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第四章 加强道德实践 注重道德传承

思修第四章 加强道德实践 注重道德传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适用全院所有专业院系(部)______经管艺术系____ __班级17级新闻、金融;会计1、2、3、4、5班;17级国商1、2班物流1、2、3班;酒管1、2班17级电商1、3、5班、艺术教师________ 张苗苗______ ___教案首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学过的“人的本质是什么?”,并观看一封来自王淑珍的感谢信,导入本节课。

【告知目的】主要内容:一、人为什么要讲道德?二、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道德生态现状?三、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正确看待当代社会发展与道德生态建设的问题,树立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强调心理认同和投身实践的思路,引导学生树立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课程新授】导入:同学们好!大家知道,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运行,需要两种最基本的规范力量。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孟子·离娄上》)孟子这句话道出了社会秩序的良性维护需要道德与法律这两种基本规范力量。

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是应该且必须如何的行为规范,道德则是非权力规范,是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具有社会效用的全部行为,而法律仅仅规范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

试想,为什么“不应该杀人放火”是法,而“应该让座位给老弱病残”则仅仅是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德”呢?我们在对别人的行为做出“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评价时,我们往往并未反思什么是“道德”本身。

课堂活动一: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道德的理解。

并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以吃饭为例,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许多有教养的印度人却习惯用手指。

这些行为是道德的行为吗?答:否。

正如不能因为一个人喜欢吃馒头而说他不道德一样。

因为这些行为习惯不具有利害社会之效用,无所谓道德不道德。

为什么诚实与欺骗、节制与放纵、公正与不公正、人道与非人道等都是道德规范?是因为这些规范具有利害社会之效用。

(2)独自生活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他的勤劳、勇敢、节制、智慧、顽强等行为规范和特征是否为道德品质呢?答:否。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全在于社会的需要,而并不在于个人或自我的需要。

因此,道德必然是社会制定并认可的,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现象。

鲁滨逊的上述品质就像他的肌肉的力量和奔跑的速度一样,是一种非道德的品质。

道德是维系社会运行的最基本规范力量。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作为自律性行为规范而区别于他律性的法律。

那么,人为什么要讲道德?如何认识道德的起源、本质、目的、作用和历史性呢?(一)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第一、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

道德不仅是手段,它本身即是目的。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道德被许多思想家看作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

孟子性善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区别在于人能保持“不忍人之心”(“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举例——四端、四心为人所固有——对恶的解释)人自称“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最为天下贵”的根本原因在于此。

道德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使人超越生物性高扬自身尊严,是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最基本规范力量,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

这也是道德的最终起源和目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社会关系的维护需要每个人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发扬高尚道德品质。

道德具有认识功能、调节功能。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例如:人类社会的许多地方都曾出现这样的阶段:所提供的食物不足以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

为了避免所有的人都被饿死,这些社会所制定和奉行的道德规则不尽相同。

20世纪初,欧洲一些旅行家考察达哈逊湾原始部落时惊奇的发现,该部落竟然奉行这样一种道德:当父母年老体衰时,儿女就应该为他们挖好坟墓,一家人围坐在坟墓前,酒足饭饱之后,儿女们就应该将腰带系住父母的脖子,将他们活活勒死、掩埋。

并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应该的、道德的。

爱斯基摩人的规则是将一部分女婴和年老体弱的父母置于雪地活活冻死;巴西的雅纳马莫人的规则是杀死或饿死女婴,并在男人之间不断进行流血的战斗;新几内亚的克拉基人的规则是男人在进入青春期以后的数年内只可建立同性恋关系。

上述所有这些事实,都是为了“避免所有的人被饿死”这一道德的特殊目的,不可能是道德终极标准。

但均能够说明道德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每个人的利益,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有不同的具体规范内容。

第三、道德是个人立身行事的依据,即得到社会和他人接纳,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之所必需。

对我们自身而言,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友善的对待他人,具备美德是自己生活幸福、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曾国藩),“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等名言皆是对这一点的经验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思这一点。

要想融入群体,获得别人的帮助和认可,需要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需要展现自己的美德。

案例:20本<1专”折射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性2004年7月,重庆理念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招聘了21名大学生。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随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陆续开除了其中的20名本科生,仅仅留下了一名大专生。

