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2章(第2次课 离散化)

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2章(第2次课 离散化)


例2-10
20( s 1) D( s) ( s 5)( s 10) 已知
教材p.19
,用零极点匹配法求数字 控制器D(z),设采样频率f=10Hz。 解:(1)采样周期 T 1 f 0.1s S域有两个极点:s=-5,s=-10, 1个零点:s=1;e=2.718. aT 根据 s a z e 变换,
s 5 z e5T z 0.607 s 10 z e10T z 0.368 s 1 z eT z 0.905
(2)D(s)中,n=2,m=1所以设在S平面上有一个无 穷远处的零点,在D(z)分子中增加(z+1)匹配。
K z ( z 0.905)( z 1) D( z ) ( z 0.607)( z 0.368)
5.阶跃响应不变法(带零阶保持器的Z变换法)
离散后的数字控制器阶跃响应(先离散后,后求响应)
D( z ) Z (1) D( z )
1 1 z 1
与模拟控制器的阶跃响应(先求响应,后离散化)一样
1 Z[ D(s) L(1)] Z[ D(s) ] s
D( z ) 1 1 z 1
按模拟设计法得到数字控制器,改进动态品 质的方法: (1)适当提高连续系统设计的稳定裕度要求 (2)选取较高的采样频率 (3)选用性能较好的离散化方法。
2.3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
离散化设计是从被控对象的实际出发,根据 采样理论和离散化方法及系统的性能指标, 直接设计数字控制器。 离散化设计方法是以Z变换为理论和工具进 行数字控制器的设计的,所以也称Z域设计 法。 优点:高精确度
4.冲激响应不变法(Z变换法)
D(s) T D(z)
离散后的数字)一样
冲激不变法的特点: (1)D(s)与D(z)两者的脉冲响应在采样点取 值相等。 (2) D(s)稳定,D(z)稳定 (3) D(s)与D(z)的频谱不同。
例2-11
s 1 已知连续环节 D( s) ( s 3)( s 2)
双线性变换稳定区域
Ts Ts 1 1 2 z 1 2 2 ,z s ,z 1 Ts Ts T z 1 1 1 2 2
s平面虚轴经过双线性变换,在Z平面为单位圆。 s平面左半稳定平面映射到Z平面为单位圆内。 可见,双线性变换可以保证s平面稳定的系统, 在Z平面仍然稳定,是性能较好的变换方法。
1 2
,0),半径为
1 2
的圆内区域。 因而,后向差分变换后,原来s平面稳定的系统, 在Z平面一定能保持稳定,但极点分布区域变小了。
前向差分变换
z 1 s , z 1 Ts T
可见,s平面虚轴经过前向差分变换,在Z平面为通过+1的垂直线, s平面左半稳定平面映射到Z平面为通过+1的垂直线左边区域,因而, 前向差分变换后,原来s平面稳定的系统,在Z平面不一定能保持稳定。

