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教学课件PPT
目前,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仍有待深化。这 也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所盼求的。认识 要深化,需要有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在这 方面,尚需继续思索。
(四)研究教育方法方面的思考
“教育本质之争”,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教育 观念,而且在研究教育的方法方面也引发 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社会里都存在着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的矛 盾。它告诉我们在考察社会现象时要抓住基本的 线索,以便能在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 我们在研究教育现象时,时刻都不应离开这条指 导性的线索。
首先向“教育是上层建筑”论断挑战 的并不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而是经济学家 于光远。他根据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提 出教育是一种生产力。这些 说法在当时 确实起到了“震动”的效应,迫使教育理 论界作出自己的回答。
1980年 下半年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涉及到 三个问题: 教育是不是一种社会意 识形态? 教育是不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学校是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的工具?
经过长期的争论,许多人都已逐步认识 到了教育是一种上层建筑”这一命题的不 完善性。现在已很少有人(或者说没有)把教 育视为纯粹的上层建筑。有相当多的人认 为教育既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又有生产力的 属性。此说甚为流行,但却是很不确切的。
教育本质之争历时20余载,其历史的功绩 应当充分肯定。争论确实起到了解放思想 的作用。经过争论,教育工作者甚至全社 会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从 经济基础和政治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也 更加注重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面来 考察教育问题。争论为推行新时期的教育 方针、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对这场争论进行反思之后,有人认为这 场争论之无法统一,主要是 讨论的问题不 当。争论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仅仅是明确 教育的归属而非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 应是教育本身具有的本质特点而非其他。 于是,一些同志转向讨论教育本身的特点。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商榷: 第一,讨论教育是否属于上层建筑这一问 题与研究教育本质的关系。应当说,两者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的归属问题 本身就是本质问题。 第二,应当如何表述教育本身的特点。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一.关于教育本质之争
教育归属问题或教育本质问题之争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长期争论不息。 参加争论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多,是 建国以来少见的。争论的焦点是教育是 不是一种上层建筑。围绕着这个中心, 学者各抒己见,形成了多种观点。争论 的意义是很大的,主要是纠正了原有的 对教育的认识,纠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 误解和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结 论,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社会发 展的关系。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写道:“一 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 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 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 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 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 和经济的基本观点。”在当时,教育与文 化是被视为同一类的,毛泽东的话亦完全 适用于教育。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试图用这两对基 本矛盾中的四个范畴(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涵盖所有的社会现 象。把各种社会现象都要归人四个范畴就 难免犯简单化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一些教育理论家就 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 分析教育现象。在我国解放初期影响最大 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他认为, 在不同社会形态里的教育是不同的,在阶 级社会中教育有阶级性和历史性,在苏维 埃国家里,教育要“成为反对剥削者斗争 的有力武器,成为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的 武器”。
(一)“教育是上层建筑说”的历史成 因
把社会现象区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马 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 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一对基本矛盾。 物质生产的方式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 法律、道德等则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的上层 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是社会中的又一对基本矛盾。正是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才推动 了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发现,推翻了 历史唯心主义,为我们观察、分析社会问题提供 了科学的方法论。
教育本质之争,据一些学者研究,到1995 年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1978—1982年为争鸣和驳辩阶段, 1983—1988年为沉寂与扩展阶段, 1989年以后为总结反思阶段。 据他们分析,本质之争中发表的观点有 28 种之多,各种观点之间相互辩驳,发表论 文300余篇,但仍难以有统一 的意见。
我国在50年代末以后特别强调教育是一种 上层建筑,强调教育领域里的阶级斗争, 则是同国内的情况有关。毛泽东在1957年 反右斗争的初期就明确地肯定:学校教育、 文学艺术,都是意识形态,都是上层建筑, 都是有阶级性的制的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将集中在意识形态领 域。资产阶级和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将 利用其优势,在新闻界、教育界、文艺界、 科技界同共产党争夺领导权,右派正是这 样做的。所以,他将教育定义为上层建筑。 并把改造学校教育视为改造上层建筑,属 于制度的改造,改造知识分子是人的改造, 两者都属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范围。
(二)“教育本质之争”是时代的需 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教育本质 之争,并不是一场纯学术争论。它是教育理论 界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全国思想解放运动 的组成部分。 首先,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需要。 其次,讨论教育是不是一种上层建筑也 是解决新时期教育问题的需要。
(三)争论的展开
根据毛泽东的思想,教育理论界把教育定 义为上层建筑,认为教育是由经济基础决 定并应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指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中各社会集团所 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 等。经济基础变化之后,教育一定要作出 相应的“革命”,否则就会影响经济基础 的巩固和发展。这种理论是为推动“教育 革命”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