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百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6年百校联考试题(新课标I)语文答案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1.A2.B3.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5.B6.B7.⑴巂州刺史王颙一贯奸猾贪赃,境内的蛮人愤怒,背叛离开。

李夷简(到任)驱逐了王颙,下达文告用祸福的道理说服蛮人,叛离的蛮人部落重新安定下来。

⑵过了很久,(李夷简)请求年老退休,朝廷认为他年纪、能力尚可胜任(官职),没有同意,用右仆射之职征召他,(李夷简)辞谢不肯就任。

附:参考译文李夷简,字易之,是郑惠王李元懿的四代孙。

凭借宗室子弟身份(出任官职)补授郑县丞。

考中进士,又考中拔萃科,调任蓝田县尉。

迁任监察御史。

因小过失牵累,降为虔州司户参军。

过了九年,又任殿中侍御史。

元和时,官至御史中丞。

京兆尹杨凭性情傲慢粗鲁,当初任江南观察使时,贪图钱财,李夷简当时是他属下的刺史,不被杨凭以礼相待。

到这时李夷简揭发他的贪赃之罪,杨凭被贬为临贺县尉,李夷简被赐金饰鱼袋及紫衣,以户部侍郎之职掌管财政收支。

不久任检校礼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

当初,贞元时,征调江西士兵五百人戍守襄阳,以便遏制蔡州叛贼的右翼,(费用)依赖财政收支来供给,后来士兵死亡殆尽,但(相关部门)每年依旧领取财用。

李夷简说:‚此事已是空文,假如发生战事,(这样)能行吗?‛奏请废止了此事。

过了三年,李夷简转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巂州刺史王颙一贯奸猾贪赃,境内的蛮人愤怒,背叛离开。

李夷简(到任)驱逐了王颙,下达文告用祸福的道理说服蛮人,叛离的蛮人部落重新安定下来。

十三年,召入朝廷担任御史大夫,进官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逢李师道反叛,裴度执政,皇帝要依靠他平定叛贼,李夷简自认为才能超不过裴度,于是请求外任,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平章事出任淮南节度使。

穆宗即位,有关官员正要议定大行皇帝的庙号,李夷简建议说:‚帝王(庙号)称‘祖’是有功,称‘宗’是有德。

大行皇帝有军事方面的功勋,庙号应称‘祖’。

‛皇帝下诏命令公卿礼官商议,(认为)不符合(礼法),没有采用。

过了很久,(李夷简)请求年老退休,朝廷认为他年纪、能力尚可胜任(官职),没有同意,用右仆射之职征召他,(李夷简)辞谢不肯就任;朝廷又任命他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师,到东都洛阳任职。

第二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子太保。

李夷简官居显要,以正直自守,不曾随便用言辞气色取悦他人。

历任三镇节度使,家中没有资产。

有病不求医,临死前(告诫家人)不要厚葬,不要奉佛祈福,不立神道碑,仅在墓地加以标识而已。

世人称他谨守节操能善始善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同:均表达了对谪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和慰问(1分)。

异:高诗情谊真挚而又气势雄健(1分),尤其尾联“莫踌躇”之语,在赠别的悲伤气氛中翻出一股豪迈之气(1分);李诗则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之中(1分),诗人借助飘落的杨花、悲啼的子规点染“愁心”,从而传达了对友人此番贬去的深切关心和深深忧虑(1分)。

9.首联立足同时送别遭贬友人,以深表关切的问句起笔,总写对两位友人此番遭贬的同情和分别的哀愁(1分);中间两联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连用四处地名,进一步表现对他们的关心与安慰(1分):颔联上句写李少府贬峡中,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1分),颈联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下句则写蜀中风物(1分),双双分写,错综交织,严整有序(1分);尾联收束全诗,呼应首联,总写临别之际对友人的开解劝慰,对前景作乐观的展望(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⑵蜀山兀,阿房出;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⑴B、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C、E不给分)⑵①交代了海洋环境、生态平衡被破坏之后的严重后果,美丽港湾就变成了臭水沟,海产越来越少。

②呼吁人们水要冒犯海洋,不要妄想征服海洋,而要敬重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造福子孙后代。