D( s )
s
D( z )
z 1
(高通)
零极点匹配法特点: Ts (1)匹配规则:根据 z e 变换有:
s a z e aT , s z 1, s a jb z e ( a jb )T , ( s a)2 b2 z 2 2 ze aT cos bT e 2 aT
3.零极点匹配法
时间域的采样操作:
z eTs
z -e =0
Ts
S域的零极点 Z域 将D(s)进行因式分解,设分解后的D(s)为:
K s ( s z1 )( s z2 ) ( s zm ) D( s ) ( s p1 )( s p2 ) ( s pn )
根轨迹/Bode图/Nichols图
D(s)
误差
控制量 控制器 对象
(2)加入零阶保持器,选择适当的离散化方法
D(S)
离散化方法
D(z)
(3)分析图2-12所示离散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
控制系统的要求 • 稳(稳定) • 快(快速) • 准(准确)
(a) (b) (c)
(4)在计算机上用数字算法实现D(z)
用冲激不变法设计数字控制器D(z)。 解: s 1 2 1
D( s ) ( s 3)( s 2) s3 s2
则数字控制器为:
s 1 2 1 2z z D( z ) Z [ D( s)] Z [ ] Z[ ] 3 T ( s 3)( s 2) s3 s2 ze z e 2T
=
1 Z[ D(s) ] s
D( z) (1 z
1
1 ) Z[ D(s) ] s
例2-12
已知连续数字控制器为 D(s) Kp(1 1 )
s
用阶跃响应不变法设计数字控制器D(z)。 解:
1 1 1 D( z ) (1 z 1 ) Z [ D( s) ] (1 z 1 ) Z [ Kp(1 ) ] s s s 1 1 1 Kp(1 z ) Z ( 2 ) s s Kp(1 z ) Z (
其等效的D(z)是:
K z ( z e )( z e ) ( z e )( z 1) D( z ) ( z e p1T )( z e p2T ) ( z e pnT )
z1T
z2T
zmT
nm
nm ( z 1) 项:通常,n>m,可看成S域在与穷 远处有n-m个零点 Z域中Z=-1处。 D(z)中,增益 K Z 可用D(s) 和 D(z)在某个频率 下的增益相等来确定。例如,设S=0来确定。 则 D( s ) s 0 D ( z ) z 1 (低通)
(3)求增益 K z ,按低通匹配:
20 D( s ) s 0 D( z ) 50 K z 2 0.095 z 1 0.393 0.632
求出 Kz 0.524 代入D(z)得:
0.524( z 0.905)( z 1) D( z ) ( z 0.607)( z 0.368)
教材p.17
D(s)稳定,则D(z)稳定
前向差分:
du (t ) u (k 1) u (k ) dt T 左边求L变换 sU ( s ) 右边求Z变换 z 1 U ( z) T 对比两边的系数, z 1 s 时,可以作为一个对应 关系,叫作前向差分法 : T D( z ) D( s )
du (t ) u (k ) u (k 1) dt T 左边求L变换 sU ( s ) 右边求Z变换 (1 z 1 ) U ( z) T 对比两边的系数, (1 z 1 ) s 时,可以作为一个对应 关系,叫作后向差分法 : T D( z ) D( s)
(1 z 1 ) s T
2.2 模拟化设计
模拟化设计方法 根据被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和系统的性能指 标,先设计一个模拟校正装置 D(s),使系统 的动态性能到达预定要求; 再将模拟校正装置的数学模型离散化,构成 由计算机实现的数字控制器D(z) ,并使该 控制器的脉冲响应、频率响应和模拟校正装 置等效。
模拟化设计步骤: (1)G(s)
(2)D(s)稳定 , D(z)必稳定 (3)n>m时,用 ( z 1)nm 来匹配D(s)中的n-m个 无穷零点。 (4)当D(s)的零极点已知时,此方法简便。
例2-9
教材p.19
Ks 已知D ( s ) s a 用零极点匹配法求数字控制器D(z)。
解:D(s)中,n=1,m=0,所以在S平面上有一个无穷 远的零点,在D(z)中用(z+1)匹配:
各种变换后的稳定区域
后向差分
1 z 1 1 1 1 1 1 (1 Ts) s ,z T 1 Ts 2 1 Ts 2 2 2(1 Ts) z 1 1 1 Ts 1 2 2 1 Ts 2
可见,s平面虚轴经过后向差分变换, 1 的圆 在Z平面为圆心在( 2 ,0),半径为 1 2 s平面左半稳定平面映射到Z平面为圆心在(
例2-8
s 1 用双线性变换法D(z),已知: D( s ) s( s 2) 设采样周期T=1s。 1 2 1 z 解:将 s 代入D(s)得到: T 1 z 1
2(1 z 1 ) 2 2 z 1 1 z 1 1 1 1 1 1 (1 z )(3 z ) 1 z 1 z D( z ) 1 1 1 2 2 2(1 z ) 2(1 z ) 4(1 z ) 4(1 z ) 8(1 z 1 ) [ 2] 1 1 1 1 z 1 z 1 z
s z -1 T
例题2-12 模拟控制器
s D(s) sa
用后向差分、前向差分法,变成数字控制器。
s 后向差分: D( z ) sa
(1 z 1 ) s T

1 z 1 1 aT z 1
s D( s ) 前向差分: sa
s
z -1 T
z 1 1 z 1 z (aT 1) 1 (aT 1) z 1
1
1 1 z
1

Tz 1
(1 z )
1 2
)
Kp[ (T ) z 1 ]
[1 z 1 ]
几种离散方法的比较
(1)采样频率高时:除冲激不变法以外,其余离散 化后与原系统性能很接近 (2)除前向差分外,其余方法离散前后稳定性不变 (3)双线变换性能在低频下能得到较好的性能指标。 (4)若系统的增益为主要指标,采用零极点匹配法 法较好。
得到:
即:
2 z 1 2 z ,s T z 1 1 Ts 2
1 Ts
D( z ) D( s )
2 1 z 1 s T 1 z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