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
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
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
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论语》则是记录他与及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
所以宋代的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
“文宣帝君”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
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三)分析课文:(串讲时加点词语尤其要作为重点。
)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也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点评:本则论语第一句讲述了学习的方法,也讲述了学习的态度。
第二句则讲述了学须有友,朋友间虚心互相学习的态度。
第三句重点阐明了做人的修养。
)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较我的东西没有去复习吗?”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3、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评:本则论语讲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知新应该指的是新的体会,也就是加深了认识,另外也指领悟到新的内容。
)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4、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点评: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5、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是讲述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点评:这则论语主要讲述的学习上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
就内容上与第五则相似,学习别人的优点,以别人的缺点作为请教。
)这里可以穿插孔子虚心好学的几个小故事。
(向师襄子学习弹琴。
《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礼与文化知识。
)
第七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曾子说:“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遥远。
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负担不也是很沉重的吗?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遥远的吗?”
(点评: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专门向他传授孝道,他据此整理了《孝经》,成为儒家“七经”之一。
后世尊其为宗圣,本段主要是讲述读书人的责任的问题)
第八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8、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天气,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点评:本段中岁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节操的人。
)
第九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9、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 (点评:本段主要是讲述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