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2000年8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 ug.2000 第25卷第4期 Journal of Hebei U niversity(P 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 Vo l.25N o.4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赵 君(汉中师范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 要:对教育界和经济界出现的所谓主张 高等教育要市场化 ,要以完全的市场方式配置高教资源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并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阐释了高等教育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提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模式应当是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相结合的混合配置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方式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0)04-0031-04一段时间以来,在教育界和经济界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 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 的大讨论。

在此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有失偏颇、令人不安的观点和看法。

诸如:主张 高等教育市场化 ,要将高等教育全面推向市场,以完全的市场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政府无须再对其进行投资,大学执行全额收费制等。

持此种观点者,究其根本,是没有真正认清高教产品的性质,从而也就无法把握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合理地配置高教资源。

笔者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试分析高教产品性质和高教资源的层次、特点,从而选择出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一、产品的性质根据公共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公共产品系由政府向全民提供的、为全社会共同享有的,而不能为任何一个成员单独享有的产品或服务。

如国防、义务教育等。

私人产品是指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给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的商品或服务。

如个人生活消费品等。

若对两者进行区分,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消费上和利益上的排他性,是否存在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

所谓排他性是指具有在使用和消费上的独占权。

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是指当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物品时,给社会或他人带来了利益,但其自身却不能从中得到足够收益的情况。

公共产品供全社会消费,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有,因而不具有排他性。

如义务教育保护全体适龄儿童共同享有的学习权利。

而私人产品在消费和利益上具有排他性。

当某人从市场购得某种物品后,就排除了其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也不会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除了上述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可称为准公共产品(或称混合产品)。

它是由某一社会团体(如某一集体组织、某一基金会等)提供的既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一定私人产品属性的产品或服务。

一方面,它具有私人产品消费上的排他性,在供给上可以实行排除,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又具有产品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利益,可以使全社会共同享受,而不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

二、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依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教育属于收稿日期:2000-05-12作者简介:赵君(1971 ),女,陕西汉中市人,汉中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

31第三产业。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亦属于第三产业,从事高教产品的生产。

高教产品这里不是指大学毕业生本身或高校其他产品,而是特指大学生在消费高教资源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它又称为教育服务。

那它究竟是何种性质的产品呢?这须分析它是否具有高等教育消费上和利益上的排他性,是否具有高等教育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

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在当前教育资源及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国家不能通过强力向每个适龄青年无偿提供。

严格的普通高校入学考试制度及限量制定的招生计划决定了只能选拔一部分学生享受到高等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入校时,必须支付一定数额的学费,否则,仍无法享受高等教育机会和资源。

所以说,高等教育在消费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提出 人力资本理论 ,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并从中获益时,全社会和其他人也可以从中受益。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愈多,带给全社会的利益就愈广泛。

所以说,高等教育产品又具有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产品既不属于纯公共产品,也不属于纯私人产品,而是属于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层次、特点所谓资源配置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稀缺资源或有限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在不同使用方向之间(如产业、地区及企业之间)的分配。

资源配置分为两个层次,较高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产业、地区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在如何使每种资源能够有效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向或使用方面。

较低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方向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地区或产业体系内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与最优性体现在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生产处于最佳的生产可能性边缘上,让资源尽可能发挥其可能大的作用。

(厉以宁: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资源配置的这两个层面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高等教育资源是指确保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有效运行而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校名等隐性资源。

根据厉以宁先生对资源配置两个层次的论述,可以分析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即宏观配置层次和微观配置层次。

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些总体资源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部门、单位之间进行有效的分配,以使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且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部门、机构。

微观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通常是指在高校内部资源总量分配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合理组织、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以期最大限度获得质高、量多的科研成果和专业人才。

教育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是我们考虑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本因素。

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两个层次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不同。

宏观层次资源配置的目标主要是使总体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使之流向最适宜、最需要的区域和高校,它追求高教资源投入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微观层次资源配置的目标主要是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率,使一定的投入能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人才。

另一方面,这两个层次的教育资源配置获得实现的途径不同。

宏观层次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实现,通常是通过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布局、调控高等教育市场、拓宽教育投资渠道等来达到。

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通常是在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高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调整学科结构,提高管理效能,更新教育内容,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这两个层次的配置也会相互影响和制约。

由于高教总体资源一定,宏观上的教育资源分配必然会影响到每所高校的具体利益。

如果出现分配不公,势必会降低高校的资源利用效率;32如果资源大量地流向规模小、效率低的高校,亦会使教育资源因低效而浪费。

如果高校通过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提高办学规模效益等途径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那么将会利于增加高等教育的资源总量,从而将有助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和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都日益旺盛,与原本就短缺的高教资源之间产生较大的缺口,使高教资源愈加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

因而,能否大力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浪费和损失,成为当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这个问题的满意解决则有赖于选择合理、有效的高教资源配置方式。

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及其选择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公共产品和服务一般由政府通过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来进行分配。

私人产品则一般通过市场力量来进行分配。

若使市场配置资源达到最优,一个条件便是经济当事人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对他人的福利不会产生影响。

但是这种假设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却不能成立。

由于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外部性,提供它对社会和他人都有广泛的益处,而提供者却付出多、收益少,无利可图,因此,在市场上很少有人愿意提供。

市场机制也就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所以,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政府以税收方式迫使使用者付费。

由政府配置资源和由市场配置资源表现在经济运行形态上,分别是资源配置的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在现实中,一般罕有纯粹的计划方式或纯粹的市场方式,多为两者兼有的混合方式,即便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亦不只存在市场方式。

回顾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完全的计划经济方式配置教育资源,虽然在宏观层次上有利于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利用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协调高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重要的部门和高校,但由于国家垄断高教产业,实行政府单一办学制,以及计划方式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和主观性,即在配置资源时,缺乏对市场信号的灵敏反应,存在人为主观认识、臆断,导致了种种弊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高教办学投资体制上,政府统包了高等教育产品的全部生产费用,导致了投资渠道单一,不利于私人、集团、社会基金等对教育的投入。

二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无法满足社会、部门、市场等各个层次对新专业、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以及对合格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三是由于在资源分配上,实行条块分割, 均等 划拨, 吃不饱也饿不死 ,缺乏资源利用压力、动力,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办学效率低下等现象。

四是在招生,就业体制上,实行 统一招生,统一分配 ,学校无办学权,学生无择业权,导致学校缺乏办学、发展的积极性,学生缺乏求学、择业的积极性。

由上述可见,以完全的计划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在诸多方面尤其在微观层面是低效的,不公平的。

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和迈进,高教系统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

国家鼓励私人捐资建校、多层次办学;逐步打破 统包分配 ,实行 双向选择 等。

市场机制的引入,扩展了教育投资的渠道,调动了学校办学、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效益。

但是,放大计划方式配置导致的种种弊端,而走向对市场方式配置的迷信,认为要将高等教育全面推向市场,以完全的市场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也是不可取的。

采用市场方式配置教育资源,其长处是能够通过灵敏的高教市场信号所反应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未来供求需求的预测,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向进行及时的调整,使有限资源得以优化利用;或是利用市场手段,盘活教育资源存量,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但是,市场方式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一方面,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功利性,采取完全市场方式配置教育资源容易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并可能使教育的发展偏离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