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型城市的空间布局

创新型城市的空间布局


北京中关村的成功经验
•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位于中国的首都北京,始建于 1988年,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发 展成为“一区多园”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包括海 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 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 中关村海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是全国第一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 试验区,它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学 府和研究机构为依托,规划占地面积133.06平方公里,闻 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她的发祥地。
• 张江空间布局的另一个问题,是缺少大学 的支持。 • 上海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大都集中在浦西, 虽然张江高科积极动员高校入驻,但成立 至今入驻张江的高校仍然为数寥寥。使张 江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作用受到影响。
美国的硅谷的成功例子
• 硅谷空间布局:有利于形成以大学为核心的“大 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模式
关于单一功能园区建设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建设大量功能单一 的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等 • 功能单一的园区能基本满足工业需要,但 是难以满足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 陆家咀和张江的遗憾
从上海的陆家咀说起:功能单一的分区 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上海对一些重要的功能区规 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 例如2009年11月19日,解放日报报道上上海易居 房地产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嘴金融城楼宇现状和 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认为,作为上海国际金 融中心主载体的陆家嘴金融城,面对可发展空间 欠缺、可承载容量不足和城市综合功能不完善等 诸多瓶颈,未来陆家嘴金融城进行区域扩展和功 能完善势在必行。
创新型城市的空间布局
上海社会科学院 左学金
第九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 2010.6.24,南京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空间布局问题
• 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 • 我国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的下降及可以预 料的不久未来的零增长与负增长,人口学转变和 人口红利的逐步终结、 以及我国沿海地区土地和 保护环境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创新不仅仅是主观 愿望,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吸引人才和城市基础设施的 支持,因此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密切相关。
北京中关村的成功经验-2
• 海淀园在20年的发展中,凭借得天独厚的科技资 源优势、创新人才优势,紧紧抓住向市场经济转 变的历史性机遇,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创造了 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 2007年海淀园累计高新技术企业18000家,经济 总量多年在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名列前茅;海 克上市, 中关村企业占全国在纳市上市企业总数的一半, 海淀园区域内上市企业达到86家。
适应人口与经济活动集聚的政策-2
• Division 减少分割 • 当各国淡化经济边界以更好地利用专业化 和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时行政分割减少了。 与西欧的联合形成对照的是,在非洲行政 边界对货物、资本、观念和人员流动的限 制继续妨碍经济发展。
麦肯锡在于中国城市化的报告
• 麦肯锡用由22000个方程组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模拟了中国城市化的四种前景:巨型城市主导 (15个2500万人口巨型城市),中心幅射城市群 主导(11个城市群,每个城市群人口6000万以 上),中等城市主导,和小城镇主导。 • 麦肯锡发现集中城市化与目前的城市化模式相比, 能将GDP提高20%,更高的能源效率,减少耕地 损失。集中城市化模式能更好地集聚人才,推动 中国更快地向价值链高端经济活动转型。
关于城市化道路或城市规模的讨论
• 世界银行2009年年度发展报告认为不平衡 的经济增长与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人口与经济活动的集聚是不可避免的发展 趋势。 • 适应以上发展趋势的政策可用三个“D”来 描述:
适应人口与经济活动集聚的政策
• Density 提高密度 • 在城市增长进程中可看到城市密度的提高。 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东京居住了3500万人口, 但只使用了4%的国土面积。 • Distance 缩短距离 • 缩短距离可便利企业和劳动力更靠近经济 机会。每年有800万美国人州际迁移以缩短 与经济机会的距离。
中关村空间布局的特点
• 所以从中关村的布局来看,她的特点是
– 依托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 – 有较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区环境; – 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有一批雄心勃勃的青年 创业者和企业家; – 有风险基金在融资方面提供的支持。
台湾新竹园区的类似特点
• 我国台湾新竹园区的发展也有类似的特点。
– 新竹有台湾清华和交大的支持。 – 6.5平方公里的土地吸纳了13万人就业,创造了 超过1万亿新台币的产值。
中国未来城市 空间布局如何促进创新
