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体会-巴班斯基
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体会-巴班斯基
教学 效果
13
教学教育过程的规律与原则间的关系
顺 利 组 织 教 学 教 育 过 程 的 原 则
科学性原则 教学同生活联系原则 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 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教学效果巩固性原则
等等
以教 学过 程最 优化 原则 为指 导运 用好 前述 原则
来自教育 科学所提 示的有效 教学的规 律性,这 些规律性 表现在教 师的实际 工作之中
• 最优化原则的先进性在于它不 断地推动学校改进工作,又不 容许对学生和教师提出过分的、 不切实际的要求。
12
(四)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体系 教学教育过程的规律与原则的关系 规律性是指一定现象之间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重复的联系。 取得教学 效果的因 素和条件
两者之间 存在着某种 有规律的联系
19
• 该原则体现在教师制定课题和每堂课的 教学计划中。教师要规定课题中各个问 题的学习顺序,理论作业和实验室作业 的顺序,复习教材和检查教材掌握程度 的顺序。 • 该原则不仅应当体现于教师的活动中, 而且应当体现于学生本身的活动中,必 须培养学生具有合理规划学习活动的技 巧,编写逻辑严密的答案提纲、作文提 纲的技巧,以及做实验室作业的技巧。
20
原则4
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原则
因为在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已变成直
接的生产力。一切社会生活和人类活动都渗透 着科学的思想,只有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形成以真正的科学观点来 观察生活现象,才能合符规律地把共产主义建 设理解为有科学根据的过程。
全体教师都应当使学生深信,产生和社会
4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 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 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 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 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 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 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 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 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 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 5 育和劳动教育问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题讲座
一、巴班斯基的生平
巴班斯基(1927—1987),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 副院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学博士。 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 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 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 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 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 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 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 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 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 工作。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 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 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 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 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2
巴班斯基以自己忘我的劳动和卓有成效的工 作,获得“劳动红旗勋章”、“乌申斯基奖章”、 “克鲁普斯卡娅奖章”等。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 巴班斯基不仅培养了许多教育科学工作者,而且 从事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以总结“教学教 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而著称。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 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 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 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 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 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 百多部(篇),涉及教育科学的众多领域,有的 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关于教学过 程最优化的研究成果占了最大的比重,在教育界 有较大的影响。本书系巴班斯基1982年的新著, 3
生活需要引起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理论的发 展反过来为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可能性。
21
为实现这个原则,教师必须专门选择鲜明 的、令人信服的例子,以说明每一个主要 的科学概念、规律在工业、农业和社会生 活中的应用。在这方面非常重要的是从大 量可用的例子中,挑选出最普遍的,具有 综合技术意义的,从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 的角度来看最有远见的例子。 要大胆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例子,向他 们布置作业,要求他们把某个时候学到的 理论原理运用到周围生活中去,让他们在 课堂上举出自己的例子,补充教师的例证 等等。
析。
(三)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
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 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 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这条标 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 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 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 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
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 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 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 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 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 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 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 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 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 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 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 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 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18
原则3
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系统地、连续地、按一定逻辑
顺序来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内容的每一组成 部分同其它部分都必须有逻辑的联系;后面的内 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为掌握新的内容作 好准备。它要求教师必须从课题讲授顺序的若 干可行方案中,自觉地选出对该条件来说是最合 理的方案。从该原则引申出,必须选择课堂教学 基本环节——提问、学习新内容、复习、巩固等 最优结构。教学上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教学过 程中体现了系统性和连贯性,就能付出较少的时 间,获得较大效果。
22
பைடு நூலகம்
这个原则认为,教学与国民经 济中的生产劳动,与学生的社 会实践活动相联系是最重要的 这个原则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我们的日常生活对 学生的积极影响,而且要克服 可能产生的对正在形成的个性 的不良影响。 案例如下
23
活动与教学
例: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先生71年提出了“生存教育” 构想,目的是使学生不仅学到某一种实用技能,而且获得 谋生的能力。美国加州一公立学校的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题 为“银行业和汽车销售业”的系列活动: 活动一:参观当地一家银行 活动二:到汽车销售中心“购买”一辆小汽 活动三:起草一份有关购买小汽车的贷款合同 活动四:计算每月的贷款利息 活动五:写一台关于“银行业务与汽车销售业”的戏 活动六:制作“银行里典型的一日活动”的幻灯片 这一活动巧妙地将语文、数学、银行业、汽车销售业等 多方面的课程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很好地从 知到做到。“知言而不能行,谓之疾;此疾虽有天医,莫 能治也。”
10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 优化和局部最优化。 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 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 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 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 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解决 最优化任务。 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目标的一 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
11
• 教学最优化,要求教授(教师 的活动)最优化和学习(学生 的活动)最优化统一起来。
6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 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 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 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 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 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 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 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最优 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 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 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 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 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 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 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 7
16
• 规律2:如果教学内容能够完成所 规定的整个任务,如果它经过 严密科学地、系统地和连贯地 研究,并与周围生活密切相联 系,那么,教学的效率就合乎 规律地得到保证.由此规律产生 如下教学原则:
17
原则2
科学性原则
• 这个原则要求通过教学内容使学生 认识客 观的、科学的事实、概念、规则、理论, 要求教学尽最大可能阐明现代的科学成就, 并向学生介绍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这个原 则可以避免学生在叙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 象的本质方面受肤浅作风的毒害,免受迷信 和宗教信条的影响。 • 要最优地运用科学原则,必须使教学内容 接近于科学的前缘,与此同时,还应当使它处 于学生一定年龄阶段所能接受的水平.
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 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 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 的最大效果。 必须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 “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 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 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 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 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 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 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 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