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一、学校简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全国四所电子科技大学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孙家栋院士为学校名誉校长。
学校始建于1960年,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信息产业部。
2000年管理体制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1990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临学校视察,并为学校亲笔题词“为发展电子工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学校现有金鸡岭校区、六合路校区、花江校区、北海校区(高职),分别位于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桂林市尧山风景区、北海市银海区,校园总面积4153亩。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5万余平方米。
馆藏纸质图书186.4万册、电子图书150.8万种、高品质外文学术数据库32个、中文数据库42个、中外文期刊(含电子期刊)34997种。
具有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和智慧校园平台。
学校开设有本科专业63个,其中,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
学校获得“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种。
学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
学校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未覆盖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工程、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翻译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1个。
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学校是国防生培养单位、全军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生培养单位。
现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个;全国学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专业工作室支持单位1个;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1个。
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等。
近五年,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06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60篇,出版学术著作112部。
学校长期从事国防科学研究,是总装备部通信装备预研项目定向发布的30所高校之一和北斗ICD授权的高校之一。
承担了军队“973计划”、军工型号、先进武器装备、国防关键技术等国防军工科研项目。
近五年,学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83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于2014年获批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获批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学校现有“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广西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及培育基地3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广西信息科学实验中心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
学校和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与非洲的80余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每年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深造、并长期招收来华留学生。
学校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的接受培养单位,现有中法、中爱和中英等中外交流项目。
今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正德厚学笃行致新”校训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桂电精神的引领下,正朝着建设成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一)毕业生规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6届毕业生共有6646人,详见表2-1。
表2-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6届毕业生统计表(二)毕业去向2016届毕业生中,签约就业的毕业生占86.08%,国内升学占6.72%,出国(境)留学占0.36%,国家基层项目占0.41%,待就业占4.96%,不就业拟升学占0.29%,暂不就业占0.32%。
详见表2-2。
其中在本科签约就业毕业生中,签约就业的毕业生占86.69%,国内升学占3.77%,出国(境)留学占0.59%,国家基层项目占0.65%,待就业占5.95%,不就业拟升学占0.46%,暂不就业占0.51%。
详见表2-2。
表2-2 2016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统计表注:其他录用形式就业为签订非协议类就业登记表、录用证明等就业。
(三)就业率截止至2016年8月28日,2016届毕业生就业人数6276人,就业率为94.43%,详见表2-3。
表2-3 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四)就业渠道经统计,2016届毕业生中,60.37%的毕业生是通过校园现场招聘会、学校就业网发布的就业信息或学校直接推荐获得就业岗位的,校园招聘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图2-1 2016届毕业生就业渠道统计图三、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一)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1、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2016届毕业生中,95.2%的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其中,私营企业占73.62%,国有企业占11.48%,三资企业占10.10%。
详见表3-1。
表3-1 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表注:1.本节统计数据仅包括:签订就业协议书、签订劳动合同及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的毕业生数据;2.事业单位包括:科研设计单位、高等学校、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非公教学单位、其他事业单位。
2、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2016届毕业生中,在广西区内就业的占39.71%,珠三角地区占38.02%,长三角地区占5.11%,京津唐地区占4.89%,其他地区占12.27%。
详见图3-1。
图3-1 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图3、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2016届毕业生中,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相关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占54.66%,这与我校是电子信息类院校背景相关。
详见表3-2。
表3-2 2016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表注:此表行业分类按国家统计局2011 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
(二)毕业生薪酬待遇分析经统计,2016届毕业生中,研究生薪酬以9500元及以上为主,本科生薪酬以4500元及以上为主,专科生薪酬以2500元至4500元为主。
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起薪(月收入)分布如图所示。
图3-2 研究生、本科、专科薪酬待遇分布图注:1、薪酬包括工资、能折算为现金的福利等。
2、本节数据来源于学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931份,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6.7%。
(三)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从2016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结果来看,94.67%的毕业生对就业状况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其中,研究生、本科、专科对就业状况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分别占96.34%、94.97%、92.8%。
详见图3-3。
图3-3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图其中,毕业生对薪酬和职业发展前景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分别占88.36%和89.11%。
详见图3-4、3-5。
图3-4 毕业生薪酬满意度分析图图3-5 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满意度分析图(四)毕业生就业岗位人岗匹配度分析96.85%的毕业生认为个人职业价值观、性格、兴趣、能力与其就业岗位匹配度符合或基本符合。
其中,研究生、本科、专科生分别达到97.86%、97.12%、95.42%。
详见图3-6。
图3-6 毕业生就业岗位人岗匹配度分析图(五)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相关度分析84%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与其专业相关度符合或基本符合,其中,研究生、本科、专科生分别达到93.83%、90.91%、54.3%。
详见图3-7。
图3-7 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相关度分析图四、学校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特点(一)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多维度、多层次模式改革,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推进分层教学、优秀学生转专业制度,建立科学指导、分类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机制,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坚持实践育人,坚持协同育人,坚持条件保障、问题导向、模式创新的“一中心,两融合,三坚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通信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 6 个实施“3+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是广西高校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知识面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深入研究社会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方案。
如“仪器科学与技术+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语”等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本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为依托,实施“文科+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艺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动画等专业实现“艺术+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动画专业高度融合,学生交叉组队做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深化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部署和竞争新格局,围绕“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建立以学科专业特色和水平为基础,以国家战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的新专业设置、传统专业改造、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专业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2016年,对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将信息对抗技术等9个专业进行了优化调整,停招了工商管理、应用物理学等6个专业。
学校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思想,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以“带电”为基本要求,在2015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缩减10%学分的基础上,构建了8个创新创业积分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及“创新创业实践”三个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
借助广西漓江学堂以“学分+积分”的方式实现实践类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合二为一”,通过科教协同计划以“学分互认”的方式实现综合类专业实践课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合。
2、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扩充实践创新平台构建了“实验、实习、实训、竞赛、工程实践、创业孵化”六个相辅相成的实践教育体系,搭建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相融合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学校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采用动态遴选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放,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命名为“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建设了15个创新基地;2014年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多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学院,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被学生称为“永不熄灯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