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股份七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1、矿井及井田概况1.1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1.1.1 一水平生产建设概况矿井由原武汉煤矿设计院设计,于1957年12月破土兴建,原平顶山矿务局建井三处施工,1959年8月简易投产,1964年进行了调整配套,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生产期26年。
一对立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大巷、上下山开拓,分区压入式通风。
开采范围,北以锅底山正断层与三矿、六矿为邻,西以43勘探线东470m平行线人为划界与五矿相接。
主要开采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四3、四2(戊8、戊9-10)两个煤层,开采标高-50m,开采深度55m~240m。
该水平于1985年3月全部回采结束。
1.1.2二水平生产建设情况1972年由原平顶山矿务局设计处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
1973年11月10日动工,在一水平井筒延伸的基础上,新开一立井,井底标高-160m。
仍以主井、大巷、上下山开拓,分区压入式通风。
1978年进行环节改造,井下主要运输系统由矿车运输改为皮带运输,增加600t井底缓冲煤仓及上仓皮带巷和集中皮带运输巷,1980年7月15日竣工。
1984年10月,矿井又进行了扩建,新增采区一个,自此,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由90万t提高到120万,1987年底建成投产,先期主要开发二(己)煤段煤层;2002年5月开始开发一(庚)煤段煤层,2003年7月,完成庚二采区上山石门、轨道与运输上山及运输和通风系统,2003年11月首采工作面(庚20-22110)回采,开采一5(庚20)煤层。
截止2009年底,二2、二1(己15、己16-17)煤层已基本回采结束,主采区集中开采一5(庚20)煤层。
开采范围,北部以锅底山正断层与三矿、六矿为邻,西部以43勘探线东200m平行线人为边界与五矿相接。
二叠系山西组二2和二(己15和己16-17)煤层及石炭系太原组一5(庚20)煤层,开采深度165~530m。
1.2位置及交通1.2.1位置矿井位于平顶山矿区西南侧,地理位置:东经113°13′31.5″至113°16′56.5″,北纬33°44′30″至33°45′25″。
北部以锅底山正断层为自然边界与三矿、六矿相接,南部和东部至一(庚)煤段煤层露头,西以43勘探线东200m平行线为界与五矿相连。
东西走向长5.2km,南北倾向宽1.5Km,面积约8.17km2。
确切边界以2006年8月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发放的采矿许可证划定的范围为准,见表1-1.需要说明的是,采矿许可证办理后,部分地方小煤矿在换证时边界进行了调整,其井田范围内实际需扣除的范围,见表1-21.2.2交通矿井位于平顶山市西郊西市场西南侧,距市中心3.5km,有1、7、8、33和39路等公交车经矿口经过。
连接矿区各矿的专用铁路,在平顶山东站(距七矿10Km)与孟(庙)宝(丰)线相接,东至漯河站与京广线相连,西经宝丰站连接焦枝线。
以市区为中心,分别有高速与高等级公路通往洛阳、南阳、许昌、漯河等市,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1.3地形地貌矿井地处由平顶山-马朋山等低山构成的近东西向山岭的南部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为一向南东南倾斜的岗地。
最高点位于西北部,标高+150m,最低处位于东南部,标高+84m,相对高差66m左右。
矿井南缘有湛河流过,流向北西~南东,标高+84~+91m,在南风井附近与白龟山水库北干渠沟通。
北干渠是白龟山水库分洪和灌溉两用渠,开闸放水最大流量167m3/s,经湛河泄洪,大气降水经南北向稻田沟流入湛河,水流畅通,历年最高洪水位87.57m。
1.4气象、水文区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据平顶山气象站历年资料:气温:最高气温42.6℃(1966年7月19日),最低气温-18.8℃(1955年1月30日),历年平均气温为14℃。
霜冻期为11月底至翌年3月初,冻土最大深度22cm。
降水量:年最大降雨量1221.9 mm(2000年),最小降雨量434.1 mm(1966年),年平均降雨量742.6 mm,月最大降雨量481.3 mm(2000年7月)。
最大连续降雨天数9天(1964年4月13日~21日)。
雨季集中在7、8、9三个月。
最大积雪厚度0.16m。
蒸发量:年最大蒸发量2825 mm(1959年),最小蒸发量1490.5 mm(1964年)。
月最大蒸发量408.9 mm(1959年7月),月最小蒸发量40.7 mm(1957年1月)。
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湿度和风速:平均绝对湿度13.5 mm,平均相对湿度67%。
冰冻期一般是12月到来年3月。
冻土最大深度22 cm。
最大风速24 m/s,平均风速2.8 m/s。
风向北西、北北西和北东,以北东向为主。
1.5地震据历史记载,公元前519年到公元1942年的2461年间,区域内共发生地震84次,河南省发生的八次大震中,七次对区内有较大破坏,其中,发生于1552年1月28日与2月17日,1524年2月4日与2月14日,1809年、1820年8月4日的地震,有民舍倾覆,伤人无数的记载。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编制的地震裂度区划图,平顶山矿区地震裂度为六度。
1.6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矿井现主要排水设施,见表1-3。
矿井正常涌水量2000m3/h左右,历年最大涌水量为4750m3/h(2000年7月),矿井现有排水设施的实际最大排水能力为6550m3/h,可以满足矿井的排水需要。
为确保水泵、排水管路的正常运行及水仓容积的蓄水量,加强了对排水设施的维修、维护及水仓淤泥的清理,具备了抗灾能力,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
