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逻辑学第一讲 概念

法律逻辑学第一讲 概念


4、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法律工作的意义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衡量概念是否明确的尺度。 2、法律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明确,是对法律和其他法律文 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逻辑要求。 3、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有效地展开论辩。
案例:被告人在18岁生日那天在一家饭馆宴请几位同学、 朋友。席间他们因与邻桌争两把椅子而与对方吃饭的三人 大打出手,被告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当场将一名青年刺 死。检察院在起诉书中称这名被告人已满18周岁,应依法 承担全部刑事责任。人民法院在审理此案中,对被告人是 否已满18周岁,能否适用死刑产生争议。

“法院”的内涵,就是“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 “法院”的外延,在我国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 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 和各专门人民法院。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质的方面,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 什么样的;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量的方面,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 哪些。
97刑法: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 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侵犯财产罪的外延
79刑法: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敲诈勒索罪和 故意毁坏财物罪
97刑法:增设了聚众哄抢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 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 取消了惯窃罪与惯骗罪
三、掌握学习逻辑技巧和方法
四、多做练习、多实践
第二章 概 念
第一节 概念概述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第三节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第五节 法律概念
第一节 概念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1、对象与属性 对象(object ):各种有形物和无形物,即各种物质现
所有的S都是P
如果p,那么q
第二节 逻辑学的发展简史
逻辑学的发源地有三个: 古代中国、印度和希腊
一、古希腊逻辑学
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 322)在历史上建立了第 一个初级的演绎推理系统。
亚里士多德主要研究的内容: 1、研究了关于概念和判断的理论以及直言判断和模态命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逻辑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逻辑学与司法工作 第四节 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方法
第一节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逻辑”是一个外来词汇,它是英文Logic的音译,而英
文Logic又源于希腊文λ σ γ ο s(逻各斯),其原意是指
“所有„„都是„„”是不变的部分,是这类命题所共同 具有的,是“S”和“P”所表示的各不相同的具体思维内 容间共同的联系方式。
(4)如果某甲是案犯,那么他有作案时间,某甲是案犯; 所以,他有作案时间。
(5)如果他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那么他应当承担赔偿
责任;他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所以,他应当承担赔偿责 任。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重研究的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和一般规律。
法律逻辑(legal logic):适用法律的逻辑,即法官将
一般法律规定适用于个案,以论证裁决结论之所以合法、
正当、合理的方法论和智力手段。法律逻辑关注的核心是 法律推理问题。
第四节 学习法律逻辑的方法
一、重点掌握推理和论证知识
二、要培养用符号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建立了谓词演算系统。
罗素和怀特海在《数学原理》中总结了前人的成果,使数 理逻辑成为一个新学科。
逻辑学三项划时代的重大成果
1931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尔提出了不完全性定理,它证明 了包括数论在内的一致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全的,提出了
形式系统的局限性。
1933年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建立了逻辑语义学,在其 理论中,区分了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确立了真谓词的逻辑 原则。 1937年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图灵建立了“图灵机理 论”,第一次为人类提出了计算机应用的理想模型,标志 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通称
概念的含义。
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指的事物对象的总和。

“法律”的内涵:就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 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一特有属性 是“法律”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法律”的外延,就是指宪法、刑法、民法、经济 法„„古今中外一切法律。

“抢夺罪”的内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 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灵活性——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 们认识的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灵活性——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 认识的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受贿罪”的内涵 79刑法: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的行为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名”——概念
“辞”——判断
“故”——推理
在人们的思维和论证过程中,概念是用来反映事物的,
命题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推理是用来推导事物的。
第三节 法律逻辑学与司法工作
一、逻辑推理在司法工作中的作用

逻辑学对于法学,特别是对于定罪的意义是不容置疑
的。大概社会生活的任何领域都不会像在法定领域那样,
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 “逻辑” 常见的四种含义:
1、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例如:“捣蛋,失败,再捣蛋,再失败,直至灭亡——这 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例如:“侵略者奉行的是强盗逻辑”
3、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例如: “写文章要讲逻辑” , “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
当,推理要合乎逻辑。”
4、指逻辑学这门科学。 例如:“大学生要学点逻辑”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1、思维
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思维内容是思维对象及其属性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逻辑科 学。
逻辑学在印度成为“因明”
“因”——推理的依据
“明”——通常所说的学说
主要代表著作: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的 《因明如正理论》
三、古中国逻辑学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也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逻辑学说。 《墨经》是中国逻辑理论的代表著作

以犯罪为例:
(1)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2)何时、何地、何种方法、出于何种动机

概念是人们在尽可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属性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等逻辑方法,逐步舍弃事物 的非特有属性,只从全部属性中抽出事物的特有属性进行 反映,经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传统逻辑的发展——西方逻辑学早期状况
英国哲学家培根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了实验科学方法,奠定 了归纳逻辑的基础并使之蓬勃发展。其著作《新工具》主 要内容: 1、提出了整理、分析、比较等科学归纳的“三表法” : “本质和具有表” 、“差异表” 、“程度表”或“比较 表”。 2、提出了确定现象因果联系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归纳推 理的理论体系。
由于违背逻辑规律,造成不正确的推理,导致虚假的结论 而引起如此重大的危害。推理的逻辑性,在侦查和审理案 件时严格遵守正确的思维规律——对于每一个法律工作者 是基本的不可缺少的要求。
——德里亚夫采夫(苏)
二、普通逻辑与法律逻辑
普通逻辑(common logic):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降直 至19世纪的西方传统逻辑,包括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侧
逻辑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即在逻辑形式
中可以表示任一具体内容的部分,变项不论代入何种具体内 容,都不会改变其逻辑形式。
(1)所有公民都是民事权利的主体。 (2)所有金属都是导电体。
(3)所有商品都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三个命题有共同的逻辑形式:所有S都是P
其中“S”和“P”是可变的部分,可以用任何具体的词项 去代换它们;
象和意识现象。
属性(attribute):对象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和关系。
2、特有属性 特有属性(distinctive attribute):一对象独有而他对 象不具有的某种属性,亦称“本质属性”。它对一事物之 所以成为该事物起决定性作用。 非特有属性:就是对该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由此可见: 思维形式的结构是撇开思维具体内容的一种抽象,
本身无所谓真假
逻辑学对思维形式结构的考察,是从它所表现的思维 内容的真假关系方面来进行的。思维的形式结构本身无所 谓真假,但同一思维的形式结构在不同的具体思想内容的 代入下,就会形成有真有假的具体思想。至于这些具体思
想,事实上是否符合客观事物情况,逻辑学并不能解决,
还要借助于其他学科。
3、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性
有一类思维形式结构在任意代入下都表达真实的思想 内容,这类思维形式结构,称为逻辑规律 所有的S都是S P或者非P 另一类思维形式结构在任意代入下都表达虚假的思想 内容,这类思维形式结构,称为逻辑矛盾
有的S不是S

P并且非P
还有一类思维形式结构在有的代入下都表达真实的思 想内容,在有的代入下都表达虚假的思想内容
思维形态是表现或反映思维内容的结构方式,有概念、判
断和推理三种基本类型。
思维总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自然语言“如果天气好,那么我们就去爬山。”
人工语言“p→q”表示。
2、思维的形式结构
思维的形式结构就是指:不同的思维内容中所共同具
有的结构方式。它由逻辑常项和变项组成的。 逻辑常项是指思维形式中不变的部分,也就是说,在 同一种逻辑形式中都存在的部分,它是区分不同种类的思维 形式结构的唯一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