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产业

如何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产业

如何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产业,加速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我们站在现实的制高点,放眼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思索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的未来走向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国进口影片数量的增加与外资影院的出现将带来更大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领域的交流将更加广泛;观众观赏需求的多样化将对电影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国际化的电影市场,电影企业和电影产品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更加完备的电影产业体系与之匹配;这就要求,电影业必须要加快法制建设、加强电影资源管理、进出口管理、经营管理以及技术管理。

那么如何如何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产业,加速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呢,以下补充介个战略策略:一、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制度是一个企业充满活力的基础。

曾经成功推出国内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在1996年横空出世,在其首任总经理张和平的带领下,紫禁城影业公司推出一系列卖座影片。

张和平说:“紫禁城影业公司的成功源于一种适应市场新形势的新机制。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是一家国有股份制电影企业,由北京市文化局下属的北京市电影公司、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和北京市广电局下属的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参股组成。

正是这种现代企业形式下的“强强结合”,有利于科学的决策,同时能够把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

以资产为纽带的跨系统重组的形式,从体制到内容真正实现了电影业呼唤多年的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

股份制的新的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了优势互补的长处,从各个股东单位调集人才汇聚在一起进行电影策划、制片、发行一条龙的流水线作业,各个单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为“紫禁城”创业。

“紫禁城”的新体制更有利于发挥出面对市场对艺术产品进行“创作加运作”的优势。

各地的电影厂在去年都已完成改制,目前还面临着改制后如何突围出去的问题。

对于在机制上还没有完全走顺的地方电影厂,丹增认为,国家还是应该“扶上马,送一程”,对其进行资金和政策的配套扶持,不然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各地电影厂容易自生自灭。

二、开拓融资渠道在融资策略上,应努力培育资本市场,提高电影产业的公信力,吸纳更多不同行业资金进入电影行业,拓展融资渠道;也可吸纳国际资本,利用国外游资,促进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

对于中国电影业来说,尽管我国电影企业或中小电影企业投融资难,但是渠道和途径可以开发,通过学习,可以在电影投融资方面借鉴到很多东西。

三、在市场运作上,应引进一整套的国际惯例,在对市场进行研究后,探寻适宜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在探寻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时,应从横向沿着电影产业链的发展脉络,在注重相关产品逐级开发的过程中,将营销观念贯穿始终,以使电影产业在整合营销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发展。

具体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如:在制片策略上,应注重电影产品结构的类型化和多样化。

应特别注意娱乐片的拍摄,以开阔的文化视野,来寻找创作题材,尽量拍出具有国际性的影片来,如《黄河绝恋》、《洗澡》等,就试图通过一种国际化的商业运作方式来强化电影的全球性,使之走向国际电影市场。

关于电影的全球化与民族化的问题,我认为,无论是主旋律电影还是娱乐片,都应在广泛吸收融合世界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本着对本土生活的一种真诚和挚爱以及一种深刻的洞察和体验,来表现和诉说一种“东方主义”的精神和情怀。

如,中国三、四十年代最卖座的影片《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最好的例证。

香港电影以全球华人题材的娱乐片为主流,照样形成了与美国影片抗衡的局面。

这些都应值得业内人士仔细研究。

四、3D是电影未来2009年岁末,《阿凡达》3D飓风袭来,重塑电影工业。

“电影行业正受益于先进技术的发展,《阿凡达》通过最新的技术,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和展现的方式。

”鲍勃·皮萨诺如是说。

《阿凡达》全球破纪录吸金27亿美元,全世界都看了3D新技术带来的收益。

为此,韩国专门成立政府基金支持3D技术发展,一些保险公司也对3D电影启动了支持程序。

至今年3月初,国内影院的立体银幕已经增至1100块,并以每月30%的速度增长,到10月预计将至少有2000块。

数目如此之大,发展中国自己的3D影片产业已箭在弦上。

不过,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3D影片与国外相比,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创意和经验。

曾执导过《太极旗飘扬》等作品的韩国著名导演姜帝圭坚信“3D一定是电影的未来”,但他提醒,拍3D电影时仍然要从市场的反应来考虑,不能盲目拍摄。

“3D救不了烂片,讲好故事才是基础。

”这也是众多业内人士达成的一致共识。

五、培养、造就和云集一批能与国际接轨的具有综合实力的电影业各类人才“只要能够明智地运用各种资源,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那么人类就可以摆脱危机,而且几乎可以实事求是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建立未来世界。

”(罗马俱乐部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态度)目前电影产业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正是由于人才的不足,优秀人才的造就、整合不足所致。

中国的电影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急需组织类似于突击队式的团队,这一团队需要整合匹配一批具有良好素质和实战技能的各类优秀电影人才,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创新精神和团队整合作用,形成一种态势。