据该公司反映,这些大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能胜任公司的人才需求。

该公司老总李玉华就此事评论说:“有些大学生在刚跨入社会时,其角色转化、人际关系、思想认识等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20名本科生终因修养不够、“言多语失”、睡懒觉、工作时间上网聊天、夸夸其谈、大声喧闹等一些“不拘小节”的原因被“炒鱿鱼”,而一位女大专生虽然学历不高但却凭着“勤奋和谦逊、细微之处见匠心”的敬业精神成为“幸运儿”。

这个“20本<1专”的事件确实让人唏嘘不已:有才少德一样会被“淘汰出局”。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马丁·路德第四、“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财富能够使房屋华丽,德行能够使身体健康,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

善恶影响人的寿命。

从心理角度来看,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他也从中获得了内心温暖,从而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急。

从免疫系统角度来看,经常行善的人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增强。

相反,一个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寿命就会比较短。

一个心脏病常常发作又对他人怀有敌意的人,其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机率就更大。

视别人意见为敌的人,非常容易使血压升高,甚至酿成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的高血压。

那些贪污受贿、盗窃、违法乱纪之人,因为他们做贼心虚,所以经常会坐立不安、失眠、烦躁,他们不敢把自己的丑事向家人透露,终生却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包袱,精神压力有增无减。

这种人的寿命无论如何,都比大多数人短。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能经常面对周围人们对你的深深感激和温暖,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和谐的境地,就会感到越活越有意思,这是健康的首要条件。

因此,一个人要想长寿,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社会及周围群众赞许、敬重的好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不要做一个睚眦必报、斤斤计较的年轻人,要做一个有宽容性、有雅量的谦谦君子。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责己厚而责人薄耳”,“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等名言皆是对这一点的经验总结。

[道德难题讨论]:难住了自己的理想实验美国当代伦理学家哈曼曾设计了两个著名的理想实验。

一个理想实验是这样的:一个医生,如果把极其有限的医药资源用来治疗一个重病人,另外5个病人就必死无疑;如果用来救活这5个病人,那个重病人就必死无疑;医生显然应该救活5人而让那一个重病人死亡。

另一个理想实验则是这样的:有5个分别患有心脏病、肾病、肺病、肝病、胃病的人和一个健康人。

这5个病人如果不进行器官移植,就必死无疑;如果杀死那个健康人,把他的这些器官分别移植于这5个病人身上,这5个病人就一定能活命,而且会非常健康。

医生应该怎么办?显然不应该杀死那一个健康人而救活这5个人。

问题恰恰就在于:为什么第一个案例应该为救活5人而牺牲1人,第二个案例却不应该为救活5人而牺牲1人?哈曼自己也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难住了他自己,也一直令中西学者困惑不已。

解答:原来,破解这个难题的钥匙,乃是道德终极标准。

道德终极标准的提出,源于各种道德规范之间时常发生的冲突。

当道德规范之间发生冲突时,无疑应该牺牲较不重要的道德规范而服从更为重要的道德规范或道德原则,最终应该服从最为根本的道德原则,亦即道德终极标准:增进每个人利益总量。

它是道德终级总标准,因为它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情况下表现为“帕累托标准”: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而在人们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则表现为“最大利益净余额或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标准。

这就是说,在人们利益不相冲突的情况下,也就只有无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亦即使每个人的境况变好或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行为,才符合“增进每个人利益总量”之道德终极总标准,因而才是应该的、道德的;反之,如果为了最大利益净余额而牺牲某些人的利益,那么,不论这样做可以使利益净余额达到多么巨大的、最大的程度,不论这样做可以给最大多数人造成多么巨大的、最大的幸福,便都违背了“增进每个人利益总量”之道德终极总标准,因而便都是不应该、不道德的。

举例说,假设损害一小撮人,某国家就会突飞猛进,从而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极为巨大的幸福,使利益净余额达到最大限度。

反之,如果不损害一小撮人,该国家最大多数人也并不会受到任何损害;但该国家却会发展较慢,从而最大多数人得不到最大幸福、利益净余额达不到最大限度。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才是道德的?如果选择前者,损害一小撮人而使最大多数人得到最大幸福,那么,既不符合“增进每个人利益总量”之道德终极总标准,更不符合利益不相冲突情况下的“无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之道德终极分标准,因而是不道德的;只有选择后者,不损害任何人,即使该国家因此而发展缓慢,也符合“增进每个人利益总量”之道德终极总标准,符合利益不相冲突情况下的“无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道德终极分标准,因而是道德的。

(孟子: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