平煤股份七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表1-3 七矿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表82、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评述2.1勘探工作简况2.1.1以往地质勘探工作平顶山煤田虽早在四百年前已开采,解放前后多人作过地质调查,但实质性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53年,由地质部中南地质局401勘探队进行系统的地质勘探,1955年结束平落、龙山庙两矿区精查勘探工作。
此次勘探,井田范围内共施工钻孔20个,完成钻探进尺5528.31m。
1955年11月~1956年7月,401勘探队对郝堂矿区(矿井40勘探线以东部分)进行勘探,施工钻孔23个,完成钻探进尺5592.91m,于1956年9月15日提交了《河南省宝、叶、襄、郏煤田郝堂勘探区地质报告》。
至此,矿井范围内,先后共施工钻孔43个,累计钻探工作量11121.22m;完成1/5000水文地质测量8km2,施工水文钻孔5个,进行6次专门性抽水试验,其中,第四系与寒武系及二(己)煤段和断层各1次、一(庚)煤段2次。
电测井24孔,取煤芯与化验样158个,瓦斯样3个,顶底板样176块,铝土样13块。
中南煤田地质局第六测绘分队,1956年5~7月,完成1/5000地形测量6.5km2。
按原储量分类标准,查明储量共计8484.2万t,其中A级1704.5万t,B级2520.2万t,C级4259.5万t。
2.1.2生产期间补充地质勘探工作随着建井、生产、开拓所获地质资料的逐渐增多,对矿井地质条件的认识逐步深入,又由于井田内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因此,在矿井生产的近五十年间,为适应矿井采、掘生产及改建、扩建的需要,原平顶山勘探队和平顶山矿务局地测处勘探队,相继共施工钻孔284个,累计钻探工程量达58147.29m,对进一步查明煤层赋存特征、厚度与变化规律;断层的发育与分布特征及确切位置、落差;含水层的富水性、地下水的赋存规律、补给与径流条件、充水因素,以及影响采掘生产的其它地质问题,确保井巷设计、施工,矿井开拓延伸,矿井生产正常接替及资源/储量开发与储备起到了积极作用。
2.2矿井地质工作1、地质编录与说明书的编制依据《矿井生产地质规程》及实际生产需要,编制了各采区设计说明书、掘进巷道和回采工作面说明书,并随生产进度,对巷道、回采工作面进行测量、编录,做到及时上图与建立台帐,此项工作,为指导矿井建设和生产、地质条件的分析及制定各项措施奠定了基础。
2、地质图件编制除按《矿井生产地质工程》编制了:地形地质图、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矿井地质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与资源/储量估算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巷道剖面图等,还依据生产实际需要,编制了构造纲要图、煤厚等值线图、矿井涌水量与相关因素曲线图,此项工作,不仅为指导矿井生产布局、采区与采面设计,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为矿井生产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井下探测为查明煤层赋存特征、厚度变化规律,准确确定断层位置,采用了井下巷探、物探、钻探等方法和手段,该项工作,对正确指导生产布局、采掘生产,避免采掘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率及矿井安全生产起到了良好效果。
4、1978年8月,武汉设计院提交了《平顶山矿务局七矿第二水平初步设计》。
5、1994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四队与地质科共同修编了《平顶山矿务局七矿矿井地质报告》。
通过此项工作,不仅对含煤地层赋存特征、煤层厚度与结构、煤层顶底板工程性质、瓦斯等开采技术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及储量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价,而且使各类地质与水文地质图件及附表进一步得以完善。
6、2004年12月,配合企业改制,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编制了《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七矿资源/储量核查报告》,并经国土资源部储委评审认证,此项工作,为查明井田范围内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以及矿井后续生产及生产能力的核定奠定了基础。
7、矿井地质管理建立与完善了图件、文字、报表和台帐等文献资料及资源/储量的规范化管理,为指导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证煤矿稳产、高产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8、针对井田内二(己)煤段各煤层,煤厚变化大、构造复杂,运用钻探与采掘生产揭露的资料,加强了对区内,煤厚、构造发育规律的分析研究,对原精查报告中,小山北正断层、小山南正断层、小山中正断层和锅底山正断层的位置进行了重新确定,自此,增加储量约300万t。
2.3矿区地震勘探工作区内勘探工程主要分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施工钻孔,主要由原中南地质局401勘探队,并于1956年9月15日提交了《河南宝、叶、襄、郏煤田郝堂矿区地质报告》;矿井建设与生产阶段补勘钻孔主要由平顶山矿务局钻探队与平顶山矿务局地质测量处施工。
2.3.1勘探方法与手段1、勘探类型矿井位于锅底山正断层的西南侧,受该断层影响,派生与伴生的褶皱与断裂构造均较发育,属复杂构造。
主采煤层二2、二1和一5(己15、己16-17和庚20)煤,厚度大,变化亦大,但大面积可采,按分类标准应属不稳定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