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
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分析和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的计算,可将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即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部分。
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但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者有时还是互相交叉的。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
粗放型经济与集约型经济的区别是什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
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这种转变是渐进的,需要有一个过程,是全局性的,不排斥某些地区、城市、企业在某些条件下实行粗放型增长。
各地区和城市受其所处环境、市场条件、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就业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方式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不会步调一致。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1) 是否有利于持续、协调的经济增长;(2) 是否有利于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3) 是否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即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改善和第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而这关键取决于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可以改进产品、工程的设计,可以更新机器、设备,降低能耗,提高物资利用率,从而节约物化劳动的投入和使用。
同时,科技进步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或者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活劳动含量,节约活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此外,科技进步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值,提高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
因此,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前提。
当今业已实现经济集约化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都具有了较高的科技水平,并且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
例如,1956年,日本政府的《经济白皮书》提出了把发展科技作为经济集约化增长的重要战略方针。
1959—1979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达33854项,居世界第一位。
日本在引进西方技术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充分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
这正是日本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后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也迅速提高。
1955—1966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近10%,其中,56%源于设备更新、改造所实现的效率增长,44%则是由于采用新工艺、新产品所致。
经济增长方式使环境得到保护等。
第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而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
教育的内容要全面,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加强??经济增长方式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
从业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看,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它们的人口受教育程度都普遍较高。
据统计,当时,美国的小学、中学入学率为80%;德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入学率分别为69%、69%、6.1%;日本的这一数字分别为99%、86%、4.7%;新加坡分别为107%、55%、8%;韩国分别为108%、86%、38%。
正是这种发达的教育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保证了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顺利转变。
第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
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因而完善市场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是因为,市场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竞争的效果。
只有在合理的市场结构下,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
可见,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密切相关。
转变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维护中国经济安全、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经济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对原油需求大幅增加,世界石油价格大幅攀升并持续保持高位,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也使中国经济面临不稳定的发展环境。
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大,中国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的进口明显增多,中国经济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程度也在增大。
面对不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要实现中国经济安全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等的进口依赖。
近年来,中国出口增幅迅速提升,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对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容易造成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外贸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国际分工位置和产品附加值,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表现在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耗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效率不高、效益相对低下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且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大国,现实的国情不允许人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发展道路,否则能源、资源将加速枯竭,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健康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是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和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生产要素配置、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等基础环节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
第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科技进步可以改进产品、工程的设计,更新机器、设备,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还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
第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
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1年,GDP 就会增加9%。
从业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看,他们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第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
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有效的市场竞争。
只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经济发展路子.它曾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经济增长方式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早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在确定党和国家工怍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要求各项经济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甓路子。
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现九五"和2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资源配置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造成粗放经营的主要原因,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必须转变经济体制,要通过企业改革,产权改革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构造台理的微观基础,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加速市场化进程,建立利于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激励机制,是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不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2.技术进步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但是,决不能把技术进步与产品技术,工艺技术这些狭义的技术概念完全划等号.目前,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投资约束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首先要处理好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问题.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或扩建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再铺新摊子.必要的新建项目,包括引进项目,也要尽量提高技术起点,注意经济规模同时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通30过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减少浪费,使效益明显提高要把研究开发建到企业中占.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促使企业把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当作商业话动看待.并使之与经济分析,市场营销管理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落到实处.技术引进要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光引进不创新不行.要通过技术引进形成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永远跨不出技术追赶陷阱,摆脱不=广引进一一落后——再引进的局面归根结底,要使企业具有主动追求效率和主动刨新的动力.3.经济结构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并充满活力,就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重要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兼并破产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兼并破产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减人增效机制4.宏观调控与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由企业来实现,4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合理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体系,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主要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佩节经济运行和保持总量平衡,通过财政手段,金融政策,技术进步政策和投资倾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产业和企业竞争力要注重市场建没和行业管理,保证市场效率和公平引导企业走公平竞争的路子,形成市场对企业的刚性约束.要尽快建立台理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体制的转变要尽快解决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等不平等竞争问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主体.只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真正具有技术进步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动力和激励机制,经济增长方式才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