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版认识生命现象

济南版认识生命现象


探究的常用方法
阅读课本P11-12页“探究的常用 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探究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测量法
调查法
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生 物 学 的
1.探究的基本过 程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探 究
表达交流
方 2.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测量法、调查法等
2、标出探究的基本过程(6个)
体验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哪里?
观点之一: 来自于肉汤自身。
观点之二: 来自于空气。
经典实验回顾:
伟大的“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
巴斯德的观点是(作出假设) : 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空气以及空气中的 微生物均能进入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济南版 七年级
认识生命现象
一、教材分析
说课流程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过程
四、设计说明
认识生命现象
我们身边 的生物
生物的生 命现象
生物的基本 特征
命认 现识 象生
探究的常 用办法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内容安排考虑到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学,要让学生 从宏观上来认识生物,初步树立什么是生物”的概念,利用学 生熟悉的生命现象,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 依赖环境,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知道生物生活在哪里。在学 生对生物有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怎么研究生物”,让学 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 路和方法,利用工具进行定性定量实验,力求让学生在亲历提 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 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的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目镜和物镜?
3.对照课本15页显微镜插图,认识显微 镜的
构造,正确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造显 和微 使镜 用的

一. 如何取拿和安放 显微镜?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 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 取出,把显微镜放在实 验台略偏左的地方,镜 臂朝向自己,镜座距实 验台边缘7厘米的位置。
二.目镜和物镜的安装有先后顺序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生物,知道生物圈中有哪些生 物类群;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即生物的基本特 征;了解生物学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六 大过程;能独立规范的操作显微镜并能识别其它研究 工具,。 能力目标: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 单实验;培养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能力,通过小组讨 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 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 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
多,__C___看到细胞最大。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 向 左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认识生命现象
“以人为本, 以学论教”
认识生命现象
01. 要不断研读课标、理解课标要求。
02.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教材、研究教材。 03.不断领悟生物学思想
0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高效课堂。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
孔雀
孔雀的栖息地位于我国云南省热带雨林。这里光照 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众多的乔木枝叶茂盛,灌 木、草本、藤本和寄生植物夹生其间。
云南兔 穿山甲
钝头蛇 白臀叶猴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
野大豆
这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形成了大 片大片的草甸。
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芦苇
碱蓬
白鹳
丹顶鹤 大天鹅
栖息地


阅读课本P8观察图1.1-6,讨论以下问题: 点
• 1、图中生物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突

• 2、如果栖息地遭到较大破坏,会对 生物有什么影响?
观察下图,讨论下列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从生物
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温度、食物等方面 分析)
2.如果上述栖息地遭到较大破坏,会对 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 A.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 B.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C.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所需的环 境 D.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的环境
生物学的探究过程
如果这碗羊肉 汤在室温下放 置几天后会怎 样?
探究的基本过程


阅读课本P10-11“探究的基本过程点

”完成下列问题:

1、思考课本P11的4个问题
①蝴蝶 ②珊瑚 ③蘑菇 ④智能机器人 ⑤卫星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④
2、下列属于生物特征的是(C )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下列哪种揭示生物共性的生命现象不同于其他三种(D)
A一粒油菜籽长成油菜植株 B蝌蚪长成青蛙
(2)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 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其他常用研究工具
练习
1.写有字母“b” 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
到的物像是字母q

2.显微镜的A: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
是 50倍 ;B: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
数是100倍 ;C:目镜10,物镜40,放大
倍数是400倍 。其中 A 看到细胞数最
生物失去家园,数量减少,甚至死亡。
威胁生物生存 的关键因素是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森林植被破坏
土地沙漠化
藏羚羊的呼唤
垃圾成灾
• 这张2003年6月 的资料照片显 示一位农民坐 在干裂的农田 里一筹莫展。 由于林木遭非 法砍伐等原因, 该省近年非涝 即旱,灾害不 断。
空气能进入,而空气 中的微生物不能进入
A
B
第一步
杀灭原有的微生物
A
B
第二步
肉汤放凉后,自然条件下观察
A
3天以后肉汤变质
B
4年后仍新鲜如初
第三步
把B瓶的长颈打断,使瓶口能竖直接 触空气,不久,肉汤也浑浊变质了。
B 第四步
得出结论
由巴斯德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 自于空气。
表达交流
1
11
2
12
3
13
4 576
14
8 9
10
知识梳理:
1.能升降镜筒的是粗__准__焦_螺__旋__、细__准__焦_螺__旋__。 2.能放大物像的是_目__镜__、_物_镜___。 3.能调节光线强弱的是_遮_光__器_、反__光_镜__。
显微镜使用过程: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1)转动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上升。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3)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较大的光圈 对准通光孔。 (4)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 光镜,直到出现一个明亮的视野。
3、安放装片 标本放在载物台上, 用压片夹压住,正对 通光孔。
4、观察
(1)镜筒先下降,直
到接近标本。(镜筒 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 )
大 气 污 染
破坏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是:
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 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请善待
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她和我们同在!
练习:
A • 1.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是( )
• A.生物圈 B.海洋 C.森林 D.土地
C •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我们身边的生物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从中体 会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我们身边的生物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把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 并让同学们把身边的生物归类。
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难 点
2 、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 否具有生命的?
突 破
观察图片,思考:生物有哪些特征?
1-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有。应该先安装目镜,然后再安装物镜。 如何区分目镜和物镜?
有螺纹的为物镜,没有螺纹的是目镜。 三.你能用两种方法区分不同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
的大小吗? 一通过看镜头上标注的放大倍数的方法(读数) 一通过对比镜身长短的方法来区分。(看长短)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而物镜与目镜正好相反。
4.描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 探究方法;
5.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独 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
1.准确归纳和理解生物 的基本特征;
2.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 息地的类型;
3.能自主发现问题,设 计一些简单实验;
4.规范使用显微镜,并 观察到物像;
认识生命现象
教 法
引导发现
教法
学 法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认识生命现象
考点
知识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认识生 生物的生活环境 命现象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 理解 掌握
灵活 应用

∨ ∨ ∨
一认、识教生材命分现析象
重点
1.准确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3.描述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 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 件及生物栖息地的特征;
随堂练习
1. 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 B)
A.运气好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观察时认真
D.实验用具好看
生物的研究工具

自主学习课本第14—15页,尝试完成下 难
相关主题