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总结三、简答题药敏试验的作用、意义1、提供药物选择的依据,预测治疗的效果,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由于抗菌素使用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2、对耐药菌株及其耐药性变迁的监测,掌握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或流行;3、为新药的研究和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4、用于某些细菌的鉴定。
HAV抗体的临床意义1.HAV刺激后机体产生特异性保护抗体,分为IgM、IgG、IgA三型。
2.HAV-IgM是早期抗体,HAV感染一周后产生。
HAV- IgM阳性表明机体HAV急性感染。
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指标。
阴性可除外HAV感染。
3.HAV-IgG产生较IgM晚,用于监测病情,急性期后期和恢复期早期出现,2~3个月达高峰,此后缓慢下降,可保持多年乃至终身,为保护性抗体。
4.HAV-IgA是感染HAV后肠道粘膜细胞分泌的局限性抗体。
可从粪便中分离出来。
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的临床意义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感染乙肝后首先出现的血液学指标。
HBsAg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中。
是判断HBV感染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与乙肝抗体-IgM同时存在,提示急性期感染。
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提示慢性肝炎感染。
HBsAg转阴是乙型肝炎理想的治疗终点。
2、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提示肝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持续存在超过10周,提示慢性肝炎感染。
孕妇HBeAg阳性可引起直接传播,导致90%以上的新生儿呈HBeAg阳性。
HBeAg转阴:是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满意的治疗终点。
3、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是对HBsAg产生的一种抗体,它对HBsAg有一定的中和作用,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抗HBs在急性乙型肝炎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一旦出现可持续多年。
成功进行免疫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的指标。
可以同时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共存。
4、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表示现实或曾经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与康复或免疫情况无关。
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能影响杀伤性T细胞对靶抗原的攻击作用,主要为IgM和IgG两型。
抗HBc-IgM:是急性肝炎感染的指标,通常存在超过6个月,若同时与表面抗原(HBsAg)存在,显示急性肝炎感染。
5、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是病人或携带者经HBeAg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
血清学由e抗原阳性转变为e抗体阳性,表示HBV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病情改善。
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出现后不能保证HBeAg被清除。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1、抗HCV是机体针对HCV基因编码蛋白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属非保护性抗体。
2、HCV-RNA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证据,表明存在活动性感染,且有传染性。
全血细胞计数的适应证1.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辅助诊断: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征、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减少症等。
2.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细菌、病毒感染3.组织损伤:手术后、肿瘤的放疗、化疗、放射性损伤、急性大出血和严重溶血。
4.监测治疗效果5.健康体检、预防保健。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减低的临床意义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HGB及HCT低于参考范围下限。
红细胞异常的临床意义1.球形红细胞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
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2.口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增高见于口形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3.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至少占25%,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
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椭圆形红细胞。
4.水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或肾病等。
5.镰状红细胞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Hb-C病等。
白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1.WBC低于参考范围下限。
WBC减少可由于骨髓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利用增加及分布异常等引起。
2.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伤寒、结核等3.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等4.物理及化学因素:放疗、化疗、放射性损伤5.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亢进:脾功能亢进。
6.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1.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射线2.血小板破坏过多:ITP、系统性红瘢狼疮…3.血小板消耗过多: 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4.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肿大血小板贮存在脾脏。
5.假性血小板减少:抗凝剂的影响如EDTA有时可诱导血小板聚集。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适应证1.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