六、整合打造具有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电影企业集团,要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强强联合,包括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兼并联合与重组,实现电影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团化。

从对跨国企业竞争力的考察我们看到: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是由规模经济、技术优势、出口能力以及广告促销等多方面的优势共同构成的。

企业在兼并联合与重组中,不仅可逐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还可在面向全球市场时,实现价值链的重构与优化。

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并购为例,两种不同经济的重组融合必然加速新旧媒体合纵连横的脚步,强化整体竞争力和创造力。

因此,中国的电影企业在实行强强联合的优化与重组时,不仅应着力整合组建具有综合实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如,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等,以启动激活国内电影市场,形成竞争的格局;同时还应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影企业集团,民营企业也不例外。

应当把全国有实力的制片资源集中起来统筹安排,使其形成一种工业化的生产体系,构成一种流水线似的生产方式,即:将大规模的制作基地、完备的制片部门、衍生产品的开发部门、各类专业化的电影人才、懂市场善经营的营销管理人才、法律人才、以及所拥有的院线等,即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运作机体,分工缜密的人员体系,形成自己的整合威力,以使中国电影能有效地强化自身的创造力,从而有可能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的竞争,更好地寻求进入国际电影市场的最佳通道。

对于中小电影企业也应着力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发挥其各自灵活、新颖、专业化的特色,游刃有余地占领市场。

七、研究分析中国电影自己的观众群,创立中国自己的商业类型电影体系,打造中国电影的标准化产品中国的电影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就必须要研究市场,研究受众,要与全球华人的观赏心理和审美习惯对接,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创作标准。

还要尽快提高电影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电影产品标准化的直接标志就是类型电影的大量出现,如,香港的武打片、台湾的言情片、日韩的浪漫爱情片、好莱坞的西部片等,大规模的电影产业必须要有成批量的标准化产品,因此,电影创作者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和提炼创作素材,以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类型电影体系。

在发行策略上,应采取院线制和分账制的建构和操作,应形成多个发行集团化公司竞争的格局,这样由中国电影人操纵和控制的一个新的电影发行网,才有可能抵御外国影片的侵袭。

这就需电影发行人踩出两条路来:一是,到电影院去,组建现代化的放映群落;二是,到全国电影市场上去,组建新型的发行公司。

应将IMC整合营销的传播体系运用到发行营销的市场活动中,以实现电影企业所有传播活动的统筹策划,充分而完整地发挥电影企业的良好形象,以达到扩大影片销售,提高影片市场占有率,促进产业价值链多项利润回收的目的。

在影院经营上,应更好地谋求综合性影院的开发建设,引进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

在市场规范上,应在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同时,使电影企业向着集团化发展,以使电影市场在竞争中走向规范和有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及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已占据了当今世界95%以上文化市场份额的情势下,提出国家的应对策略应是:一方面鼓励文化企业投身市场;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逐步开放更多的市场领域,这样有利于提高电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之能尝试以各种方式、逐步地向国内外资本或企业开放。

国家还应以立法手段对市场进行规范。

政府的经济职能,不仅应对市场实行规范和监管,还应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的规则制定,以利于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并运用超市场手段扶持精品创作。

有学者提出,应打造电影市场的新平台。

而其中首要的要求就是专业化,然后是细分市场,最后是要能利用电影整合商业、资本、娱乐、传媒等资源,形成电影运作的现代化操作系统,其中的六大要素是:“目标、市场、计划、成本、利润、专业”。

在探寻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时,还应从纵向对电影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如,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电影市场模式,宏观管理模式等有所把握,因为它影响和制约着电影产业链的整体走向,它所营造出的政策、经济环境,将规范着电影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策略之六:全球化的趋势,要求电影产业必须加强与相关产业间的协作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经济纽带,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电影产业可以其规模化、系统化吸收众多相关产业的参与和支持,开发相当广泛的辐射领域,渗透拓展更大的市场,争取更多的商业机会。

如:影院音响器材的更新换代;电影广告业的拓展;电影旅游业的开发等。

电影企业应善于“寻找有特殊生存力的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从协作关系的核心开始,在不断增长的规模和范围中投资”,在对市场和空间的不断占领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结束语总之,面对当今世界电影发展的特点:1、高科技特别是数码技术在制片及影院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2、电影后产品开发越来越多样化,电影经济效益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3、电影制作的故事背景和表现手段越来越国际化;4、跨国影视集团的兼并与重组步伐加快,许多影视业务和制度在其机构方面都越来越全球化;5、跨国电影制作变得越来越普遍,电影产业化的实现路径变得越来越广阔开放。

因此,中国的电影业要具有竞争实力,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开放的视野去推动和发展。

电影的产业化,就是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产品系列化开发、现代化生产、社会化参与。

因此,中国的电影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