%,两组有统计学差异(尸=0.038)。 因此,HBV相关性HCC患者根治术后应用IFN 0【可降低 HCC的复发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量影响肝癌根治l生治疗后的复发,但不影响总体生存率。
IFN
0【对预防HCC根治性治疗后的复发有一定的作用。
Sun等[251 RCT研究选择HCC根治术后的患者,IFN 0【组治 疗18个月的复发率为36.4%'而对照组为49.2%护=0.0485); 停用IFN o【后随访18个月,IFN o【组复发率为32.9%,对照
0.04),OR为0.59(95%口0.35~0.97)}就总体病死率而言,
NAs组(38%)明显低于对照组(42%)∽<0.001),OR 为0.27(95%6"/0.14~0.50)。就抗病毒效果而言,NAs 组治疗1年时HBV DNA阴转率为87%~100"/o,治疗2年 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2%~73%。服用LAM患者出 现耐药的比例为14%~39"/,,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患者可加用 ADV或换用ETv予以控制。Wu等Ⅲ12012年报告了HBV 相关性HCC根治术后NAs应用的大样本队列研究。研究组 收集了2003年至2010年台湾地区诊断为HCC的100938例 患者,其中4569例HBV相关性HCC进行了根治术治疗,
ofAntiviral
一步完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慢陛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实施。 表1 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
描述 有证据认为特定诊断措施、治疗方法是有效的、 可行的、可获益的

TherapyforHepatocellular
Corresponding author:Ye
HBV
DNA高载量组(≥l旷拷贝/1111)的1、3、5年无瘤
选择治疗方案予以抗,一毒治疗是防治旧V/HCV相关性I-ICe
发生的重要的二级预防措藏(1,A)。 三、HBV相关性HCC患者抗病毒治疗
生存率分别为86.8%、41.2%和22.8%,累积总体生存率分 别为88.5%、64.3%和32.2%,而低载量组(<lO'拷贝/
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1,供国内专家讨论、修改和补充。
2013年1月在吴孟超院士和汤钊猷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 经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外科学分会肝脏学组、 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超声医学分会介入学组以及中国抗癌 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现名中 国临床肿瘤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等学组/专业委 员会(其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和器官移植学分 会肝移植学组又相继参加)的专家共同讨论,在《专家建议》
数据来自单个随机临床试验(RCT)或非随机研究
专家共识、病例报告或标准处置方案
HBV和(或)HCV持续感染是HCC发生、发展和复发 的重要危险因素,更是HC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因此降低
HBV/HCV复制水平是防治HBV/HCV相关陛HCC的关键
手段之一㈣。抑制病毒复制可减轻肝脏炎症活动、逆转肝纤 维化例,减少终末期肝病事件的发生,降低HCC的发生率, 有助于提高HBV/HCV相关性HC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推荐意见1:HBV/HCV相关性HoC患者应用抗病毒治 疗的总体目标是:在针对HCC的综合治疗基础上,通过抗病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2012zxl0002—016) 通信作者:叶胜龙,上海,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200032 Email:slye@shmu.edu.a1
本自然史研究显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CC发生率 为(403~470)/1矿L6,-7J。导致HBV相关性HCC发生的病 毒学因素有:HBV DNA水平、HBeAg持续阳性时间、病
Carcinoma.
Shenglong,Email:stye@shmu.edu.cn,
Liver Cancer Institute,Zhong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Z China
丛。
Carcinoma,
类一一一
[mr wor凼l
Sepatitis B virus;Hepatitis C virus;
HBV相关陛HCC复发的主要病毒学因素为高病毒载量
和HBeAg阳性127-凹1。有研究探讨了抗病毒治疗的综合作用。 Kim等[30l回顾了12年(1999年4月至2011年4月)1305 例HCC患者首选RFA治疗的效果,该组患者共有1502个 病灶,病灶平均大小为2.2cm(0.5~4.9 cm),其中206例 经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1 077例(82.5%)患者有肝硬 化背景,912例(69.6%)为HBV感染者,233例(17.8%) 为HCV感染者。1305例患者中1283例完成RFA并存活30 d以上,其中795例(62.0%)出现复发。复发者中原病灶进
6年总体病死率NAs组为29.0%,对照组为42.戳∽<
0.001)。Cox回ຫໍສະໝຸດ 分析提示NAs应用是降低HCC复发的独
立影响因素(HR,0.67195%凹,0.55~0.81;尸<0.001)。
Li等∞1病例对照研究HBV相关性HCC根治术后予以NAs 治疗观察残肝体积,术后6个月NAs组(43例)残肝体积 增量为(78.0±加.1)cm3//m2,对照组(36例)为(35.8± 56.0)cm3/m2 p=0.009),提示应用NAs有助于残肝体积增 加,提高序贯治疗的耐受性,改善总体预后。Jang等删将经 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 给予LAM治疗。结果发现对照组(37例)有11例(29.7%) 术后出现HBV活跃复制导致的肝脏炎症反应,而LAM组(36 例)仅有1例(2.8%)出现肝炎活动∽=O.002)。该研究认 为LAM可降低患者因TACE后炎症反应诱发肝衰竭的风险。 Xia等㈣的研究表明对小肝癌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后,

可行性/有效陛
目前证据不倾向支持诊断评估、治疗方案的 可行性/有效性 有证据认为特定诊断措施、治疗方法是无效的且不可 获益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害的 水平 数据来自多个随饥临床试验(RCT)或荟萃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