2.组织损伤、急性中毒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白血病的诊断、分型、疗效观察。
4.肿瘤的放疗和化疗疗效观察5.白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各类白细胞数量异常的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多: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严重败血症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物理、化学因素:x线、退热镇痛药、抗肿瘤药及抗甲状腺药等。
其它:系统性红斑狼疮、脾亢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减少: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伤寒。
4.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少见的粒细胞,其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增多见于慢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极为罕见。
5.淋巴细胞增加:1.生理性:年龄变化:婴儿、儿童期淋巴细胞比例高日间变化:清晨低、下午晚上高。
体力活动的影响:轻微活动增多,剧烈活动减少。
2.病理性:感染性疾病:主要见于病毒感染。
急性和慢性淋巴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及移植排斥反应。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多。
6.淋巴细胞减少:(相对减少/绝对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接触射线,免疫缺陷病及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7.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见于EB病毒感染,该病毒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
它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还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8.单核细胞增多:①生理性:见于儿童与婴儿②病理性: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证1.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分型、疗效及愈后判断2.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3.恶性肿瘤疑有骨髓转移4.协助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5.骨髓干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1.确定诊断:各类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疟原虫,黑热病小体等。
2.辅助诊断: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3.鉴别诊断:不明原因的发热,淋巴结/肝/脾肿大;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尿液常规检查的适应证1.泌尿系统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
2.全身性疾病伴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等。
3.其他系统或器官的疾病:糖尿病、溶血性贫血、黄疸型肝炎、水与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等。
4.肾毒性药物的治疗与监测: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5.健康体检:接触重金属类导致肾损害的职业病监测。
少尿(无尿)的临床意义1.肾前性少尿:严重脱水(剧烈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急性失血、心衰、休克….2.肾后性少尿:尿路梗阻、前列腺肥大…..3.肾性少尿: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病理性尿液外观的临床意义1.血尿(hematuria):当每升尿液中含血量≥1ml时,尿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混浊外观,称肉眼血尿。
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肾结核、泌尿系肿瘤、泌尿系外伤、急性肾盂肾炎及膀胱炎。
急性白血病、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抗凝血药物使用过量。
2.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尿液中血红蛋白含量>0.3ml/L为血红蛋白尿,多呈洗肉水样,隐血试验阳性。
血尿和血红蛋白尿的鉴别:前者含有大量的红细胞,离心后上清液无色,后者含血红蛋白,离心后上清液为红色。
血红蛋白尿常见于急性溶血,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贫血等.3.肌红蛋白尿:当心肌或骨骼肌组织出现严重损伤时,尿液中肌红蛋白检查呈阳性,尿液呈粉红色或暗褐色。
由于肌肉损伤时也常伴有红细胞破坏,因此肌红蛋白尿也常伴有血红蛋白尿。
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肌肉疾病、创伤等。
4.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尿中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
尿液呈深黄色,振荡后呈黄色泡沫,在空气中放置过久氧化为胆绿素,尿液呈棕绿色。
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等。
5.脓尿(pyuria):尿液中含有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炎性渗出物等,尿液呈黄白色脓状,常可见脓丝状悬浮物。
见于急性膀胱炎、淋病、前列腺炎、尿道炎。
6.乳糜尿(chyluria)或脂肪尿(lipiduria): 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
见于腹腔结核、肿瘤、丝虫病、创伤等。
7.盐类结晶尿(crystaluria):尿液含有较多结晶时,可呈灰白色或淡粉红色混浊状。
常见有磷酸盐、碳酸盐、尿酸盐、草酸钙结晶. 尿酸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晶可见于正常人,一般没有什么特殊的临床意义。
但如经常大量地出现,并伴有镜下血尿,则应怀疑有结石的可能,对尿路结石性质的确诊也有提示作用(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看得出是哪种结晶)。
糖尿的临床意义当血糖浓度>8.88mmol/L时,超过了肾小管回吸收的能力,过多的葡萄糖就可以从肾小球滤出,使尿中葡萄糖增高,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
根据糖尿发生的机制可分为:1.高血糖性糖尿:糖尿病2.肾性糖尿:肾功能减退导致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减低。
3.暂时性糖尿:进食大量含糖饮食。
酮体尿的临床意义1.酮体尿: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丙酮、乙酰乙酸、β- 羟丁酸,均属酸性物质。
2.当机体糖代谢障碍、脂肪分解加速,肝脏产生酮体超过肝外组织利用的速度时,血中酮体浓度增高,过多的酮体排入尿中形成酮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