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的输入途径
1.肠内营养输入途径主要取决于病人胃肠道解剖的连续性、功能的完整性、肠内营养实施的预计时间、有无误吸可能等因素。
常用的途径有口服、鼻胃管、鼻肠管、胃造口、空肠造口等多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鼻胃管和空肠造口。
2.口服与管饲的区别在于管饲可以保证营养液的均匀输注,充分发挥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口服对胃肠道功能的要求较高,只适合于能口服摄食、但摄入量不足者。
3.最常用的管饲途径是鼻饲管,管端可置于胃、十二指肠或空肠等处。
主要用于短期病人(一般短于4周),优点是并发症少,价格低廉,容易放置。
此法也可作为长期病人的临时措施。
对于营养支持时间需超过30天或胃十二指肠远端有梗阻而无法置管者,则采用空肠造口术。
4.鼻胃管喂养的优点在于胃的容积大,对营养液的渗透压不敏感,适用于胃肠道连续性完整的病人。
缺点是有反流与误吸的危险。
而且经鼻放置导管可导致鼻咽部溃疡,鼻中隔坏死、鼻窦炎、耳炎、声嘶以及声带麻痹等并发症。
聚氨酯或硅胶树酯制成的细芯导管(型号从5F到12F)比较光滑、柔软、富有弹性,可以增加病人舒适度、减少组织压迫坏死的风险,能保证鼻饲管的长期应用,尤其适于家庭肠内营养病人.从鼻尖到耳垂再到剑突的距离即为喂养管到达胃部的长度,一般为55cm,再进30cm则表示可能已进入十二指肠(但需予证实)。
5.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是指导管尖端位于十二指肠或空肠,主要适用于胃或十二指肠连续性不完整(胃瘘、幽门不全性梗阻、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等)和胃或十二指肠动力障碍的病人。
此法可基本避免营养液的反流或误吸。
6.置管操作可以在病人床旁进行,也可在内镜或X线辅助下进行。
床旁放置肠内营养管可以先放鼻胃管,然后让其自行蠕动进入小肠。
置管前给予胃动力药有一定帮助。
导管位置可通过注射空气后听诊、抽取胃液或肠液、X线透视等方式加以确认。
内镜或X线辅助下放置鼻肠管的成功率可达85%~95%。
7.经胃造口管喂饲肠内营养避免了鼻腔刺激,而且可用于胃肠减压、pH监测、给药等。
胃造口可采取手术(剖腹探查术或腹腔镜手术)或非手术方式。
经皮胃镜下胃造口术-PEG无需全麻,创伤小,术后可立即灌食,可置管数月至数年,满足长期喂养的需求。
8.空肠造口可以在剖腹手术时实施,包括空肠穿刺插管造口或空肠切开插管造口,也可以直接在内镜下进行。
优点在于可避免反流与误吸,并可同时实行胃肠减压,因此尤其适用于十二指肠或胰腺疾病者,以及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病人。
为充分利用小肠功能并减少腹泻,插管部位以距屈氏韧带15~20cm为宜。
如病人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使用配套的穿刺设备。
胃肠道切开置管因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穿孔、出血、局部感染、肠梗阻、肠壁坏死及肠瘘等,现已不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