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第17讲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第17讲
2016·课标Ⅰ
经济
清中期人口问题
(1)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2016·课标Ⅱ
经济
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
(1)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2)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2015·课标Ⅱ
文化
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2014·课标Ⅰ
文化
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比较
一、考情回顾
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
年份·卷型
模块
考查主题
设问
2018·课标Ⅰ
政治
基层社会治理
(1)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简述清末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3)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2018·课标Ⅱ
经济
中美历史上大豆的种植利用(物种交流)
(1)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2018·课标Ⅲ
经济
上海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比较
(1)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1)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2)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2017·课标Ⅲ
政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
(1)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
(2)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
(1)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2014·课标Ⅱ
经济
移民东北问题
(1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2.命题规律分析
(1)经济模块命题最多,其次是政治模块,文化模块命题最少。
②“商业中心”“工业区”——“工商业城市”
③“古老的县城”“新的商业区”——“摆脱封建管理体制”
(2)上海有利发展条件
①(上海)“港口”——(曼彻斯特)“军事要塞”(下同,不再标注)②“华洋杂居”——“人口外迁”③“民族资本参与”——“日趋衰落”④“政府主导”“一直是”——“废弃”⑤“十一届三中全会”——“1961~1981年”
(2)基本没有跨模块的题目。
(3)同一模块中古代史与近代史结合命题的情况较多,多是中外比较或古今(近)贯通。
(4)设问方式以两问的居多,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信息概括特点、趋势。说明原因(背景)、影响、作用等,有的还要求进行历史评价等。
(5)2018年考题出现了一个新变化,设问变为三问,最后一问紧扣考查主题或热点问题设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三、做题步骤
第一步(答什么)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例如本题要求比较上海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因素(条件),并分析城市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审题要仔细,具体要求是“概述”相同因素;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的“有利条件”;要“以曼彻斯特为例”进行分析。
第二步(答案来自何处) 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例如本题中:(1)相同因素
两段材料逐句对比读(即先读材料一的一句,再读材料二的一句),寻找有关共同点的关键词句:①(上海)“依港兴市”——(曼彻)“要塞城市”;“港口”——“铁路”“运河”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2016·课标Ⅲ
经济
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比较
(1)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2015·课标Ⅰ
文化
儒学发展
(1)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二、题型示例
[例题](2018·课标全国Ⅲ,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3)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2017·课标Ⅰ
政治
近代中法两国的民族主义
(1)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2017·课标Ⅱ
经济
清政府与新中国的矿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