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
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 从1978年的27.9%经过“六五”时期逐渐增加接着开始下降到2014年只有9.2%, 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仍在45%左右摆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从1978年的 24.5%,到2014年上升到48.1%。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结构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0.7,到2014年下降为0.3,第三产 业0.13变为0.41,第二产业0.17变为0.29。
经济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主要是通过增加生 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 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促进传统的、旧的增 长方式向现代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集约型增长方式重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为此,需要 重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需要提高职工的劳动素质,需要推 进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1987年党提出 要将粗放经营 逐步转变为集
约经营
1995年党明确提出要实 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 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第1个历史性转变)
2003年胡锦涛提 出科学发展观, 注重经济发展方
式的转变
2006 年 , 对 外 政 策 调 整 , 抛弃以吸引外资为核心 的经济政策,过往二十 余年奉行的以“吸引外 资”为核心的粗放式的 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粗放型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 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 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 方式。
从碳排放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两个 方面: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碳排放总量一般指二氧化 碳排放量,强度则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 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这个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经济 增长方式: 绿色增长:指碳排放强度降低速度快于GDP增长的速度, 碳排放总量也随之下降。 棕色增长:碳排放强度降低的速度慢于GDP增长的速度, 但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碳排放量仍是上升。 黑色增长:碳排放强度与GDP增长速度同时增加。
要素 投入
数量 与质
量
增长 主体 功能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外延粗放型
内涵集约型 政府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需求 要素
市场 供求 因素
碳排放
投资拉动型 出口带动型 消费推动型 外需拉动型
内需驱动型
黑色增长型 棕色增长型 绿色增长型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资本密集型:指依靠需要较多资本投入的行业、部门, 如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来带动 经济的增长的方式。这些企业的特点:技术装备多、投 资量大、容纳劳动力较少、资金周转较慢、投资效果也 慢。凡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消耗比重大,而活劳动消耗 比重小的产品,一般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指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 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衡量的标 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 所占比重较大。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 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 技术密集型:指依靠那些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程度超 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 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 业等。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从中国经济总量和结构演变的数字特征来看,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 增长规律基本吻合,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入手 ,对伴随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深入的研究。结论是:
(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 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均不断下降;
国民经济增长方式
张楠
目录
1、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理论
2、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
3、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问题 4、主要发达国家增长方式的转变
5、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的定义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般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 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把握, 一、从静态来看,体现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即要素投入数量和要素配置的统一;二、从动态来看, 体现为各种要素组合起来运作方式。要素组合运作方 式既包括要素组合内部的运作方式,如人力对物力的 运作方式,也包括要素组合外部的运作方式,如生产 要素配置权的自然人或法人的管理及经营方式。两种 运作方式相互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外部运作方 式决定着内部运作方式的效果。
2007年,十七大报告 指出,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推动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这是关系 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 重大的战略任务。
2013年,社科院发布 “社会蓝皮书”指出 中国应加、快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保持经济 平稳较快增长
2014年《全面深 化改革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的 颁布
2012年十八大,为加 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 方式,提出了“一个 立足点”、“四个着 力”和“五个更多” 的要求。
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者有时还是互相交 叉的。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1) 是否有利于持续、协调的经济增长; (2) 是否有利于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3) 是否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即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改善和 使环境得到保护等。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指导战略的转变历程
2016年,G20会 议,中国与其 他国家就促进 经济增长方式 达成共识。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国有企业的改制、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外 资的利用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发生了巨变,但是中国经济体制的特 殊性以及中国工业化起飞的初始条件,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以投资、 资源驱动的为主典型特征,由此也带来了增长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高增 长的可持续性也受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