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探究一

综合探究一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学习目标】 1、了解“华夏”、“中华民族”、“中国”这些词的来源与含义。

2、知道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历程。

3、理解清末“驱除鞑虏”的含义与重要历史意义。

4、探究“五族共和”的历史追求与具体含义。

一、自主先学,发现问题 (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预习书本,然后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记录在表格内。

(二)请同学们在前面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下列预习题。

1、是 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是 ,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

2、汉族的前身是 族。

人们 用 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3、 的说法把中国各族人民看做一个整体, “五族”在当时指 、 、 、 、 。

4、“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这段话是出现在 之后。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一词出现,这一词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于发展的重要时期。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八年级所学,来感受“多元一体”。

1、举例说明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各举一例) 2、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3、穿越时空隧道,你来到北魏时期,亲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后情况,试举例说明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的变化。

(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民主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请同学们结合八年级所学,来探究什么是”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 1、同盟会革命纲领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2、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3、阅读书本P25梁启超和孙中山的言论,思考下面问题。

(1)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2)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4、阅读书本《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思考下面问题。

(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
(2)什么是民族统一?什么是领土统一?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本节课内容,了解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由来,那么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四、布置作业 作业本P13-14页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学习目标】
1、了解“华夏”、“中华民族”、“中国”这些词的来源与含义。

2、知道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历程。

3、理解清末“驱除鞑虏”的含义与重要历史意义。

4、探究“五族共和”的历史追求与具体含义。

一、自主先学,发现问题
(二)请同学们在前面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下列预习题。

1、是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是,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

2、汉族的前身是族。

人们用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3、的说法把中国各族人民看做一个整体,“五族”在当时指、、、、。

4、“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这段话是出现在之后。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一词出现,这一词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1、梁启超、辛亥革命
2、华夏、从多元走向一体
3、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
4、甲午中日战争
5、各民族大融合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于发展的重要时期。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八年级所学,来感受“多元一体”。

1、举例说明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各举一例)
2、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3、穿越时空隧道,你来到北魏时期,亲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后情况,试举例说明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的变化。

(一)1、战:蒙恬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和:昭君出塞。

2、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人民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3、点拨:结合北魏孝文帝措施从语言、婚姻、服饰、姓名等方面谈。

(二)
1、2两题请参考教参p53
3、4两题请参考教参p54
四、课堂小结
和平友好、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等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P13-14页
教师二次备课内容
1、知识线
2、时间线
3、活动组织线
需展示的问题:
还需补充的内容: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