我想扼要谈二个问题: 1. 有关中国城市发展战略问题,在中国主要 是优先发展哪一类规模的城市的问题。 2. 改变目前我国城市新建成区的低密度发展 模式,推动城市的紧凑型发展或城市的 “精明增长”的问题。这一问题也与城市 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
关键是实现大城市的和谐与 可持续发展
• 所以,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在中国的未来城 市发展中,我们如果规划我们的城市体系,对于 特大城市的发展,我们应该加以推动还是加以限 制? • 我认为,人口与经济活动向特大城市的集聚也许 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通过行 政手段来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而是如何使大城市 实现更加和谐和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 抽样调查 “北上广”对青年人有最大的吸引力。
陆家嘴金融城的未来
• 未来的陆家嘴金融城,虽然以金融产业为 核心功能,但需要有相应的商业、文化、 旅游、休闲、交通和居住等功能进行补充 融合,也需要吸纳除金融业以外的其他现 代服务业和从业人员做叠加支撑。 •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主载 体的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城市新城区的低密度开发
• 我国城市的新城区或城市的新建成区,普遍采取 了低密度开发的模式,低密度的建筑和低密度的 人口。 • 低密度开发不符合我国人均土地面积有限,耕地 资源稀缺这样一个基本国情,造成土地产出率低 下; • 低密度开发造成新建城区的供水、供电、供气、 交通、通信、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基础配 套设施缺少规模经济效益和低回报,而低回报又 导致配套水平低,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 低密度开发难以形成服务业市场,不能创造更多 的服务业就业机会。
政策建议-2
• 对于高科技园区的发展,避免采取功能单 一的园区模式,采取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 善的新城模式。 • 土地的利用效率将会得到提高,可以用较 少的土地,容纳更多的城市人口,可以推 动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可以推动我国 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大。
政策建议-3
• 推行城市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第一步可以要求“纳税地” 的地方政府负责向纳税人和他们的家属提供公平的公共服 务,以及向他们提供在非义务教育领域的公平竞争机会, 加大对义务教育和基本卫生保健的财政投入强度。 • 进一步改革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目前按不同地区和 不同人群分割的“板快化”或“碎片化”的社会保障体制, 在基本层面建立覆盖全体非农业劳动者进而覆盖全体国民 的社会保障(包括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医疗保障等),逐 步实现缴费水平较低的全国统筹。 • 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减少各类城市之间 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允许人才和劳动力在 不同城市间的自由流动。
• 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起旧金山湾(San Francisco Bay),南到圣何塞(San Jose),面 积不足500平方公里(与上海郊区的一个区相当)。 1950年代以前,硅谷是美国著名的工业化农业中 心,50年代中期以来,渐渐成为半导体、集成电 路、微处理器、个人电脑和游戏机等的集中生产 地,成为世界闻名的信息科技中心。
日本六本木开发商森稔先生对 未来城市的设想
• 日本“六本木”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开 发商森稔先生在上海召开的“畅想未来城 市”的论坛上,主张对于人口密集土地资 源相对稀缺的亚洲来说,巨型城市发展模 式应该不同于欧美城市。 • 他对未来立体城市的设想是“密而不挤”, 地下容积率应该达到500%,地面容积率应 达到1000%,总容积率达1500%。
•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从优先发展小城镇, 到更加均衡的发展战略。 • 1980年,国务院发布了一次城市规划会议通过的 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提出,我国的城市 发展战略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 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文件要求各部委和地方 政府实施。 • 但是由于小城镇缺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包括环 境保护设施的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创造较多的第 三产业服务机会,在实践中落实这个政策收效不 佳。
城市低密度发展的制度原因
• 目前低密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制度原因,是按 照现行征地补偿办法,土地价格未能反映土地资 源的稀缺性,地方政府可以低价向农民征地,造 成土地的滥用。 •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社会保障计划,所有社会 保障计划都由城市地方政府筹集资金,造成地方 政府对人口流入的排斥。 • 我国大城市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没有当地户籍的 “非户籍人口”的增长,对人才流动带来不利影 响。
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2
• 在后来的正式文件中,比如第10个社会经 济发展五年规划和第11个社会经济发展五 年规划,国家城市发展战略更多地强调大 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 进程。 • 但是在户籍管理中,对大城市尤其是北京 上海等特大城市的户籍迁入,还是采取了 最严格的限制,造成大量迁入大城市的非 户籍人口。
小陆家嘴地区功能相对单一
• 小陆家嘴地区功能相对单一,需要增添补充其他 城市综合功能。由于规划和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原 因,该区域能够方便提供给从业人员和外来人员 的餐饮休闲、文化娱乐、零售购物以及公共交通 等配套功能性设施,分布不合理且总量不足,结 构比较单一。 • 小陆家嘴地区一方面要将部分缺失功能补上来, 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扩展区开发来弥补和丰富 未来金融城的综合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