③与标题和结尾呼应,“再见沙坡尾”时沙坡尾已面目全非;在新的改造中,渔民们不得不与沙坡尾“再见”,离沙坡尾越来越远。

(每点2分)⑶①要做个男子汉,不怕风浪,也不怕鲨鱼。

②要感谢妈祖,敬畏神灵。

③不可以冒犯大海,不要妄想征服大海,要敬重大海,敬畏自然。

④永不言弃,坚持不懈。

(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⑷①心疼、惊喜。

看到天天号啕大哭心疼,看到他通情达理,能像男子汉一样勇敢,又感到惊喜。

②敬畏、惋惜。

由于天天在妈祖和大海面前的无知和狂妄,爷爷谆谆教诲孙子,既有对神灵和大海的敬畏,更有对人们不知敬畏的惋惜。

③期待、鼓励。

在天天捕鱼的过程中,悉心指导,满心期待他能捕到鱼;当他想要放弃时,又鼓励他不要放弃。

④幸福、希望。

回程中天天沉睡中手里仍握着鱼,爷爷看着他的心愿得到了满足,希望他能做个幸福甜蜜的梦。

(每点2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对于事或人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是非善恶来进行论断,因为评价的标准本来就不是单一的,而且事或人都离不开当时所处环境的影响,不能完全按照后人的观念来苛责古人。

(3分)比如:①冯道虽历仕四朝十一主,看上去是不忠,但实际上,他所处的五代本就是乱世,王朝更迭频繁,从一而终本不可能。

②冯道出使契丹卑躬屈膝,有汉奸之嫌。

他作为汉人却为沙陀人服务,看似不义。

但其实,当时华夷之防本就不严,而且又当山河残破之时,弱国无外交,他也只能忍辱负重。

③冯道求生害仁,看似大节有亏,但其实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或劝君主体恤百姓,或赎买被俘掠的士女,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3分)(3)①对传主的生平经历有所取舍。

主要抓住后人争议较大的几件事进行叙述,既突显了冯道的性格特点,又为后面的评价打下基础。

②注重对传主生平事迹的评价。

对冯道的评论都严格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以此反驳后人那些囿于世俗成见的评论,表现出既客观又不落俗套的一面。

③适当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做到了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相结合。

尤其是对于后人永远跳不出“愚忠”怪圈一事,感到深深的愤慨与惋惜,表现出作者努力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的历史担当。

(每点2分)(4)第一问:根本原因即在于“见王朝而不见国,见国而不见民,见民而不见人”的所谓忠奸观。

这种观点完全以是否无限忠于君主作为评判人与事的唯一标准,不关心事实,不关心真相,对权力无限崇拜,对个人生命与权利则完全漠视,培养的是整个民族深深地奴性。

(4分)第二问示例:观点一:同意。

①以“忠君”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是一种思维的退化,导致人们对诸如“仁”“义”“廉”等其他儒家多元价值观视而不见,忠奸对立成为了人们最惯常的思维方式,也成了占领道德高地以打击异己的最佳武器。

②古人以“忠孝”文化来维系封建专制体制的运转,任何违背动摇现存体制的行为都被认为是不忠不孝的行为,使得国人永远跳不出传统的文化思维定式,也使得中国出现任何变革都难如登天,所以才看不到出路。

(4分)观点二:不同意。

①对人与事的评价标准虽可多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论是非。

古人以“忠”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体现的是对I民族气节的重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冯道趋炎附势,卖主求荣,毫无政治操守,视为奸臣并无不妥。

②古人讲的“忠君”其实并不单单是对君主忠诚而已,更包含“匡救”之意,即杜甫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也就是说,臣对君有进行讽谏的义务,应该主动纠正君主的失误,而不是如冯道般一旦君主有难就立即改换门庭,以保自身利禄。

(4分)第II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B14.A15.C16.①而对生物有害②适应改变的环境③但却是普遍存在的(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

)17.(1)绝大多数人将老年生活质量的提高寄希望于自己筹谋,超过半数的人希望国家能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或通过子女照料的方式来保障生活质量,接近半数的人希望政府能加大财政投入,也有一部分人希望社会能提升对老年人的关注度,而只有小部分人寄希望于亲友帮助。

(概括出两点得1分,四点即可得满分)(2)国家应加大养老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加强社会道德重构,形成尊老养老的氛围;引导子女及亲友重视养老问题,提倡家庭成员与老人多沟通。

我们还可通过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途径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做到“老有所养”,更要“乐其所养”。

(针对于国家、社会、家庭提出建议,每个角度1分,总述表达占1分。

)18.略《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

全诗情感不悲观,也不消极。

译文: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

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流泪,衡阳的归雁会为我捎来回书。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这是一首送别诗,同时也是一首边塞诗,同时送别两人,且两人均为遭贬而迁。

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

“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

“此别”、“谪居”四字,又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

作者在送别之地停下马来,与李、王二少府饮酒饯别,“意何如”、“问谪居”,反复致意,其殷切珍重之情,显而易见,一开篇就以强烈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无怪乎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常侍(即高适)每工于发端。

”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上句写李少府贬峡中。

当时,这里路途遥远,四野荒凉,《巴东三峡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

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

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

归雁传书是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但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不能传递几封信。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

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